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黑格比[2008年第14號颱風]

颱風黑格比[2008年第14號颱風]

2008年第14號颱風“黑格比”9月22日下午加強為強颱風,將於當夜到23日早晨進入南海東部海面,24日登入廣東省電白縣。黑格比是自1996年9615號颱風莎莉以來登入廣東省最強颱風,登入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5級,中心最低氣壓950百帕。黑格比也是有紀錄以來登入電白最強颱風,電白博賀鎮測得全省最大陣風58m/s。

發展過程

2008年9月15日,位於太平洋西部的一個低壓區在關島以北海域產生熱帶擾動。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9月17日升格為熱帶低氣壓,於9月20日升格為熱帶風暴,該時位於菲律賓以東海域 14.4°N 129.4°E,具每分鐘平均風速 55knot。

颱風黑格比[2008年第14號颱風] 颱風黑格比[2008年第14號颱風]

在2008年9月18日,一熱帶低氣壓在關島之西北形成。翌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它升格為熱帶風暴。其後在13時30分,日本氣象廳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黑格比。9月20日01時15分 UTC,日本氣象廳升格為強烈熱帶風暴。同日12時50分日本氣象廳再將之升格為颱風,1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為颱風。

9月21日8時,當時位置於北緯16.1度、東經127.4度,最高持續風速達每小時100公里。17時台灣中央氣象局將輕度颱風黑格比升格為中度颱風,以時速30公里向西北方向移動,穿越巴士海峽。9月22日香港時間晚上7時,颱風黑格比集結在香港之東南偏東約790公里(即在北緯19.5度,東經121.2度附近),以時速30公里向西北偏西移動進入南中國海。

9月23日香港時間上午10時,黑格比集結在香港之東南約380公里,以時速約28公里向西北偏西移動靠近廣東省沿岸。16時黑格比集結北緯20.3度、東經115.1度位置,時速30公里向西北偏西移動,中心最高風速每小時175公里。9月24日0時,黑格比在在北緯20.8度,東經113.1度附近以時速約28公里向西北偏西移動。

在9月24日6時45分(UTC+8)在廣東省電白縣陳村鎮沿海登入,登入時中心最大風力有15級(48米/秒/每小時175公里)。登入後在廉江市境內減弱為颱風,在同日下午2時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境內減弱為強烈熱帶風暴,同日下午8時減弱為熱帶風暴。9月25日2時,黑格比進入越南境內並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並於同日晚上消散。

黑格比形成至四級颱風,風眼大而明顯,暴風範圍廣是2000來罕有地廣闊,主要是因為黑格比在呂宋海峽及巴士海峽進入南中國海前已形成颱風,期間並無掠過任何陸地,且黑格比與菲律賓、台灣、華南的沿岸地區保持在200公里或以上的距離。其移動速度一直平均保持在每小時30公里的較快速度,使得半圓效應明顯,加上南中國海北部適逢垂直風切變微弱,並有赤道西南氣流支援,更甚的是中國大陸沒有任何東北季風向南推進。

黑格比的西向路線得以一直穩定,皆因位於中國中部及太平洋西部的兩個高壓區向西推進,加上拉尼娜現象影響,導致黑格比吹向較偏西方路線。

值得留意的是,今次的黑格比與對上一次2002年的強烈熱帶風暴黑格比雖然強度相差甚遠,但同樣地在南海北部活躍和為廣東西部沿岸帶來大風大雨。

影響

菲律賓

黑格比颱風所造成的大雨導致一處礦坑洞口坍方,有13人活埋受困。在朗布隆(Romblon)的聖費爾南多(San Fernando),有二座橋因為黑格比相關雨帶沖毀。

台灣

當地發布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海上陸上颱風警報中央氣象局

在2008年9月22日凌晨2時30分發出陸上颱風警報。恆春半島出現11級陣風.

香港

當地發布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 / 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香港天文台在2008年9月22日傍晚6時40分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當時黑格比位於香港之東南偏東約790公里。天文台已隨即提到黑格比是一成熟及移動快速的颱風,更指其中心風力已達每小時160公里。天文台在9月23日上午10時25分發出三號強風信號,當時黑格比位於香港之東南偏南約350公里,所有幼稚園當天全日停課。

