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維鈞回憶錄

顧維鈞回憶錄

《顧維鈞回憶錄》的作者是顧維鈞,由中華書局於1985年2月出版。該書有助於我們真實而全面地了解那個時代,避免片面和偏狹的歷史觀點。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顧維鈞顧維鈞
顧維鈞(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時期外交界的領袖人物,中華民國高級外交官員。被譽為“民國第一外交家”。
顧維鈞,漢族。字少川。英文名“ViKyuin"Wellington"Koo”,1888年1月29日(清光緒十三年十二月十七)生。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嘉定區)人。初入舊式私塾,後於1899年考入上海英華書院,1901年考入聖約翰書院。1904年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專攻國際法及外交,獲博士學位。1912年回國後,任總統秘書、內閣秘書、外務部顧問和憲法起草委員等職。1915年起歷任北洋政府駐墨西哥美國古巴英國公使。1919和1921年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出席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在巴黎和會上,就山東的主權問題據理力爭,以出色的辯論才能闡述中國對山東有不容爭辯的主權,為維護中華民族的權益作出了貢獻。1922~1926年先後任北洋政府的外交總長、財政總長、代理國務總理等職,其間,於1924年5月曾代表中國政府與蘇聯簽訂《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以中國代表身份參加了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團,調查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東北的侵略罪行。1932年起先後任駐法、英、美大使和駐國際聯盟代表等職。1945年6月,出席舊金山會議,參加《聯合國憲章》起草工作並代表中國在《聯合國憲章》上籤字。其後任國民黨政府駐聯合國代表。1956~1967年,歷任海牙國際法庭法官、國際法院副院長、台灣國民黨總統府資政等職。退休後定居美國,以十七年時間完成口述回憶錄,記述了五十多年從事外交工作的經歷。1985年11月14日在美國紐約逝世。

作品目錄

第一分冊

第一卷童年及求學時代(1888-1912)
出生及家庭
私塾及娛樂
頑皮
風波
英華書院
聖約翰書院
嚮往變革
首途留美
庫克學院
何去何從
哥倫比亞大學一年級
教授和校長
拉丁文和地質學
體育活動
課外活動
省親抵滬
婚姻問題
結婚和離婚
唐紹儀使美
留學生的政治見解
學士、碩士和博士
辛亥革命
結業回國
第二卷擔任外交官的頭十年(1912-1922)
前言返國後的最初印象,1912年春
一民國初年的北京
1.袁世凱時代的北京政治,1912-1916
(1)袁世凱與唐紹儀
(2)與袁世凱的一次談話,1912
(3)袁世凱與國民黨
(4)帝制運動與袁世凱之死
2.在北京的生活與職務,1912-1915
(1)與唐梅聯婚始末
(2)北京外交部1912年的改組
(3)在外交部的工作
(4)晉升參事
(5)在總統府的經歷
3.中國的對外關係,1912-1916
(1)邊境糾紛及中英、中俄談判,1912-1916
(日本侵占青島及二十一條,1914-1915
4.北京社會
(1)北京在轉變
(2)在北京的留美及留歐歸國學生
二首次出使華盛頓,1915-1919
1.出任駐華盛頓公使,1915年8月
2.1916年芝加哥借款
3.美國參戰
4.父親逝世
5.中國宣戰
6.1917年11月藍辛-石井換文
7.準備參加和會,1917-1918
8.從凡爾登到凡爾賽,和會前夕
三巴黎和會
1.陸總長到達巴黎;代表團內部名次問題
2.在和會上代表南方軍政府問題
3.代表團內的初期摩擦
4.1919年1月28日在“十人會”上闡明中國立場
5.公文遞送箱遺失;提出書面聲明
6.代表團內部困難加深;陸徴祥的遽然離去和歸來;訛傳我訂婚
7.“四人會”作出決定;中國力爭修改
8.力爭對青島條款的保留權利
9.6月28日前夕;中國不參加契約簽字
10.中國決策的背景
11.後果
四首次出使倫敦及華府會議
1.我的任命和華府會議的召開
2.華府會議-組織與程式
3.山東問題的會談
第三卷回國任職(1922-1932)
一北京的政治生活,1922-1924
1.顏惠慶博士再次擔任內閣總理,1922年6月11日-8月5日
2.王寵惠博士的內閣及其與國會的衝突,1922年8月5日-11月19日
3.張紹曾將軍組閣及其垮台
4.攝政內閣,1923年6月13日-10月12日
5.對曹錕和吳佩孚的一些回憶
6.第二次直奉戰爭和馮玉祥倒戈
二政治、內戰及財政
1.引退和重返北京任財政總長,1925年-1926年7月
2.中秋節危機
(1)五家銀行從中作梗
(2)衛戍部隊的軍餉
3.我的總理職務,1926年10月5日-1927年6月17日
4.張作霖的軍政府,1927年6月-1928年6月
5.安格聯爵士、張家璈和北京政府
(1)安格聯爵士被革職
(2)外交界的反響
(3)結語
三在我外交總長任內(1922-1928)所發生的問題
1.蘇俄特使越飛
2.美日要求在北京設立無線電台與企圖行賄
3.金佛郎案
4.參戰借款
5.日本公使芳澤遞交國書事件及攝政內閣
6.臨城劫案
7.中蘇談判,1923-1924
(1)1924年3月王正廷簽署協定草案
(2)與蘇俄談判;內閣否決王正廷-加拉罕協定
(3)炸彈事件和1924年5月31日簽署的協定
8.歸還威海衛問題的討論
9.萬縣事件的解決
10.終止1865年簽訂的中比條約
11.歸還庚子賠款;中國基金會
12.1927年4月襲擊蘇俄大使館一案
四回顧北京政府
1.對於1912年至1928年民主政治在中國失敗的一些看法
2.北京政府三權之間的衝突,1912-1928
3.1912-1928年間北京政府施政工作的幾個方面
(1)內閣會議
(2)各部經費
(3)官員薪俸
(4)各省的陋習
(5)外交部的陋習
(6)財政部的陋習
4.北京和南京在對外事務方面的對比
5.外交家和外交
五滿洲危機
1.赴歐小住;被召去滿,1928-1929
2.少帥張學良與蘇俄的衝突,1929-1930
3.瀋陽事變的發生
4.回憶國民黨擴大會議
5.南京的政策和國際聯盟,1931年9-11月
6.出任外交部長,1931年11月28日
7.民眾的反應與蔣介石政府的倒台
8.李頓調查團
(1)在中國
(2)在滿洲
(3)李頓調查團-李頓爵士的手杖

