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溢價

風險溢價

風險溢價(Risk premium),是一個人在面對不同風險的高低、且清楚高風險高報酬、低風險低報酬的情況下,個人對風險的承受度影響其是否要冒風險獲得較高的報酬,或是只接受已經確定的收入。而承受風險可能得到的較高報酬。 確定的收入與較高的報酬之間的差,即為風險溢價。風險溢價指的是投資人要求較高的收益以抵消更大的風險。財務動盪的公司所發行的“垃圾”債券通常支付的利息高於特別安全的美國國債利息,因為投資人擔心公司將無法支付所承諾的款項。風險溢價是金融經濟學的一個核心概念,對資產選擇的決策,資本成本以及經濟增值(EVA) 的估計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尤其對於當前我國社保基金大規模地進入股票市場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分類

財務學的風險溢價

財務學上把一個有風險的投資工具的報酬率與 無風險報酬率的差額稱為“風險溢價”。

投資學的風險溢價

以投資學的角度而言,風險溢價可以視為投資者對於投資高風險時,所要求的較高報酬。衡量風險時,通常的方法就是使用 無風險利率 (Risk-free interest rate),即政府 公債之利率作為標的來與其他高風險的投資比較。高於無風險利率的報酬,這部份即稱為風險溢價高風險投資獲得高報酬,低風險就只有較低的報酬,風險與風險溢價成正比關係。

保險市場的風險溢價

保險市場的定價深受風險溢價的影響。將風險溢價列入考量,訂出最適合該保險之保險費用。每個人能接受的溢價程度不一,影響的因素在於此人是否為風險趨避者,若是風險趨避者,因為對於風險的接受度低,因此在公平保費之外,比一般人願意付出更高的 金額以獲得當發生風險時能得到確定的收入。但當風險溢價加上公平保費的價錢超過未保險時,可能因風險產生折損時的收入,此時風險趨避者就不會想要購買此保險。

債券風險溢價

投資者購買債券,均預期債券所給予的 回報率會高於銀行存款,因為購買公司的債券要承擔風險。由於承擔額外風險而要求的額外回報,就稱為“ 債券風險溢價”。

股權風險溢價

股權風險溢價ERP(equity risk premium)是指市場 投資組合或具有市場平均風險的 股票收益率與 無風險收益率的差額。從這個定義可看出:一是市場平均股票收益率是投資者在市場參與 投資活動的預期“門檻”,若 當期收益率低於 平均收益時,理性投資者會放棄它而選擇更高收益的投資;二是市場 平均收益率是一種事前的 預期收益率,這意味著事前預期與事後值之間可能存在差異。

年收益率

收益率是指投資的收益率,一般以年度百分比表達,根據當時市場價格、面值、息票利率以及距離到期日時間計算。對公司而言,收益率指淨利潤占使用的平均資本的百分比。

當我們計算收益率的時候還應該考慮到一下四個方面:

1.本金和利息的總回報 (return or yield)2.風險 (risk)3.流動性 (liquidity)4.資產流動的頻率 (Time-pattern of cash flow)

其他事項

股本溢價是指上市公司溢價發行股票時實際收到的款項超過股票面值總額的數額。因為股本規定是1元/股,但發行時不可能以1元/股的價格發售,而是以根據公司資產計算後決定發行價格,這兩者的差即為股本溢價。

股本溢價是資本公積一種,而資本公積是指投資者或者他人投入到企業、所有權歸屬於投資者、並且投入金額超過法定資本部分的資金。

資本公積包括: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接受捐贈非現金資產準備、股權投資準備、撥款轉入、外幣資本折算差額、關聯交易差價以及其他資本公積。

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本總額等於股票面值乘以股份總數。因此,在平價發行股票的情況下,不涉及資本公積問題,而溢價發行股票,收入中相當於股票面值的部分記入“股本”科目,超出面值部分的溢價收入記入“資本公積”科目。需要說明的是,由於股票發行過程中會發生一定數額的手續費等費用,因此,實際記入資本公積的數額是以溢價收入扣除發行手續費、佣金後的餘額計算的。

溢價的定義乃指所支付的實際金額超過證券或股票的名目價值或面值。而在基金上,則專指封閉型基金市場的買賣價高於基金單位淨資產的價值。

溢價是指交易價格超過證券票面價格,只要超過了就叫做溢價。溢價空間是指交易價格超過證券票面價格的多少。

研究文章

背景

“風險溢價”的兩個不同含義需要注意的是,“風險溢價”一詞有兩個不同的含義:一是事後的(ex-post)或者已實現的風險溢價,這是實際的、通過歷史數據觀察得到的市場 收益率(以指數收益率代替)與 無風險利率(通常以政府 債券收益率代替)之間的差值;二是事前的(ex-ante)或者預期的風險溢價,這是一個前瞻性的溢價,即預期未來的。