隨著颱風黑格比迅速接近及風力逐漸增強,天文台於9月23日下午4時左右發出熱帶氣旋之特別報告,宣布會在傍晚6時或之前發出八號信號,並在傍晚6時正發出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這亦是2008年第4個熱帶氣旋令香港需要發出八號或以上的熱帶氣旋警告,對上一次有4個或更多熱帶氣旋令天文台發出八號或以上信號是1999年。當時颱風黑格比位於香港東南偏南約210公里,海陸空交通逐漸暫停。當晚本港普遍吹東至東北烈風,離岸吹暴風,高地更吹颶風。受到風暴潮及漲潮共同影響,處於香港岸邊的低洼地區(包括上環、西營盤、沙田、大澳、杏花邨等)均出現水浸以及海水倒灌情況,其中在大澳的海水倒灌最為嚴重,水深有一層樓高,造成同年6月7日空前暴雨以來最嚴重的水浸。當局亦收到多宗塌樹報告,而鯉魚門鄉村居民於同日晚上緊急疏散。黑格比於晚上10至11時最接近香港,在香港之西南偏南約180公里掠過。天文台在9月24日凌晨12時40分改發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本港轉吹東南烈風至暴風。這次是第1個達標的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天文台修訂三號和八號信號的定義後首次有4個參考站測得烈風,更是同時測得,另外8個測風站更全部測得強風或以上風力,是修訂發出三號及八號信號準則以來首次。香港教育局宣布,所有上午校、全日制學校於9月24日停課。由於黑格比逐漸遠離香港,香港天文台於9月24日早上6時半改發三號強風信號。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共發出12小時30分鐘。

受到黑格比雨帶影響,本港廣泛地區有大雨。香港天文台於9月24日上午10時10分發出雷暴警告,並於11時05分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上午11時45分至中午12時45分期間,荃灣、中西區、南區及葵青更分別測得67、64、63及51毫米雨量。

天文台在9月24日下午12時50分直接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並於同日下午4時20分取消黃色暴雨警告。

這是2008年連續第4個熱帶氣旋導致天文台發出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為1946年有記錄以來第二次(上一次為1948年)。此外是次為香港自1946年有記錄至今於同一年內懸掛(或發出)第二多的八號風球,平了1993年及1948年的4次記錄,但沒有打破1999年及1964年的5次記錄。

根據天文台的事後報告,颱風黑格比為香港帶來的風暴潮是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維多利亞港內的鰂魚涌最高潮位為海圖基準面再高3.53米,是自1962年9月颱風溫黛吹襲以來最高的記錄。而大埔滘測得3.77米,是自1979年8月颱風荷貝以來的最高紀錄。而較接近黑格比中心的橫瀾島,其潮汐站更在當晚失靈。風力方面,維多利亞港內的中環碼頭測得一小時平均風力達76公里每小時的烈風程度,離岸的長洲和橫瀾島持續吹11級暴風。黑格比帶來的風力是自1999年颱風約克,2003年颱風杜鵑和2006年颱風派比安以來最強的,比起2006年來曾使天文台懸掛/發出九號信號的颱風維克托、颱風瑪姬、颱風鸚鵡、颱風莫拉菲還要強。如果只和同屬八號信號的熱帶氣旋比較,則是自1993年颱風高蓮和颱風貝姬以來最強。自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改制以來,首次在8個近海平面處測風站數據的網路中,半數(4個)測風站測得的風速達烈風程度(包括啟德、長洲、赤鱲角及西貢測風站,首次達標)及全部測得強風。

澳門

當地懸掛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八號東北風球 / 八號東南風球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在9月22日晚上10時懸掛一號風球;翌日下午1時改發三號風球。

由於黑格比進入澳門200公里的警戒範圍,氣象局於晚上7時15分改掛八號東北風球,颱風黑格比在9月23日凌晨1時最接近澳門,於澳門西南偏南約140公里掠過;兩小時後氣象局改掛八號東南風球。

在八號暴風信號生效時,海浪打上新口岸友誼大馬路近水塘的一段馬路並導致水浸,青洲、內港、下環及離島等低洼地區均出現海水倒灌水浸,其中新馬路有電錶房被水淹過漏電著火,導致內港一帶一度出現停電。

是次為澳門自1968年有記錄至今於同一年內懸掛最多的八號風球,平了1993年的4次記錄。

由於黑格比逐漸遠離澳門,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於2008年9月24日早上9時30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

在2008年9月24日16時,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將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除下。

中國大陸

當地發布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颱風紅色預警信號

廣東省大部分沿海地區均有發出白台至紅台預警。在2008年9月24日13:00,黑格比位於湛江市西北約80公里。

2014年12月9日,海南:啟動Ⅳ級應急回響應對颱風“黑格比”,要求三沙市氣象局,省局辦公室、減災處、觀測處、預報處,省氣象台、氣候中心、氣科所、信息中心、探測中心、氣象服務中心、機關服務中心嚴格按照《熱帶氣旋應急回響手冊》,認真做好應急回響工作,全程跟蹤熱帶氣旋動態,做好監測、預警、預報、服務工作,其他市縣局及有關單位做好應急回響準備。