第二分冊

第四卷出使法國(1932.10-1941.7.2)·上
引言
第一章中日衝突時期在巴黎和日內瓦的外交官生涯1932年10月-1933年
第一節首途赴歐;李頓報告書和在船上與李頓調查團的接觸1932年9月5日-10月2日
第二節駐外公使館及大使館
第三節駐巴黎的中國公使館和派往國聯的中國代表團
第四節在日內瓦的第一個月,對李頓報告書的反應1932年10月初-11月21日
第五節在國聯行政院及全體大會上為我國申辯1932年11月21日-12月27日
第六節根據盟約第十五條第四項擬定一個可接受的最終報告書1932年12月27日-1933年2月14日
第二章繼國聯最終報告書提出結論意見後的活動1933年2月14日-1934年6月
第一節關於根據盟約第十六條實行制裁問題1933年2月14日-5月
第二節塘沽協定和以對日制裁為中心轉為以對華經濟技術援助為中心1933年5月15日-9月
第三節世界各國對中國興趣淡薄後我的工作與態度1933年10月-1934年6月
(1)國外對1933年最後數月中國發生的事件的反應1933年10月-12月
(2)我在巴黎的工作與回國1934年1月-6月
第三章歸國度假1934年6月-1936年3月
第四章任駐法大使的第一年:歐洲局勢的進展及對華新政策
第五章歐洲和遠東嚴峻的一年1937年1月-12月
第一節盧溝橋事變的前奏1937年1月-7月9日
第二節中日戰爭爆發時的外交努力1937年7月-9月
(1)盧溝橋事變當時的外交活動1937年7月
(2)戰事開始波及上海時的外交努力1937年8月-9月初
第三節在國際聯盟的外交活動1937年7月-10月初
第四節盧溝橋事變後爭取國外物資援助1937年6月-10月
第五節關於中日衝突的布魯塞爾會議1937年10月-11月
(1)會議背景1937年10月
(2)在布魯塞爾會議上為中國辯護1937年11月1日-15日
(3)會議第一階段有關國外援助特別是提供過境便利的一些問題1937年11月1日-15日
(4)會議結束,爭取在會議的支持下獲得援助的努力也隨之結束1937年11月15日-24日
附錄一李頓調查團報告書第九章及第十章全文
附錄二外交部1932年10月20日718號密電,內容系關於李頓調查報告書致日內瓦中國代表團的指示
附錄三外交部1932年12月2日電報轉述林森主席12月1日還都令要點
附錄四1933年1月21日國聯公報
附錄五1933年2月4日國聯公報
附錄六中國代表團關於與日本斷絕邦交的方案
附錄七中國政府致日內瓦中國代表團的指示
附錄八蒲立德1937年7月30日致美國國務卿電

