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愛倫

颱風愛倫

1983年的颱風愛倫(Typhoon Ellen,8310),是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其中一個颱風。

基本信息

簡介

愛倫於8月在西太平洋生成後,掠過巴林坦海峽東沙群島,橫越南中國海,然後正面吹襲香港,之後在澳門珠海之間登入並移入內陸。香港一度為愛倫懸掛10號颶風訊號達八個小時。十人在愛倫襲港期間死亡,十二人失蹤,香港直接經濟損失達三億港元以上。

形成及移動

8月26日(世界時)在國際日期轉換線以西,約西經170度,北緯10度上出現一熱帶擾動。28日,該擾動向西移過日期轉換線,並逐漸增強。29日,美國關島上的聯合颱風預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發出首個警報並將之命名為愛倫(Ellen)。
9月3日,愛倫移動至馬尼拉以東約五百二十海浬之西太平洋上;並於當天晚上至翌晨增強至颱風程度。愛倫隨後向西北方向移動,趨向呂宋海峽;同時在9月5日晚上迅速增強。9月5日晚上11時43分(世界時)的一次美軍氣象偵察飛行測得愛倫中心氣壓為928毫巴,比十二小時前下降了28毫巴,其中心風速則為每小時125海浬。之後愛倫以時速十海浬橫過巴林坦海峽,並有所減弱。9月6日晚上11時(世界時,香港時間9月7日早上7時)的另一次氣象偵察飛行測得愛倫中心氣壓回升至966毫巴,中心風速75海浬。愛倫於當天早上進入南中國海,以時速八海浬的速度趨向東沙群島,並再次稍為增強。9月8日早上1時((世界時,香港時間9月8日早上9時),愛倫在東沙西南約十五海浬外掠過。十多艘台灣及香港漁船在東沙避風被吹沉,四十多名漁民失蹤。
掠過東沙後愛倫持續向西北偏西方向以時速八海浬向南中國移動。9月9日早上7時(當地時間),愛倫最接近香港,當時其中心位於大嶼山西南角之分流外約七海浬。愛倫之後橫越珠江口,在早上8時半在澳門及珠海交界處登入移入內陸。下午四時,其中心在廣州以西十海浬。廣州的珠江水位創下1942年以後的歷史新高。隨著愛倫進一步移入內陸,其殘餘部份在當天晚上消散。

襲港過程

9月7日上午5時(當地時間),愛倫中心在香港東南偏東420海浬,皇家香港天文台懸掛1號戒備訊號。次日早上7時45分,天文台改掛3號強風訊號,香港的風勢亦在當天下午開始加強至強風程度。當天下午4時45分,天文台發出8號東北烈風或暴風訊號。晚上9時,潢瀾島開始風力達烈風程度;午夜後更進一步加強,至9月9日子夜至清晨1時,潢瀾島風速由每小時56海浬增強至每小時76海浬。天文台在1時改掛9號烈風或暴風加強訊號。在一小時後,即凌晨2時改掛10號颶風訊號。愛倫自東南向西北在香港以南掠過,其中心於早上7時最接近香港,當時位於大嶼山西南角分流以外約七海浬。香港境內潢瀾島最先感受到颶風,在4至5時錄得最高風速每小時86海浬。長洲則在6至7時錄得最高風速每小時90海浬,陣風128海浬。香港島南端之赤柱亦錄得每小時平均87,陣風134海浬。海港之內,青洲每小時平均風速為74海浬,陣風119海浬。至上午10時,大部份地區風力下降至颶風程度以下,天文台改掛8號東南烈風或暴風訊號。至下午二時,大部份地區轉吹西南風,天文台再改掛8號西南烈風或暴風訊號。到下午5時半,風力下降至強風程度,再改掛3號強風訊號。最後在9時20分除下所有訊號。在9月8日至10日,愛倫共為香港帶來232毫米的雨量。

影響及傷亡

在香港,愛倫導致10人死亡,12人失蹤,333人受傷,1600人無家可歸。愛倫造成的船隻損失超過溫黛及露絲,44艘遠洋船遇險,26艘共25萬噸擱淺,23艘碰撞。其中1艘9,300噸的台灣貨船撞向青衣美孚油庫,油庫卸油裝置完全被破壞。一艘6000噸賽普勒斯貨輪撞上長洲東灣。300多艘小艇及遊艇沉沒,一艘五十六米風帆在香港以南十二海浬遇險,船上九人只有一人獲救。新界及大嶼山約80,000戶停電,市區內150處水浸,當中美孚新村水深達2米。新界農作物損失約港幣5000萬。保險業在風災中的賠償在港幣3億元以上。
愛倫亦為廣東省八個縣帶來嚴重災害,最少16人死亡,92人受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