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丁

響丁

響丁,傳統民俗文化,屬於一種鮮為人知的客家民俗。客家響燈習俗流傳的族群、區域很廣,它以“添丁”為中心,以“燈”的形式而展開的祭祖、慰祖活動。由於在客家話中,“燈”跟“丁”發音相同,客家人就以每年同姓家族(一般以一個圍龍屋為單位)中,以出生的男丁數,為家族的祖屋中的花燈續繩,花燈是由男丁家人購買或製作,一般都是買來紙或一些彩畫、彩紙自製的。

基本信息

民俗

製作好花燈,從祖屋的大門口一直用鞭炮迎著花燈也叫新丁一直接入祖屋的上堂,由於放鞭炮,所以用用“響”當花燈迎入上祖屋上廳後放在正中的桌子上,把拉燈繩繫上,並在花燈中間點上燈(舊時用油燈,現今多用燈泡代替)繩繞過上廳的橫樑,再放鞭炮,把燈(丁)升到廳上半空,同屋男丁數越多,拉花燈繩的數目越多,這是有傳統的,如果當年同屋無新丁(即無新男嬰出生),叫斷丁,當年的花燈由副燈(即同屋新婚夫婦)製作,“拉花燈的繩不能用新繩,繼續用上一年用過的繩”(這一習俗好像不同村不一樣),“響丁”的日期最早為正月初九,最遲為正月十九,但多為正月十三前後一兩天。

現今很多人把“響丁”誤認為是“賞燈”或”賞丁”都是錯誤的。希望興寧的客家人看到這個詞條,真正了解家鄉的風俗,糾正自己用“賞燈”代替“響丁”。

文化

廣東梅州興寧市有一種世界獨一無二的習俗叫“響丁”,興寧百姓是根據先祖傳承下的日期(從正月初七至廿一)進行“響丁”。“響丁”有別於元宵的“賞燈”,前者是以家裡添了“男丁”為主題,元宵的賞燈是以觀賞多姿多彩的“花燈”和猜燈謎為主題。賞燈與響丁是客家諧音。興寧的“響丁”融入了“賞燈”的文化元素,借賞燈為“響丁”,一般分為三步曲。

第一步曲:“接花燈”。根據先祖制訂的“響丁”提前“接花燈”,接“花燈”是“響丁”的前奏,是為“響丁”的鋪墊,接“花燈”有一種濃濃的熱鬧氣氛,全村八九歲以上的“男丁”穿上節日的盛裝,敲著潮州大鑼鼓,擎著寫有姓氏的彩旗,家家戶戶的鞭炮繞在竹竿上,接到“花燈”時沿路燃放鞭炮,舞獅舞龍,到老屋時,鞭炮聲震耳欲聾,然後把“花燈”掛在老屋上廳的正中央,“花燈”用的掛繩叫“子孫帶”,“花燈”有幾種規格類型,最大的為十二屏,也有十屏八屏的,分為“圓身”和“扁身”,“花燈”的框架由竹子和竹篾紮成,框架上用彩色紙糊好,“花燈”上框扎的白色花朵,在興寧民俗中“白花”表示“男丁”,而“紅花”則是女孩。“花燈”的屏面上有剪紙的男孩,有“天女散花”、“觀音送子”、“五子登科”、“狀元遊街”、“桃園結義”等有歷史意義的故事。接“花燈”實際上是為“響丁”造勢的一種形式,在遠古時代,交通落後,文化枯燥,興寧客家人的聰明才智體現得淋漓盡致,因為“響丁”要請客呼朋喚友,遠距離的親戚肯定是會提前到來。為讓親朋及周邊的人們知道本屋添了多少個新丁,因此而創造了接花燈的禮儀,既讓親朋飽眼福“賞燈”,又向周邊的人宣示添了新丁。

最集中的“響丁”日期是正月十一、十二、十三,這幾個日期“響丁”的都是在初九、初十接“花燈”,最早的水口井下是初六請“花燈”,初七“響丁”