第三分冊

第四卷出使法國(193210-1941.7.2)·中
第六章歐戰爆發前的外交活動1937年11月末-1939年8月中
第一節布魯塞爾會議的餘波1937年11月末-1938年5月中
(1)謀求停戰和列強間的協同行動1937年11月末-1938年1月
(2)中國繼續在海外謀求列強和國聯的支援
(甲)1938年1月末-3月末
(乙)1938年3月末-5月中
第二節國內軍事形勢惡化,歐戰迫在眉睫,中國需要援助日益迫切,獲得外援更加不易1938年5月末-8月
第三節中國再次向國聯申訴,因歐洲危機而告失敗1938年9月
第四節在日本開始南進,而西方列強又缺乏單獨行動積極性的情況下,我所進行的外交努力1938年10月-11月中
第五節在當時歐洲的形勢下,西方國家在遠東採取聯合行動的可能性1938年11月中-1939年2月初
第六節在日本企圖加強對中國的政治控制並在太平洋地區實行軍事擴張之際,西方各民主國家在遠東採取聯合行動的幻想1938年12月末-1939年2月
第七節軸心國在歐洲和遠東的猖狂活動對東西方國家之間的合作所起的作用1939年2月末-4月初
第八節促進中、英、法之間的合作1939年4月初-6月初
第九節日本對中國政治和經濟的猛烈衝擊所引起的反應1939年7月-8月中
附錄一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聲明
附錄二1938年11月3日近衛首相的廣播講話
附錄三法國向中國提供貨幣穩定貸款問題

第四分冊

第四卷出使法國(193210-1941.7.2)·下
第七章歐戰爆發後的外交活動1939年8月22日-1941年6月
第一節歐洲戰爭的爆發及其對中國和中國政府的影響1939年8月22日-9月18日
第二節惶惑不定的時期1939年9月16日-10月21日
第三節鑒於歐戰爆發以及英、法和美國對莫斯科的疑虛,重新估價中國的外交政策1939年10月21日-12月中
第四節中、法合作中的各種問題,特別是至關重要的印度支那過境運輸問題1939年9月-12月
第五節兵臨巴黎城下前,法國外交政策的搖擺1939年12月末-1940年5月17日
第六節巴黎陷落和法國向德國投降1940年5月18日-6月23日
第七節日本對維希治下印度支那的進逼1940年6月末-8月10日
第八節法、日關於印度支那的協定1940年8月19日-9月25日
第九節對法、日1940年9月協定及德意日三國條約的反應1940年9月下旬-12月上旬
第十節在維希關於歐亞兩洲局勢的一些談話1941年1月-4月
第十一節調往倫敦和在葡萄牙的逗留1941年4月-6月

