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櫃

風櫃

風櫃是台灣澎湖的一個景點的名稱。在台灣海峽東南部,澎湖島西南海岸。從井篗至風櫃長4.5公里,寬處100米。狹長而彎曲,又名蛇山。頂端名蛇頭山,北與馬公半島金龍頭相對,共扼馬公灣。明末鄭氏在此築炮台。西端南岸玄武岩崖岸下有深8米海蝕洞。風浪激越,海水進出,發風櫃(風箱)聲,故名。建有碼頭。

景點簡介

風櫃海岸風櫃海岸

風櫃海岸位於馬公港對面,與水柱噴潮、海水抽吸,合稱為古老漁村的“三大奇景”。因海岸為柱狀玄武岩,受海水侵蝕,形成海蝕洞的溝渠,海潮進入時,使洞內產生雄壯的濤聲,伴隨著的聲響有如風箱鼓風,故稱“風櫃聽濤”,而當風勢大、海水漲潮時,還可看到水柱噴潮的奇景。

旅遊信息

澎湖島的風櫃尾半島上,有許多天然奇景,從縣城馬公市乘車,約20分鐘即可抵達。風櫃尾半島位於馬公港對面,與馬公半島合抱而成馬公灣。半島西北端便是風櫃尾,為澎湖本島最西的村落。由於地理位置上的原因,這裡的風浪特別大,白花花的水沫漫天飛濺,大有一浪“激起千堆雪”的氣魄。站在這裡可以領略到“澎湖風”的厲害。

在風櫃尾半島北部最外側有個風櫃洞,直徑約達4米左右,每當巨浪湧入洞中,就會聽到從巨洞深處傳來如同驚雷般的海濤迴響聲,人們稱其為“風櫃聽濤”。風櫃洞的形成和它的地理位置有關,這裡是從太平洋南海來的暖流經過的地方。

每年夏秋之交,猛烈澎湖列島的颱風襲擊澎湖時,風櫃尾半島外側正處在風口上,海蝕作用格外強烈,玄武岩構成的海岸柱狀節理髮育,助長了海浪沿節理侵蝕的威力,終於掏空了岩壁,形成了風櫃洞。

遺址遺蹟

馬公老街街口的天后宮馬公老街街口的天后宮

澎湖著名的“風櫃”。特殊的方位和地貌,讓這裡的風聲格外氣勢磅礴,猶如一隻巨大的無形風箱在抽動。人在海邊幾乎站立不住,卻仍有不少人堅持在那裡頂風看海、甚至釣魚。
“風櫃”一側的蛇頭山頂,留存著當年東印度公司試圖武力占據澎湖而修建的城堡基地遺蹟。澎湖本島至今不乏此類遺留,如龍門裡正角的日軍登入處、馬公金龜頭炮台等,印證其歷史上多次成為抵禦外敵前哨的經歷。

澎湖最著名的廟宇,無疑便是位於馬公老街街口的天后宮。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澎湖天后宮,是台灣最早的媽祖廟。澎湖縣中心行政區馬公市的名稱便來自“媽宮”。走近天后宮,整座廟宇顯得古樸精緻而靜謐。據介紹,該廟曾多次受毀損,又多次被重修。眼前的澎湖天后宮重建於1922年,呈潮州風格,是其與大陸信仰連結最鮮明的印記。
令人訝異的是,在澎湖天后宮的周邊,一直呼嘯著的島上大風似乎突然遁形。宮外一棵島上罕見的老榕樹下,一群當地居民正在那裡安坐閒聊。步入附近的馬公老街,也是一樣的幽靜。老舊得頗具藝術感的街區內,悠然自得地排列著一間間餐飲、飾物、文具、土特產等小店,空地里擺放著幾張椅凳供人閒坐,卻全無吆喝攬客之態。
然而在這條閒靜得有如颱風眼的老街上,卻依然感受得到澎湖洪大的歷史風聲。街邊一座不起眼的白牆院落,竟是當年率軍收復台灣的清代名將施琅的祠堂――施公祠,至今依然香火不絕。據牆上的中英文字石牌所載,祠堂原址並非在此,甲午戰後日軍占據澎湖,拆除祠堂,於是島上民眾將其遷至此處繼續祭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