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毓繡

“尊師重教新地天,艱半攻讀憶華年。 微分運算功無比,耄耋恢恢鄉國篇。”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顧毓琇1900年出生於無錫虹橋灣一個望族家庭,5歲入私塾讀書,12歲進埃實學堂,14歲考入清華學校。22歲赴美留學。27歲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浙江大學電機部主任、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中央大學校長,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局長等職。

1950年移居美國,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執教,現為賓夕法尼亞大學榮休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從1973年起,顧毓誘又先後被聘為上海交通大學、東北工學院、北方交通大學、北京航空學院、西南交通大學、上海化工學院、南京東南大學等校名譽教授,並在這些學校多次講學。 顧毓琇從事教育半個多世紀,他的學生遍及海內外,真可謂桃李滿天下。他在一首自述詩中寫道,他有“三千弟子盡豪英”。

顧毓琇在從事教育的同時,進行科研工作,他曾用“弄電不輟手”來形容他的一生。他的博士論文運用了著名科學家海佛仙的“運算微積法”解決了國際電機界關於“交流電機之瞬變分析”這個長期未能解決的難題,因此,他的這一運算方法,被電機界稱之為“顧氏變數”。他曾用這一方法幫助美國芝加哥電機廠完成了1941年擴充計畫的設計和全電網各點之瞬變電流的計算。 在浙江大學時,他兼任浙江省電氣局顧問工程師,為該局籌備了電氣實驗所,擬制了建設新的電廠計畫。

他曾赴日本東京參加萬國工業會議,並發起創辦了《電工雜誌》,自任編輯,這一雜誌對我國普及電機知識起了很大作用。在此同時,他撰寫、發表了多篇有關電機學的學術論文,匯成《中國科學化論文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為了普及電機知識,他又編定《電機工程名詞》一書,後經國民政府教育部審定公布,對我國電機、電訊、電力等事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他還為清華創辦了航空工程研究所和無線電研究所,推動了我國航空事業和無線電工業的發展。

顧毓琇在美國執教期間,先後被美國奇異、摩蘭等電力公司以及美國無線電公司聘為顧問。在教學和工作之餘,繼續從事電子電機工程研究,在“非直線系統之分析及控制”、“電能變換機”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出版了《瞬變電路分析》、《直線電路分析》、《交流電路分析》等多種論著。

由於顧毓琇在電子電機工程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獲得了多種榮譽稱號,並多次應邀參加了重大國際學術會議。1961年,美國無線電工程師學會贈給他“特種工程師”證書。1972年秋,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頒予他蘭姆獎章。

顧毓琇在文學、音律學、佛學等方面取得相當成就。早在清華學校中等科結業時,就已翻譯了十餘篇外國短篇小說和劇本,發表在我國最早的文學期刊《小說月報》上和登載於《晨報》、《時事新報》等報的副刊。其中有莫泊桑的《亡妻》、《肥與瘦》,泰戈爾的《勝利》,馬克吐溫的《生歟死歟》等。1919年,他積極參加了“五四”運動和新文學運動。1920年,我國近代最早的文學團體之一——清華文學社成立,他和聞一多、梁實秋、崔毅夫等人即是這個文學社的第一批成員。至1922年他共寫了21篇短篇小說,刊登在小說月報》和《時事新報》上。1924年又出版了中篇小說《芝蘭與茉莉》。顧毓琇在美國留學期間和工作以後,均一直堅持寫作,發表了許多作品。

主要成就

顧毓琇是我國現代話劇發軔人之一。他譯介了兩個外國話劇劇本給我國讀者,一個是柴霍甫的《悲劇者》,一個是洛斯的《一個囚犯》。1922年,他寫了四幕話劇《孤鴻》,這是我國現代話劇最早的劇本之一。1923年又編創了《張約翰》三幕劇,在清華公演,並自己執導。1925年3月,大波士頓中國同學會在波士頓美術劇院公演《琵琶記》(英語),顧毓琇擔任編導並飾劇中宰相。國內“五卅”慘案發生後,顧毓琇編導了《國殤》一劇,在雪城學生聯合會公演。後來顧毓琇又編寫了歷史劇《荊軻》、《蘇武》、《項羽》等,日本軍隊於1931年在上海製造“九一八”事變後,顧毓琇憤而創作了歷史劇《岳飛》,熱情歌頌了為恢復失地、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岳飛及其將士,鞭撻了認賊作父、裡通外國的漢奸秦檜等賣國賊。 日本帝國主義於1937年7月7日發動了對華侵略戰爭,顧毓琇又創作了現代劇《古城烽火》,在劇中歌頌了在敵後的游擊健兒,揭露了降敵求榮的漢奸醜態。

