餘慶縣2002年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和2003年計畫(草案)的報告

三產20341萬元,占計畫的111.8%,同比增長8.9%。 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86861萬元,占計畫的102.2%,同比增長5.4%。 ──農業總產值90750萬元,同比增長4.5%。

(2003年2月18日在縣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縣發展計畫局副局長 林世棟
各位代表:
我受縣人民政府委託,向大會報告我縣2002年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和2003年計畫(草案)安排意見,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 同志提出寶貴意見。
一、2002年計畫執行情況
2002年,在中共餘慶縣委的領導下,全縣上下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貫徹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團結奮鬥,開拓創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較好成績,實現了“十五”計畫良好開局和全年預期目標。
──國民經濟較快發展,經濟總量不斷提高。預計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08307萬元(現價),占計畫的112.8%,同比增長14.9%。其中一產58484萬元,占計畫的101.4%,同比增長5.4%;二產29482萬元,占計畫的146.7%,同比增長52.4%; 三產20341萬元,占計畫的111.8%,同比增長8.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848元,同比增加710元。
──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86861萬元,占計畫的102.2%,同比增長5.4%。農民人均純收入2234元,占計畫的100.6%,同比增長4.2%。糧食總產量169371噸,占計畫的100.5%,同比增長2.8%。其中夏糧44199噸,占計畫的94.9%,同比增長2.8%;秋糧125172噸,占計畫的102.6%,同比增長2.8%(其中:水稻68636噸,占計畫的90.3%,同比下降9.1%;玉米30864噸,占計畫的118.7%,同比增長8%);油菜籽產量18538噸,占計畫的101.1%,同比增長2.6%;肉類總產量26905噸,占計畫的105.5%,同比增長8.8%。鄉鎮企業總產值106387萬元,占計畫的109.9%,同比增長18.2%;營業收入108087萬元,占計畫的111.4%,同比增長30.7%;鄉鎮企業增加值28000萬元,占計畫的117.6%,同比增長37.1%。
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優質稻、優質玉米、脫毒馬鈴薯、“雙低”油菜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烤菸種植和烘烤的技術進一步提高,擔均價479.28元,上中等煙率達93.28%。
──工業生產穩步發展,效益有所提高。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61676萬元,占計畫的112.1%,同比增長16.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6675萬元(90價),占計畫的130.8%,同比增長29%。工業增加值11200萬元,同比增長14.2%。產品產銷率85%,同比上升1.2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重點建設項目成效顯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8369萬元(不含構皮灘電站投資),占計畫的123.8%,同比增長33.4%。完成50萬元以上的市縣項目26794萬元,同比增長74.9%。其中基本建設投資14044萬元,同比增長177.5%;更新改造12750萬元,同比增長19.8%。
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完成S204線大烏江至梨樹坳公路改造,縣城河濱公園、排污工程、易地扶貧搬遷等工程已竣工,實施了大烏江風景名勝區基礎設施、敖溪河濱路改造、中國小危房改造、農業綜合開發、農田基本建設等項目,農網改造二期、退耕還林等工程進展順利。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金融運行平穩。財政總收入完成6195萬元,占預算調整的91.5%,同口徑比較增長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659萬元,占預算調整的91.9%,同口徑比較增長13.8%。財政支出12621萬元,占預算調整的99.5%,同比增長15.2%。銀行存款餘額56930萬元,同比增長37.6%,其中城鄉儲蓄存款餘額39728萬元,同比增長21.4%。銀行貸款餘額42259萬元,同比增長6.8%。
──消費需求不斷增長,物價平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9971萬元,占計畫的101.4%,同比增長13.5%。其中批發零售增長26.8%;餐飲業增長6.9%;製造業增長4.3%。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3.3%,比年初上升3.4%。
──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成效。以遵義“三節一會”為載體,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環境。全年簽約引資7365萬元,到位資金4585萬元,同比增長3.4倍,引進項目8個。涉及苦丁茶開發、大烏江水泥粉磨站、縣城排污工程、敖溪河濱路開發等項目。
──實施科教興余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加強了科技成果推廣和科技服務網路建設,推廣科技成果45項。深化了教育體制改革,“兩基”成果得到鞏固,義務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完成中國小危房改造國債項目5個,總投資620萬元。堅持計畫生育“村為主”,加強了流動人口管理,提高了服務水平,人口目標管理進一步加強。全縣年末人口281478人,新出生人口325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8 ‰,比控制目標低2.2個千分點,計畫生育率97.57%,實現了人口計畫控制目標。加強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化、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等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得到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社會穩定,政治安定。
回顧2002年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績,是在克服農業遭受旱災、洪災等各種不利因素的情況下取得的,是來之不易的,歸納起來有五方面的經驗:
⒈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積極財政政策的機遇,努力擴大固定資產規模,發揮投資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據測算,全年投資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42%。共爭取並實施了省道S204線大烏江至梨樹坳公路改造、省直糧食儲備庫、大烏江風景名勝區、退耕還林、湄風余灌區、縣城自來水改擴建、易地扶貧搬遷、以工代賑、中國小危房改造、人飲、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16個項目,總投資12471萬元,其中國債等上級專項資金投資4767萬元。這些項目的建設,既促進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擴大,又改善了投資環境。
⒉圍繞構皮灘電站建設,積極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新增苦丁茶麵積1萬畝;發展優質水稻10萬畝;收購菸葉16.02萬擔;生豬出欄25.56萬頭,羊出欄5.1萬隻,牛出欄1.09萬頭,畜牧業產值增長8.6%。交通運輸、服務、房地產、信息等第三產業發展較快,個體戶數達3237戶,私營企業40戶,個體、私營經濟實現稅收1233.7萬元。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一產同比下降9.5個百分點,二產上升8.3個百分點,三產上升1.2個百分點。
⒊積極推進城鎮化,促進城鄉結構調整。縣城河濱公園、排污工程、街道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及完善,進一步改善了縣城整體形象。構皮灘、龍溪、敖溪、松煙等城鎮在加強基礎、最佳化環境、完善功能和擴大規模上步伐也得到加快。新建了一批移民新村,完善了農產品流通體系,促進了城鎮經濟發展。
⒋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為改善發展環境創造了條件。開展了以農資、藥品、食品、菸酒為主的打假專項活動,繼續整頓和規範集貿市場、建築市場、文化市場,大力倡導誠信經營,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
⒌以提高全縣人民生活水平為出發點,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推行了醫療制度改革和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減輕了農民負擔,城鄉人民安居樂業,保持了社會穩定,為我縣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從總體上看,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形勢是好的,但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因素還很多,如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還薄弱;“三化”程度低,農民增收渠道窄、增長緩慢,抗自然災害能力弱;國有企業經營困難,效益不高,在改革中有許多深層次矛盾尚未解決;城鄉居民總體生活水平低,制約著消費需求增長;財政收支矛盾仍較突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認真對待,逐步加以解決。
二、2003年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巨觀調控目標
2003年是黨的十六大召開後的第一年,我國經濟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國家繼續採取擴大內需的方針,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將對西部地區採取更加積極的優惠政策,繼續加大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化,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
今年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既有有利條件,又存在不利因素。有利條件:一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城鎮建設仍是國家投資的重點,必將使我縣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促進經濟發展;二是構皮灘電站大工程帶動,將促進我縣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推進“三化”建設,也將促進消費需求的增長;三是國家將進一步加大對貧困鄉鎮、村扶持力度,有利於我縣農村扶貧開發工作。
不利因素:一是經濟結構調整難度大、產業化水平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等問題仍未有突破性進展;二是工業基礎薄弱,競爭力弱;三是科技創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2003年是完成“十五”計畫承前啟後之年,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機遇,圍繞構皮灘電站建設,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三化”建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加快發展。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切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化企業改革,加快工業化進程;加快小城鎮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擴大投資規模,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
主要預期目標是:
──國內生產總值121000萬元(現價),同比增長12%。其中一產61000萬元,同比增長4.5%;二產36400萬元,同比增長23.5%;三產23600萬元,同比增長16%。
──全部工業總產值70500萬元,同比增長1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7900萬元(90價),同比增長18.3%。
──農業總產值90750萬元,同比增長4.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400萬元,同比增長12%。
──財政總收入6936萬元,同比增長1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400萬元,同比增長15.9%。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6300萬元(不含構皮灘電站投資),同比增長20%。
──農民人均純收入2334元,同比淨增100元,增長4.5%。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年末人口控制在28.34萬人以內,自然增長率控制在 7‰以內。