風險溢價或者以當前經濟狀態為條件的條件風險溢價。這兩個風險溢價是不同的,舉例來說,在1989 年末的日本股市,由於經歷了長時間的繁榮,股價相對於其 內在價值來說很高,P/E 超過60 倍。顯然,這時的 股權成本很低,也就是事前的風險溢價很低,而事後的或者已實現的風險溢價卻很高(接近10%)。相反,在經歷了一次大的股市蕭條之後,事後的風險溢價很低,而事前的風險溢價卻可能很高。這是由於 股票收益率存在 均值回歸。

那么,對於投資者來說,這兩個風險溢價哪個更重要呢?顯然,這取決於 投資周期。投資周期足夠長的話,風險溢價就可能與歷史數據中得到的風險溢價相近。在本研究中,我們使用的風險溢價是第一種含義的風險溢價,即事後的或者已實現的風險溢價。

風險溢價研究的框架及最新發展

對於風險溢價的研究,現存文獻主要集中於兩個方面,

一是用 一般均衡理論解釋兩種資產(股票與 無風險資產)之間的內在關係。近年來,大部分關於股票和 債券收益的一般均衡研究都受到基於 消費的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CAPM)的影響。根據該理論,股票相對於 債券的高收益反映了這兩種資產與消費之間協方差的不同。相對於 債券收益率, 股票收益率更容易與消費同時波動,因此,股票並不是一個好的預防消費波動的 保值工具。這樣,要使投資者願意持有股票,就需要一個風險溢價。Kocherlakota(1996)對這方面的文獻作了一個述評,他認為美國股市風險溢價的價值至今仍是一個謎。

二是在部分均衡框架下研究這兩種 資產收益率與可能的變數之間的實證關係。特別地,這方面研究更多地集中於能否預測或在多大程度上能夠預測 股票市場相對於債券市場的波動,因為這對於 有效市場假說(EMH)具有重要意義。這方面的文獻表明,一些財務比率,如股利價格比、 市盈率以及 短期利率、 長期利率可能對 股權風險溢價具有預測力(參見Lamont, 1998 和Blanchard, 1993)。如果能夠對相對於債券收益率的股票收益率進行預測,那么這與有效市場假說是相反的,有效市場假說認為證券的價格無法通過其自身的過去值或者其他變數的過去值來預測。

在風險溢價研究方面,不能不提到“風險溢價之謎”,這一概念是Mehra 和Prescott(1985)首次提出的。他們指出,採用歷史數據得到的風險溢價(7%左右)遠遠大於採用C-CAPM估計得到風險溢價(1%左右),無法單以高險厭惡來解釋。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大量的文獻試圖對“風險溢價之謎”進行解釋。這方面文獻在以下方面進行了研究:高風險厭惡、 市場分割、非標準性效用函式、倖存偏倚、不完全市場和 交易費用等。但是這些研究未能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因此至今“風險溢價之謎”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近年來,風險溢價研究已經成為主流金融學期刊的一個熱門主題。這裡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回顧。

Claus 和Thomas(2001)採用異常收益模型(或剩餘收入模型),研究風險溢價的一個合理上限。相對於 紅利增長模型,異常收益模型能夠更好地利用現有的信息,以降低人為設定的 增長率的重要性,同時縮小可允許的增長率的範圍。他們得到的風險溢價僅為3%。

Fama 和French(2002)採用紅利增長模型和收益增長模型對美國股市(1951-2000 年)的風險溢價進行估計,這兩個模型得到的風險溢價分別為2.55%和4.32%,比採用平均 股票收益得到的估計值(7.43%)小得多。他們認為,前者的估計更為可靠,因為(1)採用紅利增長模型和收益增長模型得到的估計值的標準差較小;(2)這兩個模型對於1872-1949 和1950-1999 得到的 夏普比率相近,而平均股票收益得到的兩個夏普比率相差太多;(3)採用紅利增長模型和收益增長模型得到的預期股票收益率與 淨值市價比小於1 相符,而採用平均股票收益則相反。

Pastor 和Stambaugh(2001)採用貝葉斯方法,對市場超常收益存在結構性突變條件下的風險溢價進行估計。這篇論文的主要貢獻在於,對風險溢價進行估計時引入 經濟理論和直覺知識。包括:風險溢價與 波動率之間的正相關;風險溢價與股價之間的負相關;風險溢價的變動區間不可能太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