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公元前233~前202)

項羽(公元前233~前202)

正文

項羽(公元前233~前202)末重要的反秦領袖之一,秦亡後自封西楚霸王。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名籍,字羽。祖父項燕為戰國末年楚名將,為秦將王翦所殺;叔父項梁。秦統一後,項梁殺人,與項羽躲避吳中。當地每逢有大徭役和喪事,項梁經常主持其事,暗中以兵法組織和訓練賓客子弟。
項羽力能扛鼎。少時學習書寫和劍術,都無所成就,項梁很生氣,他卻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項梁教他兵法,他略知大意,即不肯深學。但項羽才氣過人,秦始皇東遊會稽時,他在路旁觀看,曾說:“彼可取而代也。”
秦二世元年(前 209)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領導反秦起義(見陳勝、吳廣起義),隨即建立張楚政權。原六國貴族聞訊後也紛紛起兵,同年九月,項梁與項羽殺會稽守通,舉吳中兵反秦。項梁自立為會稽守,項羽為裨將,部署精兵八千人。陳勝犧牲後,其部將召平矯令拜項梁為楚王上柱國,命其引兵西擊秦。秦二世二年三月,項梁即率部渡江,東陽令史陳嬰率義軍兩萬來歸,渡淮後英布、蒲將軍又以兵相屬,兵力一時達到六七萬人,成為當時反秦武裝的主力。同年六月,項梁召集起義將領會薛計議,立楚懷王孫心,仍稱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之後,項梁率義軍大破秦軍於東阿、定陶。項羽、劉邦(即漢高祖劉邦)也攻占城陽,略地至雍丘,斬秦三川守李由。不久,由於項梁驕傲輕敵,被秦將章邯乘隙襲破。項梁陣亡,項羽、劉邦退保彭城(今江蘇徐州)和碭。章邯又渡河北上擊趙,與秦將王離、涉間軍進圍巨鹿。楚懷王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兵救趙。宋義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坐觀成敗。於是項羽以宋義與齊密謀反楚為名,襲殺宋義。懷王即命項羽為上將軍,統率全軍救趙。項羽派當陽君、蒲將軍將兵兩萬迅速渡過漳河,以解巨鹿之圍;隨即親自率全軍渡河,破釜沉舟,進擊秦軍。雙方經九次激戰,楚兵大破秦軍,王離被俘,涉間自殺。當楚軍救趙時,諸侯軍皆作壁上觀。戰事結束後,諸侯將領謁見項羽,都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從此,各路諸侯軍都聽從項羽指揮。接著,項羽在汙水上又大破秦軍,並利用秦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招降章邯。他怕秦降卒不服,在新安城南將降卒二十萬全部坑殺。
當項羽率軍進入關中時,劉邦已先期進據鹹陽。由於楚懷王有約在先,“先入關者王之”,劉邦理應王關中。項羽入關後,依恃手中四十萬大軍,企圖消滅劉邦,獨霸天下。因劉邦卑辭言和,雙方暫時和解。項羽隨即引兵西屠鹹陽,誅秦降王子嬰,焚燒秦宮室,擄掠貨寶和美女東歸,秦民大失所望。漢元年(前 206),項羽以懷王為義帝,都郴,又分封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據有梁、楚地九郡,都彭城,封劉邦為漢王。不久,田榮、陳余、彭越等相繼舉兵反楚。劉邦也還定三秦,進逼西楚,於是爆發了歷時四年多的楚漢戰爭
楚漢戰爭之初,劉邦乘項羽羈留齊地,於漢二年四月進占彭城。項羽隨即回師救援,大敗漢軍,劉邦退據滎陽。此後,楚漢雙方在滎陽、成皋一線長期相持。項羽雖取得一系列戰役的勝利,但其政治、軍事上的弱點卻日益顯露。他不都關中而都彭城,喪失了有利的戰略地勢,無法建立一個鞏固的後方,一直處於兩線作戰的不利處境,進退失據,疲於奔命。項羽分封諸侯,舉措失當,不公不平,促使那些在分封中沒有得到滿足的諸侯王倒向劉邦,使他在政治上日益孤立。此外,項羽雖然作戰驍勇,卻不善於用人,如韓信陳平等都棄楚投漢,成為劉邦的重要將領和謀士,甚至對他的重要謀臣范增也不信任,以至在政治上屢屢失策。由於上述原因,使項羽喪失了在戰役上取得的一系列戰果,而劉邦卻得以轉敗為勝。漢五年十二月,楚軍被圍困於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人少食盡。漢軍四面唱起楚歌,項羽與虞姬對飲,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隨即,與從者八百餘騎突圍,至陰陵迷失道路,復至東城,從者僅剩二十八騎。漢將灌嬰率五千騎追及,項羽引兵東向,至烏江(今安徽和縣境)自刎而死。項羽自刎前,仍稱“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而不能認識自己終致失敗的原因。漢王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羽於谷城。

配圖

項羽(公元前233~前202)項羽(公元前233~前202)
項羽(公元前233~前202)項羽(公元前233~前202)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