抗戰勝利後,顧毓琇任上海市教育局長時,又在上海創辦了上海戲劇學校。 1946年,顧毓誘去歐洲旅行,在訪問莎士比亞故居時,得到沙翁的墓碑拓片一份,他將此拓片贈送給南京的國立戲劇學校。在訪問肖伯納時(與熊式一、陳伯通同往),肖翁把寫有顧毓琇名字的《肖伯納戲劇全集》贈送給他,他又將此書贈送給上海戲劇學校,以寄寓他對戲劇教育的厚望。 為了紀念顧毓琇對我國現代話劇作出的貢獻,北京商務印書館於1990年出版了由江澤民總書記題寫書名的《顧毓琇戲劇選》。

顧毓琇對古典詩詞有很深的造詣。1977年,他獲得了國際聯合桂冠詩人組織贈予的名譽會員稱號。 在抗日戰爭的年代裡,顧毓琇曾寫了大量的抗日救國的詩詞。在國外,他寫了大量懷國思鄉的感懷詩詞。自1973年起,他先後八次回國訪問,又寫下了許多吟詠家鄉山水、讚頌祖國巨變的詩篇。顧毓琇先後出版的詩詞集有:《樵歌集》、《海濱集》、《唐宋長短句》、《蓮歌集》、《惠泉集》、《太湖集》、《錫山集》、《梁溪集》、《蕉舍詞曲五百首》、《潮音集》、《長春集》等。八十年代,學林出版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又先後出版了《顧毓琇詩選》和《顧毓琇詞選》。1992年,為慶祝顧毓琇和他的夫人王婉靖九十高壽,人民文學出版社又將他在1989年至1991年創作的詩詞編為《齊眉集》出版,由他夫人題封。

顧毓琇是桂冠詩人,對音樂特別是我國的古典音樂也有較深的研究。四十年代,他就對我國古代音樂史進行了探研和闡述,同時,對國外的一些著名樂章作了譯介。1940年,他兼任國立音樂院的首任院長,並提出了以“三四八”為黃鐘標準音的建議,這一建議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通過施行。在1941年4月5日的音樂節期間,顧毓琇於《樂風》上發表了《黃鐘定音記》一文。對黃鐘音這一我國古代音律的基本音律進行了論述,並對黃鐘定音的過程作了介紹。1943年顧毓琇又兼任了國民政府禮樂館館長。 顧毓琇移居美國以後,他常去世界各地聆聽一些由著名演奏家和著名樂團演奏的音樂,繼續潛心於我國古典音樂的探研。1955年他完成了我國明代刻印古詩詞樂譜的整理。1958年台灣音樂研究所根據他所整理的《魏皓氏明刻詩詞樂譜》,試唱了《清平樂》、《陽關曲》、《秋風辭》、《關山月》、《青玉案》、《玉蝴蝶》等12調,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他所著《唐宋譜廿五調》亦在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計歌15首,詞10首,並自配英文譯本,以便國外人士也能歌唱。所有歌譜,均參照明樂譜整理訂定。1968年他又出版了《宋詞歌譜四十五調》。隨之,台灣國立研究院又出版了他的《樵歌十首》,並將它列入《中華大典》。顧毓琇在1972年出版了《樵舍詞曲五百首》;1973年出版了《蕉舍詩歌一千首》。這兩本書中,收有顧毓琇自譜的歌曲和譯歌。1991年底,中國音樂學院和中央音樂學院舉辦了“顧毓琇作品音樂會”,以慶賀他的90華誕。 日本音樂界對顧毓琇在我國古典音樂方面所作的研究極為崇贊,稱他是“中國古典音樂的泰斗。”

顧毓琇除在教育、科學、文學上作出巨大貢獻、取得重大成就外,在佛學方面也有研究,曾撰寫出版了《中國禪史》和《日本禪史》,因而有“文化奇才”之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