第五分冊

第五卷二度使英(1941.7-1942.10)
第一章使英初期
第一節任職伊始
(1)受命使英
(2)使英總目標
第二節五大問題
(1)英國的戰爭貸款
(2)滇緬公路
(3)香港問題
(4)印度獨立
(5)作戰方針
第三節初期概述1941年7月-1942年10月
(1)英國公眾早期對中國抗戰的態度
(2)珍珠港事件前夕幾個主要國家政府間的關係
(3)美國參戰
(4)太平洋戰爭初期1942年1月-9月
(5)計畫回國述職和接待英國國會訪華團
(6)返渝旅程
第二章歸國階段1942年10月-1943年3月
第一節與國內領袖們的談話和為爭取支持中英結盟而奔走1942年10月
第二節與國內領袖們進一步談話1942年11月
第三節英國國會訪華團訪問中國1942年11月-12月
第四節在國內的其他一些談話1942年12月
第五節1943年1月11日的中英條約
第六節中國的總形勢1943年1月-2月
第七節在國內的最後幾天1943年3月1日-9日
第三章在美停留1943年3月-5月
第一節由重慶至華盛頓1943年3月10日-23日
第二節在華盛頓1943年3月24日
第三節在舊金山和蔣夫人商談訪英問題1943年3月25日
第四節華盛頓1943年3月
第五節與蔣夫人一行在洛杉磯,並陪同去美國東部1943年4月1日-14日
第六節在紐約地區1943年4月15日-5月3日
第七節在華盛頓與羅斯福總統等人會談1943年5月3日-6日
第八節在紐約1943年5月6日-7日
第九節安排蔣夫人與邱吉爾會談未果1943年5月
第十節宋子文與邱吉爾及羅斯福的會談
第十一節中國海員問題
第十二節在華盛頓進行的其他談話1943年5月
第四章英國對華關係的發展1943年6月-11月
第一節英國對中國的不滿1943年6月
第二節英國對華友誼的表現1943年7月
第三節宋子文訪問倫敦1943年7月-8月
第四節1943年8月底到11月的情況
第五章從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到舊金山會議1944年8月-1945年6月
第一節敦巴頓橡樹園會議1944年8月-10月
(1)中國為出席敦巴頓橡樹園會議所作的準備工作1944年8月-9月
(2)會議的第一階段:沒有中國參加
(3)會議的第二階段:有中國參加
第二節中國與其他三強的關係
(1)中國與美蘇的關係1944年8月-10月
(2)在倫敦,應付對我國政府的批評1944年10月-12月
(3)在倫敦,我國各方面代表來訪及英國職工大會1945年1月-2月
第三節舊金山會議
(1)在國內,研究中蘇關係和即將開幕的舊金山會議等問題1945年3月
(2)在華盛頓為出席舊金山會議做準備1945年4月
(3)中國代表團1945年4月-6月
(4)預備會議和正式會議
(5)在幕後(一)
(6)在幕後(二)
第六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與聯合國的成立(待編稿)1945年5月-1946年7月
1.為蘇聯對旅大提出要求一事和宋子文商討
2.經華盛頓會倫敦1945年6月-7月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
4.中蘇條約1945年9月
5.香港問題
6.五強外長會議1945年9月-12月
7.中國的共產黨局勢1945年9月-12月
8.聯合國籌備委員會的執行委員會1945年8月-12月
9.設立國際法院1945年9月
10.聯合國大會總務委員會1945年1月-2月
11.聯合國大會
12.安全理事會
13.回國1946年3月
14.中央執行委員會1946年3月
15.與國家領袖們的商談1946年3月-6月
16.告別倫敦1946年6月-7月

第六分冊

第六卷再度出使華盛頓(上)1946-1950年
第一章開始時期1946年7月-12月
第一節使美之初1946年7月-9月
第二節第一屆聯合國大會1946年10月-12月
第二章美國從中國部分脫身時期1947年1月-3月
第一節馬歇爾使命和美國調停工作的終止1947年1月
第二節美國對中國內戰擴大的反應1947年2月-3月
第三章國際形勢的發展及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1947年3月-9月初
第一節莫斯科會議,杜魯門主義和美國的援外政策1947年3月-4月
(1)莫斯科會議,特別是這次會議反映了中國在五國外長會議中的地位
(2)杜魯門主義和美國的援外政策
第二節1947年5月-9月的形勢發展1947年5月-9月6日
第四章中國要求經濟援助1947年4月-6月
第一節中國要求十億美元貸款1947年4月-5月
第二節美國對於中國要求的反應1947年6月
第五章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化1947年7月-12月
第一節魏德邁代表團訪華1947年7月-9月
(1)訪華的經過1947年7月11日-8月25日
(2)魏德邁訪華在中國和美國的反響1947年9月
第二節聯合國所反映的國際背景1947年9月-12月
第三節中國得到象徵性的援助1947年9月-12月
第六章為援華計畫而奮鬥1947年12月下旬-1948年9月
第一節美國國務院的援華法案1947年12月下旬-1948年2月中旬
第二節關於1948年援華法的國會辯論1948年2月中旬-4月5日
第三節援華法的實施1948年4月-9月
(1)談判與撥款1948年4月-6月
(2)軍事物資的採購1948年6月-9月
(3)外交背景1948年7月-9月
第七章國際新形勢,美國國內政治及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1948年
第一節1948年國際形勢的發展
第二節美國國內政治-總統選舉
第八章中國情勢惡化之際的中美關係1948年10月-1949年1月中旬
第一節中國要求美援1948年10月-11月中旬
第二節中國局勢及美國的反應1948年10月-11月
第三節蔣夫人訪問華盛頓敦促美援1948年11月25日-12月30日
第四節中國政府建議和談期間的美援前景1948年12月1日-1949年1月中旬