越南

黑格比登入後為越南帶來大量降雨,截至2008年9月29日,水災在該國至少造成41人死亡,經濟損失達6500萬美元

摘要

2008年第14號強颱風“黑格比”(HAGUPIT)於2008年9月24日早晨6時45分在廣東省電白縣陳村鎮沿海地區登入。登入時中心氣壓95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15級,最大陣風17級。這個強颱風具有路徑穩定、移速較高、強度較強和破壞力大等特點,是繼1996年颱風“SALLY”(9615號颱風)以來登入廣東最強的颱風,給廣東造成嚴重破壞和人員傷亡,據統計廣東受災人口達652萬,22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114億元。特別是“黑格比”帶來的大風、暴潮和大浪把陽江海陵島唯一連線大陸的海陵大堤嚴重摧毀,對海陵島造成嚴重影響,交通、供水、供電、通信中斷。

名字由來

熱帶氣旋按其中心附近風力大小劃分為4種類型:中心風力在7級和7級以下的稱熱帶低壓,8到9級稱熱帶風暴,10到11級稱強熱帶風暴,12級和12級以上稱颱風。這4種類型熱帶氣旋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相互轉化。

根據颱風委員會1998年12月1日至7日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31屆會議的決議,從2000年1月1日起,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對西北大西洋和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進行命名,旨在幫助人們對熱帶氣旋提高警覺,增強警報效果。同時,保留原有熱帶氣旋編號。該方法將用於颱風委員會成員向國際社會發布的公報中。也供各成員用當地語言發布熱帶氣旋警報時使用。

第31屆颱風委員會通過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亞太地區的高棉、中國、朝鮮、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日本、寮國、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和越南等14個成員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個名字)。這140個名字分成10組;每組裡的14個名字(每個成員提供1個名字),按每個成員的字母順序依次排列。命名表按順序、循環使用。根據規定,一個熱帶氣旋在其整個生命過程中無論加強或減弱,始終保持名字不變。這些名字大都出自提供國和地區家喻戶曉的傳奇故事等。

颱風特點

“黑格比”具有強度強、移動快、影響範圍廣等特點。

強度強:“黑格比”於22日下午中國台灣以南海面加強為強颱風,23時中心附近風力已達15級(50米/秒),若在廣東登入,則有可能成為繼1996年第15號颱風”Sally”以來登入廣東的最強颱風。(Sally颱風曾造成廣東、廣西兩地290多人死亡,數千人受傷)

移動速度快,路徑穩定:“黑格比”處於強大的帶狀副熱帶高壓南側,受副高南側偏東氣流的引導,一直以25公里/小時的速度向偏西方向快速移動,且路徑穩定。

風圈半徑大,影響範圍廣:“黑格比”強盛期七級風半徑達500公里,十級風半徑為200公里,其風圈半徑之大、影響範圍之廣為近幾年來少見。

影響

受“黑格比”的影響,2008年9月23日晚上到24日,南海大部海面、瓊州海峽、北部灣、華南沿海將有7-10級大風,部分海域或地區風力有11-12級,“黑格比”中心經過的附近海面或地區風力可達13-16級;陣風達17級以上,廣東南部、廣西南部、海南大部有暴雨到大暴雨,廣東西部沿海、廣西沿海以及海南北部等地的局部地區有特大暴雨。

氣象部門應急回響

中國氣象局啟動Ⅱ級應急回響,要求相關單位實行24小時負責人領班制度,全程做好實時監測、滾動預報、準確預警、業務監控、跟蹤服務和影響評估工作。氣象局派出工作組前往有關省份指導災害防禦工作。 隨後,廣東啟動颱風Ⅰ級應急預案,廣西,福建,海南啟動了Ⅱ級應急回響。海南傳送1萬5千條颱風紅色預警簡訊,提醒公眾注意防範。

如何做好颱風的防範措施

首先應隨時注意收聽收看(當地)最新的颱風預警信號,關注颱風的最新動向,積極回響地方政府採取的各種防禦措施;

其次,由於颱風來臨時海邊風浪會很大,因此應盡力避免到海邊停留;

第三,在海上作業的漁船或航行的船隻要及時繞道航行或回港避風,如果實在來不及,則根據最新的颱風動向,儘快駛離颱風危險區域;

第四,颱風來臨時,容易吹倒一些大型廣告牌,或電線桿,或枯樹枝,所以最好遠離廣告牌、電線桿,以防被砸、被壓、觸電等不測事件;

第五,要檢查門窗是否牢固,不要在玻璃門、玻璃窗附近逗留,室外各種懸掛物應取下,窗台或陽台上的花盆要移到室內,以防吹落。

結束

2008年09月26日 黑格比”(HAGUPIT)減弱後的熱帶低壓在越南北部繼續減弱,對中國的影響趨逐漸減小,中央氣象台於26日凌晨2時對其停止編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