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急浪高的中國海峽

風急浪高的中國海峽

台灣海峽位於我國東南部,是我國最大的海。 它和渤海海峽不同,渤海海峽是兩個半島之間的水道,而台灣海峽是我國的台灣島與大陸之間的水道。 位於海峽東南部的澎湖列島是海峽中的主要島嶼。

縱觀世界地圖,你便會發現在兩塊陸地之間的狹窄水道均稱為海峽,它是連線洋與洋或洋與海的通道。由於不同洋域和海域的水文氣象條件有較大的差異,所以海峽中間鮮見風平浪靜的景象,目之所至,到處均是狂風勁吹,白浪滔天。

島嶼眾多的渤海海峽

被稱為“天然形勝”的旅順港,位於旅順城區
中心的白玉山南,地處黃、渤海要衝,
為京津重要門戶。與山東廟島列島,
登州頭共扼渤海海峽咽喉,
構成我國首都北京及遼寧地區天然屏障,
地勢險要,歷來為軍事要港。

渤海海峽處於遼寧省的遼東半島南面,隔海相望,越過星星散散的島嶼,在煙波浩渺之中,可以隱隱約約地看到山東半島。渤海海峽確切的位置是指遼東半島南端的老鐵山與山東半島蓬萊之間的水道,其最近距離為109公里。西部的渤海通過它與東部的黃海相貫通。

渤海海峽中散布著不少島嶼,其中廟島群島聲名遐邇。群島大小共有30餘個島嶼,呈東北—西南走向—字型展開。其中較大的有北隍城島、大欽島、砣磯島、高山島、大黑山島、北長山島和南長山島等。南長山島陸域面積13平方公里,是渤海海峽中面積最大的島。這些海島海拔高度不大,大多在150米—200米之間,位於海峽中部的大欽島高出海面202米,是海峽中海拔高度最大的島。在這些島上,侵蝕地貌十分發育光怪陸離。

渤海海峽中眾多的島嶼把海峽分割出許多大致呈東西向的水道。這些水道似乎刀子一樣把海峽切成了許多段。水道是海流進出海峽的主要通道。潮流長期的反覆往返沖刷,使得原本淺淺的水道被切割得又陡又深。這一點可從地質歷史的考察中窺知。在距今12000年前,地殼的抬升曾使黃海裸露成陸,當時渤海海峽並不存在。自那之後,即進入最近的地質年代全新世之後,地殼下沉,黃海為海水覆蓋,渤海海峽才漸漸成型。現今的渤海海峽中水道較大的有六條:老鐵山水道、小欽水道、大欽水道、北砣磯水道、南砣磯水道和登州水道。在形態上,海峽中的島嶼似乎展開著的手指,而水道像指縫,手指與指縫相間分布,潮流往復穿越水道。

幾經“沉浮”的台灣海峽

台灣海峽位於我國東南部,是我國最大的海。它和渤海海峽不同,渤海海峽是兩個半島之間的水道,而台灣海峽是我國的台灣島與大陸之間的水道。具體地說,它是我國台灣省與福建省之間的水上道路。它呈北東—南西走向,南北全長500多公里,東西平均寬度為150多公里。

台灣海峽不僅是台灣和福建的自然分界線,也是東海和南海的連線區。

台灣海峽的海底總的地勢是南高北低,從東西兩側向中部平緩傾斜,大部分海底地形平坦開闊。台灣淺灘是海峽中最淺的淺灘地形。海峽中平均水深為60米,南部最淺水深在10米—15米之間,中部最大水深為100米。

位於海峽東南部的澎湖列島是海峽中的主要島嶼。它由64個大小島嶼和許多個淺灘暗礁組成,南北延伸60公里。澎湖列島海拔普便較低,一般在30米—40米,最高為79米。這些島嶼主要是距今200萬年前,由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其岩石主要是玄武岩。澎湖列島表面起伏變化大,地形複雜,地形切割劇烈。而島與島之間的水下峽谷發育,如位於澎湖列島與台灣島西南近岸之間的澎湖水道,其下游水深達200米,是海峽中的最深之處。

台灣海峽南部的台灣淺灘中部,地勢略高,向四面傾斜。台灣淺灘水深小於50米。淺灘外緣是個陡坡,從水深50米直下至100米,再向外則又趨平緩,從水深200米往外又劇增至1000米以上。澎湖列島東側的澎湖水道東岸——台灣西南岸岸坡坡度較大,離岸邊不遠水深便達500餘米。

台灣海峽中部、西側近岸水深小於50米,是淺水區。鳥丘水槽由西岸向東南穿過澎湖列島和台灣淺灘與澎湖水道的上游相接。

在台灣海峽北部,從台中淺灘朝東北方向,地形相對較平緩,水深從40米逐漸過渡到80米。海峽東西兩岸岸坡較陡,尤其是東岸、西北岸,岸邊水深即70米,而在台灣北岸的岸邊水深可達100米。

斷陷形成的瓊州海峽

在我國華南地區,海南島與大陸上廣東省的雷州半島遙遙相望,中間隔著一條水道,這便是瓊州海峽。它因海南島又名瓊州島而得名。它是我國的三大海峽之一。海峽東西長約80公里,南北平均寬度為29.5公里。

瓊州海峽南岸南渡江三角洲凸出於海峽中,其突出點成為海峽南岸東端的岬角,後海至天尾間的礁石群便成為南岸西端的岬角。北岸西端的突出點為燈樓角,東端的突出點為排尾角

瓊州海峽與渤海海峽、台灣海峽比較,有四點相異之處:地理緯度低;是島嶼與半島之間的水道;海峽海底地形是一個潮流深槽;海峽中沒有島嶼。

 瓊州海峽連通北部灣和珠江口外海域,是海南省和廣東省的自然分界。

從地質學上講,瓊州海峽位於海南島和雷州半島斷陷的中部,而斷陷指的是受地殼斷裂帶造成的地塊下陷。根據最新研究,從晚第三紀(距今2500萬年前—250萬年前)開始,由於地殼斷裂和地塊差異性運動,導致雷州半島與海南島之間地塊斷裂下沉,形成地塹式凹陷。冰後期海平面上升,海水沉沒了凹陷潮流的反覆沖刷,波浪和河流的長期塑造,最終形成今日的瓊州海峽。而6000多年來,海面上升到與目前相當位置後,地殼運動的升降趨小。

瓊州海峽兩岸的海岸曲折,呈鋸齒狀,岬角和海灣犬牙交錯,而它的海底基本上是個潮流通道,其大體組成為一個中心潮流深槽及東西兩端兩個潮流三角洲。深槽是潮流強烈沖刷的地方,槽內地形起伏不定,深槽主槽軸水深大於80米。在深槽形成的深水盆地中,卻還斷斷續續地分布著橢圓形的隆起地形,它是由潮流沖蝕而成的。瓊州海峽東口,在水深30米以內發育著一個潮流三角洲。其間淺灘和水道相間分布。它們從海峽東口向東大致呈扇狀輻射排列。

在海峽西口,水深20米以內也發育著一個潮流三角洲,其間長條形的淺槽和水下淺灘相間分布,它們自海峽西口向西北方向呈輻射狀排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