第七分冊

第六卷再度出使華盛頓(上)1946年至1950年
第九章緊要關頭1949年1月-10月
第一節中國的局勢及分析1949年1月-3月
第二節美國對中國政局動盪和可能組織聯合政府的反應(一)1949年1月中-2月中
第三節美國對中國政局動盪和可能組織聯合政府的反應(二)1949年2月中-4月中
第四節戰爭復起的,為尋求一項建設性政策所作的努力1949年4月中-6月末
第五節面臨分裂之際,對建設性策略的探索1949年6月中-8月末
第六節白皮書發表後要求繼續援助1949年7月中-8月
第七節從區域性條約看當時的國際陣營1949年1月-10月
第八節軍事和經濟援助的情況1949年8月初-9月
第十章大陸失守1949年9月-1950年6月
第一節承認問題和中國向聯合國控訴1949年9月-1950年1月
第二節政府自廣州撤至台灣1949年10月1日-12月8日
第三節對台灣及海南島的援助問題
(1)援華法案的延長1949年12月9日-1950年2月15日
(2)美國的援助和中國的總統職位之爭1950年2月15日-3月7日
第四節大陸失守,中國的局勢及由此而產生的若干問題1949年9月-1950年6月
(1)大陸失守的原因及失守後出現的局勢1949年12月-1950年6月
(2)大陸失守造成的困難1949年9月-1950年6月
(3)在聯合國遇到的麻煩1950年2月-6月
第五節韓戰爆發前夕的美援情況1950年2月中-6月

第八分冊

第七卷第二次出使華盛頓(1950年-1956年)
第一章韓戰爆發後的中美關係1950年6月24日-1951年2月1日
第一節韓戰的爆發及其於美國對華政策的直接影響1950年6月24日-7月下旬
第二節赴台差商時局問題1950年7月下旬-8月21日
第三節美國對台態度暖昧的後果1950年8月-1951年1月1日
(1)美國曖昧態度下的台灣合法地位問題1950年8月22日-9月中旬
(2)中國在聯合國的地位
(3)對台新援助的初步階段1950年8月-1951年2月1日
第二章中共介入韓戰時期1950年12月末-1951年7月
第一節美國對華政策改變的前景1950年12月末-1951年4月24日
(1)援華政策的發展及對國民政府的態度1950年12月末-1951年2月中
(2)關於對台灣的軍事和經濟援助計畫1951年2月中-4月24日
第二節國際背景和美國的政治爭論1951年3月-7月
第三節共同防禦互助方案及對華援助1951年4月24日-7月
第三章毛邦初與周至柔之爭及個人專斷的政治;這些問題對美國輿論和美國援華政策的影響1950年9月-1958年
第一節毛邦初的控訴及其反響1950年9月-1951年8月初
第二節政府採取行動1951年8月中-10月末
第三節法律起訴和難產的調查委員會1951年10月26日-1952年1月27日
第四節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1952年1月22日-12月
第五節毛邦初案續記1952年12月中-1958年
附錄一陳之邁的備忘錄:朝鮮危機爆發後美國國會的輿論
附錄二崔存璘的備忘錄:美國的對華政策
附錄三關於外交部就有關台灣的一些問題致聯合國大會備忘錄的報告
附錄四1950年11月9日和12月27日外交部長葉公超和美國代辦藍欽的會談記錄

