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圖譜腦腫瘤分冊

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圖譜腦腫瘤分冊

在《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圖譜·腦腫瘤分冊》中,我們努力將腦腫瘤顯微外科手術中的操作技術以圖譜的形式展示出來。本圖譜是多年來我們神經外科中心各位專家手術經驗的精髓,這保證了術中神經外科手術描述的藝術性和實用性。與該手術圖譜的《腦血管疾病分冊》一樣,在本書中,我們動態地展現了複雜的顯微神經外科手術過程。所有插圖都是以神經外科醫生的視角,從表面大體解剖到深部精細結構,逐層深入地展示腦腫瘤的病理解剖特點和手術切除過程。該書很好地描述了大體解剖、顯微鏡下手術以及影像導航下微侵襲手術操作等複雜過程。

基本信息

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圖譜腦腫瘤分冊

內容提要

為此,W.B.saunders出版公司希望該書能像Poppen和Kempe的圖譜一樣大獲成功。通過多學科合作,使該圖譜既有全景式的神經解剖描繪,也有放大的神經外科手術局部精細講解,尤其是對顱底外科部分的圖譜描述,就像是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繪畫。

《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圖譜。腦血管疾病分冊》主要描繪腦動脈瘤和腦動靜脈畸形的手術治療,本書則主要描述與腦腫瘤、腦膜腫瘤和顱底腫瘤相關的手術問題,它是醫學美術家、外科醫生、解剖學家、神經影像學家以及其他神經科學同行與我們密切合作的結晶。

編輯推薦

《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圖譜——腦腫瘤分冊》是《腦血管疾病分冊》的延續,通過圖譜的方式集中描述腦腫瘤,包括腦膜瘤、顱底腫瘤和腦實質腫瘤的手術切除過程。本書總結了多年來作者單位神經科學研究和辛辛那提大學神經外科、神經放射科、神經科、耳鼻喉科、放射腫瘤科以及潘菲爾德門診部各級醫生的工作經驗,是大家合作努力工作的結晶。

目錄

第1章腦腫瘤手術指南

第2章腦膜腫瘤

總論

矢狀竇旁腦膜瘤

位於切跡處的腦膜瘤

第3章前顱窩腫瘤

總論

嗅神經溝腦膜瘤

鞍結節腦膜瘤

第4章中顱窩底腫瘤

總論

蝶骨嵴腦膜瘤

三叉神經鞘瘤

面神經鞘瘤

第5章海綿竇腫瘤

總論

海綿竇腦膜瘤

三又神經鞘瘤

第6章鞍區和鞍旁區腫瘤

總論

垂體微腺瘤

垂體大腺瘤

顱咽管瘤

侵襲海綿竇的垂體大腺瘤

第7章斜坡和岩斜區腫瘤

總論:前方入路

頸2脊索瘤

斜坡巨細胞瘤

斜坡脊索瘤

總論:後方入路

小型聽神經瘤

大型聽神經瘤

斜坡脊索瘤

總論:外側入路

岩斜區腦膜瘤

表皮樣囊腫

頸靜脈球瘤

第8章側腦室腫瘤

總論

腦室內腦膜瘤

丘腦毛細胞型星型細胞瘤

第9章第三腦室前部腫瘤

總論

顱咽管瘤

膠樣囊腫

第10章第三腦室後部及松果體區腫瘤

總論

室管膜瘤

松果體瘤

第11章第四腦室腫瘤

總論

髓母細胞瘤和室管膜瘤

附錄外科手術的體位和入路

手術體位

顱面入路

半球間入路

經皮層-頂枕入路

翼點入路

顳下入路

岩骨入路

顱頸入路

枕下入路

顯微神經外科手術的護理:

接通手術床的電源,便於術中隨時調整高低幅度。病人取平臥位,雙肩超過床背板,脖部較短或頭部需過度偏轉者(如顳下開顱術,頭部需轉向對側60°),酌情再將病人上移。約束四肢,頭部以頭架固定。

