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大禹寺義公禪房

《題大禹寺義公禪房》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這是一首題贊詩,也是一首山水詩。這首詩通過描寫義公禪房的山水環境,襯托出義公的清德高風。情調古雅,瀟灑物外,而表現自然明快,詞句清淡秀麗,是孟浩然詩歌藝術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題大禹寺義公禪房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編輯本段

作品原文

義公習禪處,結構依空林。
戶外一峰秀,階前群壑深。
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
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1]
編輯本段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題贊詩,也是一首山水詩。義公是位高僧,禪房是他坐禪修行的屋宇。這首詩通過描寫義公禪房的山水環境,襯托出義公的清德高風,情調古雅,瀟灑物外,而表現自然明快,詞句清淡秀麗,是孟浩然詩歌藝術的代表作之一。
“禪寂”是佛家語,佛教徒坐禪入定,思惟寂靜,所謂“一心禪寂,攝諸亂惡”(《維摩詰經》)。義公為了“習禪寂”,在空寂的山裡修築禪房,“依空林”點出禪房的背景,以便自如地轉向中間兩聯描寫禪房前景。
禪房的前面是高雅深邃的山景。開門正望見一座挺拔秀美的山峰,台階前便與一片深深的山谷相連。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會有一種斷絕塵想的意緒,神往物外的志趣。而當雨過天晴之際,夕陽徐下時分,天宇方沐,山巒清淨,晚霞夕嵐,相映絢爛。此刻,幾縷未盡的雨絲拂來,一派空翠的水氣飄落,禪房庭上,和潤陰涼,人立其間,更見出風姿情采,方能體味義公的高超眼界和絕俗襟懷。
描寫至此,禪房山水環境的美妙,義公眼界襟懷的清高,都已到好處。然而實際上,中間二聯只是描寫讚美山水,無一字贊人。因此,詩人再用一筆點破,說明寫景是寫人,贊景以贊人。不過詩人不是直白道破,而是巧用佛家語。“蓮花”指通常所說的“青蓮”,是佛家語,其梵語音譯為“優缽羅”。青蓮花清淨香潔,不染纖塵,佛家用它比喻佛眼,所謂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花”(《法華妙音品》)。這兩句的含意是說,義公選取了這樣美妙的山水環境來修築禪房,可見他具有佛眼般清淨的眼界,方知他懷有青蓮花一樣纖塵不染的胸襟。這就點破了寫景的用意,結出了這首詩的主題。
作為一首題贊詩,詩人深情讚美了一位虔誠的和尚,也有以寄託詩人自己的隱逸情懷。作為一首山水詩,詩人以清詞麗句,素描淡抹,寫出了一幀詩意濃厚的山林晚晴圖。空林一屋,遠峰近壑,晚霞披灑,空翠迷濛,自然幽雅,風光閒適,別有一種生意,引人入勝,詩作至今仍為精品。[1]
編輯本段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世稱“孟襄陽”,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曾隱居鹿門山,四十歲時遊歷長安,參加進士科考落榜。他在太學賦詩的時候,名動公卿,滿座為之傾倒。後因寫詩引起唐玄宗不悅而被放歸襄陽,於是漫遊吳越一帶,遊覽名山勝水734年(開元二十二年),襄州刺史韓朝宗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準備向朝廷舉薦他,但他不慕名利,到期竟然失約不赴,終究還是沒有成就功名。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時期,早年曾有遠大的抱負,但在政治上困頓失意,終生過著隱士的生活。他潔身自好,不樂於趨附權貴,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當時和後世所傾慕。[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