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身死哪個東城?

項羽是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出生於公元前二三二年,死於公元前二○二年。由於他的獨斷專行和驕橫不可一世,最終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項羽自刎烏江這個歷史事實,本不會引起什麼爭論,但太史公在對項羽的總結評價中說:“(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這裡的“身死東城”,使本來已成定論的史實,又留下了疑點。東城究竟在什麼地方呢?經過多方考證,現得出以下兩種結論。
一種結論認為東城在安徽省定遠縣東南。
《史記·正義》引《括地誌》云:“東城縣故城在濠州定遠縣東南五十里。”康熙二十三年修的《鳳陽府志》關於定遠縣的建制沿革中寫道
“南梁始置定遠縣,以漢東城縣故城為縣治。唐天寶四年(公元七四五年)遷至今城。”《隋書·地理志》亦載:“南梁改東城為定遠縣,屬臨濠郡。”北魏時期的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卷三十中也載:“淮水又東,池水注之。”池水“徑東城縣故城南”。據此,池水出東城縣,即東城縣在地水附近。池河屬淮河水系,因此,東城當在今定遠東南五十里。
辭書中關於東城的註解也是在定遠。如《辭源》中載“東城縣名,漢高帝五年(公元前二○二年),項羽兵敗,自陰陵至東城;及此地,東晉後廢。故城在今安徽省定遠縣東南”。《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對東城的解釋更為詳細,書中記道,東城共有三處:“一,東城縣:秦置。漢高帝五年,項羽兵敗,自陰陵引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文帝封淮南歷王子良為候邑。東晉後縣廢。故城在今安徽定遠東南。二、(東城)南朝宋置,今闕。當在江蘇境。三、(東城)南齊置,今闕。當在湖北境。”
如按上述記載的說法,項羽“身死東城”即身死在滁河以北的定遠。那太史公為何在《史記》中,又說項羽自刎在滁河以南的烏江呢?
所以,人們又提出,東城在今烏江附近的江蘇境內的說法。
清史志學大師和方誌學奠基人章學誠,在其遺留的《和州志·補沿革》卷末中載。“夏書曰:淮海維揚州。孔氏傳曰:北據淮,南距海,淮海之間,其地廣矣。和處江北,而實介於淮海之間。故揚州域內也。春秋戰國皆屬楚地。秦為九江郡之歷陽及東城縣之烏江亭地,歷陽為都尉所治,漢高帝更九江郡為淮南國,歷陽及東城烏江亭地如故。”這段記載說明,秦漢時期,烏江屬東城縣,設在歷陽(今和縣)和東城兩縣之間。秦時以郡下分縣,縣下分鄉,鄉下分亭,亭下分里。十里為一亭。所以從這段文字中,還可以看出,烏江為東城縣之首亭。
烏江和東城的這種隸屬關係,在其它史書中也都有記載。宋元之際的史學家馬端臨編撰的《文獻通考》上載:“烏江本烏江亭,漢東城縣,梁置江都郡,北齊改為密江郡,陳臨江郡,後周烏江郡,隋改為縣。有項亭。”這就是烏江的建制沿革。
唐朝宰相李吉甫撰的《元和郡縣誌》亦載:“項羽自陰陵至此,尚有二十八騎。南走至烏江亭,灌嬰等追羽,楊喜斬羽於東城。”如果烏江不是東城的亭地,也就不可能有“南走至烏江亭,灌嬰等追羽,楊喜斬羽於東城”的記載了。
採摭繁富的宋樂史編著的《太平寰宇記》也載,“烏江本秦烏江亭,漢東城縣地,項羽敗於垓下,東走至烏江,亭長艤舟待羽處也。晉太康六年(公元二七六年)始於東城縣界置烏江縣。”再有北宋時期的地理名著,歐陽忞著的《奧地廣記附札記》中載:“烏江本素東城縣之烏江亭,項羽欲渡烏江即此。”
根據以上史書的記載,可以確定烏江是漢東城的屬地。那么,東城就不能在定遠,而應在烏江附近。烏江現屬和縣,與江蘇省相接,以烏江大橋為界,橋南為安徽,橋北為江蘇。所以說,東城應在烏江附近的江蘇境內。
這種說法還可以從古代詩文中得到證明。宋朝著名詩人秦觀作的《湯泉(江浦縣南四十,烏江北五十里)賦》中,開頭寫道:“大江之濱,東城之野,有泉出焉”。又有《寄老庵賦》中亦有:“寄老之區,在於湯泉。實為歷陽,東城之域。”北宋著名詞人賀鑄,在任和州巡檢時,有《遷家歷陽江行夜泊》一詩,首二句為:“黃泥潭口權征蓬,回首東城祇眼中。”北宋當塗進士郭祥正在《姑熟(今當塗)乘月泛魚舟至東城訪耿天騭》詩有。“姑熟皇(《康熙字典》皇注為往返)東城,長江八十里。”當塗至烏江這段江面正好八十里。唐朝詩人張籍,在他的《閒居》一詩中有“東城南陌塵,紫幰(xiǎn)與朱輪。”清陳廷桂在《歷陽典錄》中載:“張文昌(籍)有讀書堂,在烏江東一里”
東城在烏江附近的江蘇境內,我們還可以在《史記·灌嬰列傳》中,得到證明。《灌嬰列傳》載:“(灌嬰)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羽之後。”即“下東城、歷陽,渡江,破吳郡長吳下,得吳守。”如果東城在定遠,為什麼不下東城、全椒、歷陽呢?
所以,以上兩種說法,誰是誰非,無法確定。因而,項羽究竟身死哪個東城,尚不能定論,只有亟待今後進一步的考證結果,方可確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