第九分冊

第七卷再度出使華盛頓(下)1950年-1956年
第四章對日和平條約1949年9月-1952年8月
第一節對日和約的準備工作1949年9月-1951年1月23日
第二節對日和約臨時草案的談判和修改1951年2月-1951年5月
第三節中國參加對日和約問題1951年5月中-6月
(1)面臨反對國民黨中國參加對日和約的問題1951年5月末-6月21日
(2)倫敦方案1951年6月末
第四節中國被排斥於對日多邊和約之外1951年6月20日-7月11日
第五節封中國被排斥於多邊條約之外的反應及其對雙邊條約談判的影響1951年7月11日-9月
第六節對日雙邊和約1951年9月8日-1952年8月5日
(1)開始締約談判的困難1951年9月8日-1952年1月25日
(2)談判、締約和批准1952年1月26日-8月5日
第五章朝鮮停戰談判時期1951年8月-1953年1月20日
第一節這一時期的國際背景1951年8月-1953年1月20日
(1)國際背景1951年8月-1952年5月
(2)再談國際背景1952年6月-1953年1月20日
第二節美國國內局勢及其對華政策1951年8月-1953年1月20日
(1)援華和契約安全計畫1951年8月-12月
(2)選舉年前期的中美關係1952年1月-6月初
(3)中美關係表面改善1952年6月-10月10日
(4)共和黨的勝利和自由中國的新希望1952年10月12日-1953年1月20日
附錄一美國關於對日和約策略之修正譯文
附錄二
(1)1948年3月27日《中央日報》社論:我們的對日方針
(2)1948年5月21日中央社電訊:蘆田感謝對日本的政策
附錄三1950年12月28日美國送交蘇聯的備忘錄(美國發布的新聞稿)
附錄四1951年1月22日國民政府對美國政府七點節略的答覆合文
附錄五1951年3月美國致送對日和約臨時草案的策略全文
附錄六1951年4月11日中國大使館工作人員所擬關於美國對日和約草案的評註
附錄七
(1)中國大使館就美國對日和約臨時草案致送美國政府的節略全文
(2)1951年4月24日提交上述節略時,顧大使向杜勒斯先生宣言的聲明全文
附錄八1951年7月3日對日和約草案的抄本
附錄九1942年1月1日華盛頓宣言
附錄十葉公超部長1951年7月11日面交美代辦藍欽公使之節略
附錄十一葉公超部長1951年8月13日遞交藍欽公使之節略
附錄十二1951年9月26日致藍欽公使關於雙邊和平條約適用範圍之節略
附錄十三吉田茂首相於1951年12月24日致杜勒斯函;1952年1月16日向報界公布
附錄十四1952年1月16日杜勒斯復吉田首相函;1952年1月17日向報界公布
附錄十五中國政府所擬中華民國與日本國和平條約草案全文:1952年2月初遞交河田烈
附錄十六中華民國與日本國和平條約(最後文本)
附錄十七白宮就杜魯門總統和邱吉爾首相會談結束後發表的聯合公報全文(1952年1月9日)
附錄十八中國大使館關於各軍事採購機構改組與合併的照會

第十分冊

第七卷再度出使華盛頓(1950年-1956年)下
第六章華盛頓莫斯科新領導人高談和平時期1953年1月-8月
第一節艾森豪的援華“新”政策1953年1月20-3月17日
第二節朝鮮停戰及其對國民黨中國的影響1953年1月-8月
(1)僵局打開:對戰俘問題的協定:自由中國前途難卜1953年1月-6月8日
(2)停戰協定和擬議中的政治會議1953年6月8日-8月
第三節美國和自由中國之間的互助合作問題1953年3月16日-8月
(1)爭取軍事合作及解決諸如在印度支那和緬甸的中國軍隊等問題的努力1953年3月16日-5月
(2)1954財政年度的對華共同安全援助1953年5月5日-8月
第七章從板門店到日內瓦1953年9月-1954年2月18日
第一節把世界問題拿到會議桌上的連續嘗試對國民黨中國的影響1953年9月-1954年2月18日
第二節大使館事務1953年9月-1954年2月
(1)蔣經國訪美1953年9月-10月國
(2)美國援助問題1953年9月中-1954年2月
(3)其他問題1953年9月中-1954年2月
附錄一1953年2月3日蔣介石總統聲明
附錄二1953年2月12日對蔣介石總統的無線電訪問
附錄三1953年3月2日在台北與李彌將軍的會談記錄
附錄四關於蘇聯和平攻勢的性質問題蔣總統與艾森豪總統的往來信件
附錄五1953年5月11日溫斯頓·邱吉爾在下議院的演講詞摘要
附錄六1953年6月23日蔣介石總統致艾森豪總統信
附錄七中國政府就朝鮮問題政治會議致美國政府備忘錄
附錄八1954年1月3日《普羅維登斯星期日報》評述阿瑟·迪安先生主張重新考慮對華政策的文章
附錄九財政部部長致美國預算局局長道奇先生有關援助問題的備忘錄草稿