一、平臥位的護理

(1)在麻醉前牢固約束四肢,防止肌松劑套用後因肌肉鬆弛而出現肢體下滑致輸液脫落、骨折及墜床等。

(2)頭架固定後,頭部過度偏轉者,將入路側肩部墊高以支持體位,防止頸部肌肉過度牽拉而損傷臂叢神經,同時緩解頭架的壓力。

(3)頭部安置托盤,以防止臉部壓傷及氣管導管脫出。眼部墊以棉花,膠布固定。術側耳道塞入棉球,防止消毒液進入耳道。

二、體位安置

(1)了解病人的身高。病人坐起前,髂前上棘與床坐板前端平齊。身高偏矮者(低於155cm)和小兒,在臀下適當墊一軟枕以增加上半身的高度,以病人坐起後肩部超過背板為宜,避免背板上升後病人頭部相對過低。

(2)上好“五種專用帶”。兩腿彈性繃帶:包紮時先將腿部抬起以驅血回心。繃帶鬆緊適宜。過鬆起不到驅血作用,過緊則影響下肢血液循環。胸帶:為寬約5cm的棉布帶,縛扎以牢靠固定又不影響呼吸為宜。腹帶:固定於兩側的髂部。固定時稍松,因病人坐起後,腹部與床板之間的距離增加,腹帶張力隨之增加,以坐起後一手能穿過為宜。膝部約束帶:膝下墊膝枕。束手帶:病人坐起,頭架固定後,雙手自然擺放於胸前的腿上。腿上墊一軟枕,約束帶相互交叉固定。

(3)逐漸升高背板至90°,同時將手術床後傾15°。升高坐板和下肢板至10~15°,防止病人向下滑移,頭架固定。

三、術後的護理

(1)注意“三根管”。氣管導管:採用彈簧管,防止頭部下垂後導管摺疊。協助麻醉醫師妥善固定接氣管導管的螺紋管,術中隨時觀察,防止導管扭曲鬆脫。本組發生1例因坐起後,口腔分泌物流出浸濕固定導管的膠布而導致脫管的教訓。經及時發現後,立即鬆開頭架,取平臥位,重新插管。病人於脫管1min內恢復控制呼吸,術後甦醒良好,康復出院。尿管:擺體位前將尿管安置好,保持通暢。輸液管:輸液不宜穿刺下肢,以免病人坐起後下肢靜脈回流受阻,影響輸液速度。術中尤其是加壓輸液時,隨時觀察輸液管是否脫落。

(2)背板上升,病人坐起後,由於重力作用,回心血量驟減,易引起血壓下降。此時密切觀察血壓和心率的變化,及時補充液體量。將背板按15°、30°、45°、60°、75°及90°逐步升高,以利機體逐步代償和適應坐位下的生理改變。經緩慢安置坐位和積極擴容後,血壓多能維持穩定。對長期臥床或血紅蛋白偏低者輸入血液。

(3)術中密切觀察雙下肢肢端血運。繃帶纏繞過緊而導致足趾發紺,及時鬆開繃帶重新纏繞後,下肢血運恢復正常。

(4)病人頭部不宜下垂過低,下頜與胸骨的距離為二橫指,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防止氣管和頸靜脈受壓。

四、側臥位的安置與護理

側臥位時需防止病人墜床和避免臂叢神經受壓。為便於手術操作,病人呈90°側臥位,背部與床緣平齊。此時髂部及手的約束帶至為重要。如系腰部手術,在不影響消毒範圍的情況下,於腋下加固一條胸帶以支持體位。注意,勿使手臂受壓和過分伸展,以防臂叢神經受壓。頭部加墊軟枕,避免頭部低垂使頸靜脈血回流不暢。術中根據術者的需要,適當升高手術床,並向對側傾斜10~15°,使術者的眼睛與術野保持在同一水平,便於手術操作,減輕術者的身體疲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