三、實現2003年預期目標採取的主要措施
一實切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⒈糧食生產要堅持調整、最佳化品種結構,實施良種工程、優質高產示範工程等,發展“兩高一優”糧食。糧食穩定在16萬噸以上,發展優質稻10萬畝,同時抓好糧食轉化。繼續執行扶持糧食生產的各項政策,切實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認真抓好良種、化肥、農藥、地膜等農用物資供應,加強防災預災工作。
⒉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按照全縣農業結構調整總體規劃,以市場為導向,依託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發展優勢經濟作物、特色農產品和畜牧養殖業。重點抓好烤菸、油菜、苦丁茶、果蔬、八角等產業,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發展訂單農業、高效農業和特色農業。一是壯大生產基地。新增苦丁茶2萬畝、八角1萬畝,發展1萬畝反季節蔬菜;調整烤菸生產布局,加大田煙種植面積,發展優質煙8萬畝;大力發展中藥材、辣椒、花生、花椒等經濟作物,發展庭院經濟;以三元雜交豬為重點,加大品改力度,提高出欄、商品率,出欄生豬26萬頭,肉牛1.2萬頭。二是培育龍頭企業。積極支持各類企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扶持壯大一批龍頭企業,重點抓好糧食、苦丁茶等加工。三是加快農產品市場建設,完善白泥果蔬批發市場、松煙禽蛋市場、構皮灘農貿市場、敖溪農貿市場,新建大烏江農貿市場。
⒋進一步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一是加大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普及;二是加快糧食、生豬等優勢產業品種改良、新產品的開發與引進;三是加大苦丁茶、果蔬等產業適用技術研究;四是發展農業專業技術學會、協會等民間科技組織,利用農村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培養一批農村科技帶頭人,鼓勵企業和經濟實體同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聯合;五是完善科技推廣體系,推行技術承包、技術參股,使科技成果更快地轉化為生產力。
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抓好農田水利建設,實施病險庫整治及渠道防滲、坡改梯、農村人飲等項目建設,新增、改善、恢復灌溉面積8500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950畝,解決人畜飲水8500人/8500頭,坡改梯4600畝。加快以鄉村道路、通信、通電等為主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⒍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積極調整產業、產品結構,著力推進體制創新和科技進步,提高鄉鎮企業的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能力。推進鄉鎮企業與農業產業化的結合,把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作為鄉鎮企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扶持發展一批龍頭企業。大力招商引資,多方融資,爭取上一批新項目。
二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全面提高工業經濟整體素質
繼續深化企業改革,推進企業制度創新。加大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工作,引導企業通過法人間相互參股、吸引民間資本入股等多種途徑,加快國有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進程;進一步規範我縣中小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和完善股東會等組織機構,著力解決股權過於分散和國有股權過於集中的問題,使股權結構更加適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對資不抵債的企業,加大清理整頓和依法破產力度,同時安置好職工的生活就業問題,減少國有資產不必要的流失。加強政府協調力度,搞好企業服務協調工作,爭取金融部門對工業經濟的更大支持。
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推進企業技術創新。加快技術改造,壯大傳統產業。抓好玖龍油脂化工廠、方竹電站、騰輝水泥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技術改造,擴大生產能力。
調整工業經濟結構,推進結構創新。充分發揮我縣資源優勢,吸引縣外企業來餘興辦企業、建基地,建設後續工業支柱產業,推進工業化進程。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突出發展糧油、苦丁茶、畜牧、果蔬等食品加工;大力發展以水泥、磚、預製件為主的建材工業,以矽鐵、電石為主的冶金、化工工業。
加快涼風工業園區建設,以科技進步和可持續發展為動力,發揮資源區域優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抓好規劃編制,制定優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資,以農產品加工、建材、冶金化工為主,新建20萬噸大烏江水泥粉磨站等。
三加快小城鎮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
以縣城為中心,按縣城、重點鎮、一般鎮和新村建設梯級城鎮網路,科學規劃,突出特色,穩步推進城鎮建設。把城鎮化建設與工業化建設結合起來,與發展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結合起來,與培育重點產業結合起來,突出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鎮功能。重點抓好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啟動河東新區,加快龍溪、構皮灘、敖溪等重點城鎮擴容,建成龍溪24米大道、構皮灘鎮環北路,完善敖溪河濱路配套設施。深化戶籍制度和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擴大就業,為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創造生存條件,促進城鎮人口增加。
四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繼續發展交通運輸、飲食娛樂、商貿等傳統服務產業。突出發展旅遊業,重點做好大烏江旅遊這篇文章,在已完成大烏江風景名勝區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爭取項目的續建,發展觀光旅遊、生態旅遊、休閒度假旅遊,與黔北、黔東南旅遊線相結合,延長旅遊鏈,促進旅遊產業的發展。積極發展房地產業,努力培育科技、教育、社區服務等新興第三產業。