第十一分冊

第七卷再度出使華盛頓(下)1950年-1956年
第八章討論朝鮮與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時期1954年2月18日-8月
第一節日內瓦會議時期的國際形勢1954年2月18日-7月
(1)日內瓦會議召開前的事態發展1954年2月18日-4月26日
(2)日內瓦會議及其對國民黨中國地位的回響
第二節大使館館務,著重談美援問題和前台灣省主席吳國楨無端指責政府而引起的種種問題
第三節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序幕1953年3月-1954年7月17日
第四節重訪台灣1954年7月17日-8月
第九章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4年8月24日-12月
第一節締結條約的國際背景1954年8月24日-10月
(1)第一次金門危機,東南亞條約組織公約和聯合國的處境
(2)國際上對“海峽”危機的關注影響著條約談判
第二節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在華盛頓正式談判和締結1954年11月-12月初
(1)1954年11月1日-11日談判的初期
(2)談判的末期
第三節談判期間大使館的其他事務:特殊來訪者和特別援助問題1954年8月24日-12月
附錄一使館館員1954年5月6日提供的關於1954年4月20日在美國國務院召開的十九國會議情況的備忘錄全文
附錄二蔣介石總統和李承晚總統在台北會談結束時發表的聲明
附錄三中美安全條約初稿1953年12月18日遞交藍欽大使轉送美國國務院
附錄四外交部葉部長1954年3月3日致藍欽大使函
附錄五1954年9月9日海軍武官柳鶴圖向國防部二廳報告俞大維部長與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卡尼談話
附錄六
(一)1954年9月蔣總統接見杜勒斯國務卿的談話記錄
(二)1954年9月10日葉部長呈蔣總統關於中美條約草案修正本的條陳
(三)1954年9月10日葉部長與藍欽大使會談記錄(隨同當日條陳送呈蔣總統)
附錄七
(一)1954年10月7日陳之邁大使編寫的關於聯合國發展情況的備忘錄
(二)陳之邁博士在聯合國大會特別政治委員會上對緬甸指控所謂中國對其侵略的發言摘要1954年10月11日
附錄八1954年9月20日外交部次長沈昌煥與藍欽大使談話記錄摘要
附錄九
(一)1954年10月14日杜勒斯國務卿致蔣總統函
(二)1954年10月23日中國大使館關於紐西蘭提案致美國國務院備忘錄
附錄十條約
甲、1954年11月2日在華盛頓舉行的會議上提交中方的《美利堅合眾國與中華民國共同防禦條約》的美國草案
乙、在1954年11月4日的會議上遞交美方之《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共同防禦條約》1954年11月3日中國對應草案
丙、1954年11月4日會議上雙方同意之《中華民國與美利堅合眾國》共同防禦條約》議定文本
附錄十一換文
甲、美國之條約議定書草案全文,在1954年11月6日會議上提交中方,標明“最機密”
乙、中國反建議之換文草案全文,1954年11月11日晚送交國務院
丙、1954年11月12日美國換文草案全文,1954年11月14日由馬康衛先生遞交譚紹華博士
丁、中國新換文草案全文,在1954年11月16日會議上遞交美方
戊、中國換文草案全文,11月17日擬定,1954年11月18日由譚紹華博士遞交馬康衛先生
己、換文議定文本,1954年11月10日會議制訂
附錄十二關於中美防禦條約之共同聲明
甲、共同聲明美方草案全文,1954年11月2日條約談判期間遞交中方
乙、共同聲明中方草案全文,1954年11月6日由譚紹華博士遞交馬康衛先生
丙、共同聲明美方修訂草案全文,1954年11月9日嗎康衛先生遞交譚紹華博士
丁、共同聲明之協定草案全文,1954年11月22日會議上暫時議定
戊、共同聲明全文,1954年11月30日最後商定,12月1日對新聞界發表
附錄十三葉外長致沈次長通報其訪問西班牙情況之電文摘錄,1954年11月23日
附錄十四1954年11月5日《華盛頓郵報與時代論壇報》上查默斯·羅伯茨文章
附錄十五美國國務院發布之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文本
附錄十六關於軍事協調技術協定之備忘錄

