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孔子像於芝佛院

題孔子像於芝佛院

《題孔子像於芝佛院》是明代作家李贄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題孔子像於芝佛院

人皆以孔子為大聖,吾亦以為大聖;皆以老、佛為異端,吾亦以為異端。人人非真知大聖與異端也,以所聞於父師之教者熟也;父師非真知大聖與異端也,以所聞於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聖與異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聖則吾不能”,是居謙也。其曰“攻乎異端”,是必為老與佛也。

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師沿襲而誦之,小子蒙聾而聽之。萬口一詞,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誦其言”,而曰“己知其人”;不曰“強不知以為知”,而曰“知之為知之”。至今日,雖有目,無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謂有目?亦從眾耳。既從而聖之,亦從眾而事之,是故吾從眾事孔子於芝佛之院。

作品注釋

(1)選自李贄《續焚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芝佛院,寺院名,在今湖北麻城龍湖北岸。作者曾在這裡著書講學。

(2)李贄(1527—1602):號卓吾,明代思想家、文學評論家。

(3)老、佛:指道教和佛教。

(4)異端:不符合正統思想的主張或教義。

(5)以:因為。

(6)熟:熟悉,知道。

(7)儒先:先儒,儒家先輩。

(8)聖則吾不能: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意思是我還當不上聖人。

(9)居謙:表示謙虛。

(10)攻乎異端:出自《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攻。一說是學習、研究,一說是批判。

(11)臆度:主觀推測。

(12)小子:後生晚輩。

(13)蒙聾:這裡是昏亂模糊的意思。

(14)徒誦其言:只是背誦他的話。己知其人:已經知道他這個人。這裡是諷刺那些儒家的先輩只知背誦幾句孔子的話,其實並不了解孔子這個人。

(15)從眾:追隨於一般人之後。

(16)聖之:把孔子當成聖人。

(17)事之:供奉孔子的像。

作品譯文

人們都認為孔子是大聖人,我也認為孔子是大聖人;人們都認為老子、佛教是異端邪說,我也認為老子、佛教是異端邪說。人們不是真正知道大聖人與異端邪說的區別,是從父親和老師的教導中熟知的;父親和老師不是真正知道大聖人與異端區別,是從儒學先輩的教導中熟知的;儒學先輩也不是真正知道大聖人與異端區別,是孔子說過這樣的話語。孔子說“要成為聖人我是不能夠的”,這是孔子自我謙虛的話;他說“攻擊錯誤邪說”,一定是指老子與佛教的觀點。

儒學先輩們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斷猜測講授孔子的著作;父親和老師沿襲儒學先輩們的觀點朗誦記憶著孔子的著作;學生們朦朦朧朧的聽著記著。大家的意見都一致,沒有破舊立新的,上千百年來同一個格律,自己還不知道。不說“僅僅朗誦他的話語”而說“已經知道了這個人了”;不說“勉強把沒有弄懂當作弄懂了”而說“弄懂了就是弄懂了”。時至今日,雖然有批判發現的眼光,也沒有發揮它作用了。

我是什麼人竟敢說有批判發現的眼光?也是跟隨眾人罷了。既然跟隨眾人而把孔子當作大聖人,也就跟隨著眾人而敬奉大聖人。所以說我也是跟隨眾人在芝佛院事奉孔子。

作者簡介

李贄畫像 李贄畫像

李贄(1527年—1602年),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原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贅,號宏甫,又號卓吾,又別號溫陵曙上等。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舉人,不應會試。歷任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鏇棄官,寄寓黃安、麻城。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被誣,下獄,死在獄中。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