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加強軟硬環境建設,建立良好的發展環境,從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大扶持,圍繞我縣支柱產業,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結構調整,努力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工業、貿易服務等龍頭企業,力爭非公有制經濟比上年增長15%以上。
五落實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努力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
繼續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機遇,積極爭取國債等國家專項資金投資和銀行貸款,採取切實措施,調動民間投資,大力招商引資,確保完成固定資產增長20%的目標。今年擬抓的重點投資項目: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湄風余灌區一、二期、農網改造二期,啟動尖峰、白馬電站建設。二是交通建設。實施S305線餘慶段 、龍溪至構皮灘公路改造,建設餘慶至黃平平溪公路。三是以縣城為重點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抓好縣城污水處理、縣城河東新區、電力調度中心、大烏江、構皮灘集鎮人飲等。四是農業綜合開發和退耕還林工程,抓好3萬畝退耕還林,完善白泥大壩現代農業示範園區、龍家農業技術推廣示範園區。五是農業產業化建設,實施苦丁茶基地及加工、優質米加工等。六是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設施建設,抓好公安看守所、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和餘慶中學省級示範性高中建設。
抓好西部大開發工作。一是篩選重點項目,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建好項目庫,爭取更多項目納入國債資金計畫。二是加強聯繫,及時掌握信息,做好項目的跟蹤與落實。三是積極做好構皮灘電站開工建設的各項服務工作,選擇一批有市場、有科技含量、有較好社會效益、符合國家產業導向的項目對接構皮灘電站建設
切實加強重點項目管理,嚴格執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契約監理制、工程質量終身制。加強對重點項目執法檢查力度,完善和整頓建築市場,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
六加強財源建設,強化預算管理
把財源建設同經濟結構調整、“三化”建設結合,培植支柱產業,大力發展城鎮經濟,鞏固基礎財源,壯大支柱財源,培植後續財源。嚴格依法治稅,加強稅收征管,嚴厲打擊偷、騙、逃稅等違法行為,調整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繼續推進財政改革,強化財政監督,積極穩妥地推行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實行政府採購,推進公共財政框架建設。
進一步抓好金融保險工作,調整信貸結構,根據市場需求和經濟、社會效益,大力支持農業、工業、重點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
七擴大改革開放,改善投資環境
完善農村稅費制度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規範政府管理,清理廢除不適宜的政策規定,配套完善相關政策,強化服務。加強對WTO知識的學習,認清入世對我縣經濟的影響,鼓勵幹部走出去,學習先進的決策思維和工作方法,到發達地區去掛職鍛鍊,儘快建立既適應入世動作要求,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點的政府運行機制和企業經營機制。整頓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嚴格禁止“三亂”。完善引進外資優惠政策,建立健全外商投資服務體系,推行“一站式”辦公,開展“一條龍”服務,推行政務公開和承諾辦公制度,精簡行政審批手續,提高辦事效益,形成招商引資的良好環境。
八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各項社會事業
⒈繼續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
一是計畫生育工作,要繼續堅持以“村為主”為主線,突出抓好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抓計生優質服務和推進計畫生育“三結合”。總之,要抓好控制人口的關鍵措施,確保人口發展年度目標實現。
二是教育工作,要鞏固“普九”成果,實施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調整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教育、學前教育,積極鼓勵社會辦學,發展教育產業。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
三是科技工作,要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健全科技開發、推廣、套用、服務及管理體系,實施好科技創新和科技創先,實施一批科技示範項目。
四是衛生、廣播電視、文化、體育工作,要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深化改革,進一步搞好設施建設,改善落後狀況,促進社會事業不斷發展。
五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工作,要以全面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社會形成爭創文明單位、爭做文明市民的良好風尚;有計畫、有步驟、有重點地廣泛開展“四五普法”。
⒉做好就業工作,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把增加就業同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同發展鄉鎮企業和城鎮經濟結合起來,努力創辦各類經濟實體,增加就業崗位;鼓勵下崗職工、城鄉富餘人員自謀職業、自主創業,興辦第三產業;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安置城鄉富餘人員。切實抓好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擴大社會覆蓋面,完善社會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對農村特困戶要千方百計兌現救濟資金,確保社會穩定。
各位代表! 完成今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既有挑戰,也具有許多有利條件,我們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緊迫感,努力完成今年的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各項任務,為全面完成“十五”計畫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