第十二分冊

第七卷第二次出使華盛頓1950年至1956年
第十章沿海島嶼危機聲中中美共防禦條約之實施1954年12月初-1955年5月初
第一節在困難情況下中國批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4年12月初-1955年1月中
第二節關於沿海島嶼的幾項重大決定-台灣決議;後大陳撤退和在台灣海峽停火的建議1955年1月中-1月末
第三節在執行關於大陵沿海島嶼的決定中的一些問題1955年1月27日-2月7日
第四節台灣危機的緩和1955年2月-5月
(1)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批准與生效,大陳撤防的完成及安理會停火決議的擱置1955年2月-3月中
(2)頂住了放棄金門馬祖的壓力:共產黨採取了和解的政策1955年5月初-5月中
第十一章國際緊張局勢之緩和及其對中華民國的影響1955年5月——12月
第一節1955年7月的四強首腦會議1955年5月-7月
第二節美國-中共在日內瓦的會談及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1955年8月-12月
(1)日內瓦會談的“第一項議程”-被扣留的平民問題及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1955年8月-9月10日
(2)日內瓦會談的“第二項議程”和聯合國席位問題1955年9月10日-10月末
(3)接納聯合國新會員國的一攬子交易威脅國民黨中國在聯合國的地位1955年11月-12月
(4)日內瓦的“第二項議程”,談判在東西方緩和精神減退的情況下繼續進行1955年10月末-12月
第三節美援、孫立人案及其他1955年5月-12月
第十二章使美任務終了1956年1月-5月初
第一節駐華盛頓最後階段的幾個國際問題1956年1月-5月
(1)從國民黨中國的立場看英美會談和日內瓦會談1956年1月-2月初
(2)在共產黨的政治和外交攻勢不斷加劇的形勢下結束我在華盛頓的使命1956年2月初-5月初
第二節辭去華盛頓職務1956年1月-5月初
附錄一中華民國與美國1954年12月10日換文
附錄二
(甲)1955年1月6日艾森豪總統致美國參議院建議批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咨文
(乙)1954年12月22日杜勒斯國務卿向總統報告條約問題的全文
附錄三班傑明·科恩關於擬議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備忘錄全文
附錄四
(甲)國務院關於1955年1月19日千後三時四十五分會談的備忘錄
(乙)1955年1月21日上午十一時四十五分,中方葉公超外長、顧維鈞大使與美方杜勒斯國務卿、饒伯森助理國務卿會談的國務院備忘錄(標明絕密)
附錄五國務院公布的1955年1月24日艾森豪總統致國會咨文
附錄六
(甲)紐西蘭代表致安理會主席函文本,1955年1月27日會談時由助理國務卿饒伯森交顧大使
(乙)紐西蘭提出的在沿海島嶼停火的決議草案文本,1955年1月27日會談時由助理國務卿饒伯森交給顧大使
附錄七1955年2月7日外交部致駐外使館關於宣布從大陳撤退一事的通報
附錄八
(甲)艾森豪總統關於1955年4月派遣饒伯森-雷德福外交使團去台北時的敘述,見《白宮歲月:授權變革,1953-1956》第481頁(包括腳註),紐約道布爾戴出版社版本
(乙)《白宮歲月:授權變革,1953-1956》一書的附錄第611-612頁
(丙)斯圖爾特-艾爾索普關於饒伯森-雷德福使團1955年4月去台北的評論,摘錄自1958年12月13日《星期六郵報》第88頁《金門幕後》
附錄九由顧維鈞大使轉交的1955年7月28日葉公超外長致杜勒斯國務卿信件全文
附錄十1955年9月10日中美兩國大使就雙方平民回國問題達成協定的聲明全文
附錄十一艾森豪1955年11月28日致蔣介石電
附錄十二由顧維鈞轉交的蔣介石1955年12月4日致艾森豪電

第十三分冊

第八卷海牙國際法院十年1956年-1966年
第一章退出外交界及入選國際法院
第二章赴海牙的航程
第三章開始法院工作
第四章國際法院第一次秘密會議我正式就任法官
第五章參加法院工作
第六章海牙生活
第七章暫時在海牙租房安家
第八章海牙瑣憶
第一節禮儀問題
第二節和王室的關係
第三節和外交使團的關係
第四節和荷蘭各界的社交來往
第五節海牙的華僑
第六節各國貴賓對法院的訪問
第七節親友來訪
第九章關於法官改選提名我為候選人問題
索引
索引說明
一人名索引
二外國人姓名英漢對照表
三部份中國人的英文姓名
四史事索引
附錄顧維鈞生平簡介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