第二步曲:“響丁”,是響丁節的高潮。

這天早,上一年添了男丁的新丁戶,準備好最體面、最豪華的三牲祭品,燭帛鞭炮,擺放在老祖屋的神台前的八仙桌上,供奉拜祭老祖宗。當吉辰到時(一般都是上午九時開始,取其吉兆,長長久久之意),由族中的紳士長者,在先祖神龕前高聲吊起嗓子唱禮。請天神請地神,請列祖列宗前來受祭,接著主祭者高聲唱讀已進入祖宗神台的已逝先輩的輩分及名字(只限於本祖屋嫡傳的已送入祠堂“享火”了的先輩),然後主祭者讀有一定格式,能抑揚頓挫的一定唱腔和格式的祭文,好聽極了。孩提時,沒有像今天有流行歌曲哼唱,有時候,人們也會學幾句他們的吊起嗓聲,念幾句這樣的祭文和腔調。

當主祭長者念完祭文後,高聲唱念上一年本祖宗傳下的“新丁”名字。這時,最威最風光和最體面的是那些穿得很光鮮的新丁們了。他們由奶奶或母親抱著參加這熱鬧的“響丁”祭祀活動,是孩子的母親或奶奶最風光、最自豪、名字最響最得人敬的時候,因為懷裡抱著的是母親們的響響鐺鐺的“響丁”。在重男輕女的農業自然經濟時代,母為子貴的禁錮思想年代,是很自然的現象。當主祭者念完新丁及其父母的名字後,將這名單存放在老祖宗的神龕里並列入族譜,永久保存。新丁的名字冠上父母的名字,表示後繼有人的嫡傳子孫。更者,在那沒有戶口本和出生證的年代,它是最可靠的憑據,待到其十五歲成長後出兵役勞役。或有餉產的老祖宗,其固定資屋,如田地房屋出租所得或經營商店工廠每年增值所得要分紅及得利時,這個祖宗神龕里有名有字的“丁”,能有根有據地享用其各所得。

這樣的活動,代代傳承,不斷演繹與時俱進。這對幾千年來,穩定宗族關係、穩定王權社會有一定的影響吧!

更熱鬧嬉笑是“響丁”這個晚上新丁們的“鑽燈棚”,到了晚上,整個祖堂燈火輝煌,彩燈高掛,鞭炮聲不絕於耳。晚上舉行酒宴前,新丁戶帶著衣著光鮮的新丁,他(她)的嫡傳子孫來到祖屋上堂和各位兄弟叔侄、祖姑姐妹見面,人們稱其為“贊丁棚”,接受人們的誇獎祝賀,至愛親朋們會給個紅包利是送給新丁表示慶賀。這時,上年年頭出生的新丁,已牙牙學語,有時會掙脫母親的懷抱,下地來蹣跚學走路了;上一年年尾出生的新丁,在襁褓中看到那五光十色的燈光,也會目不轉睛地盯著花燈,這些新丁們是在“賞燈”。新丁們上午在祖宗神台前拜祭,晚上在祖宗中堂“鑽燈棚”,人們都是在為這些初來人世間的新丁們祈求列祖列宗庇護,祈求新丁們健康成長。人們在祈求祝福中,憧憬著他們未來美好的一生。

這些節目過後,才正式舉行“響丁酒宴”。酒宴上飲的酒是由新丁戶送來的,及一些糕點果品或自製的腊味。按習慣,酒壺嘴上,插上花的叫“花禰酒”(客家的習俗是白花表示男性,紅花表示女性)。酒友們還乘酒興,要猜拳行令,為響丁助興,唱划拳歌,真是笑聲滿堂,喜慶之極,直到深夜才盡興而歸

第三步曲:“暖燈”。

響丁節過後,即正月十五以後,族人還有一次“暖燈”活動,即將花燈用火燒去,清除祖堂中的擺設。人們不喜歡用不吉利的“火燒”字眼,稱其為暖化了的“暖燈”。這次比較簡單,主持人燒過香燭冥帛,謝過列祖列宗及各路神仙后,把懸掛在中堂的花燈放下,把花燈上好看的剪紙“人公袛”取下,送給新丁戶的新丁們作玩具留念。剩下的花燈上的竹框竹架抬到祖屋門口的禾坪上用火暖化了,人們稱其為“暖燈”。暖燈後,表示春節過完了。男的出外做工經商賺錢養家,客家女的也不簡單,她們會犁耙轆軸,下田春耕勞作。人們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合家安泰,生意好做田好耕,順心順意,財丁興旺。

年年如此,代代相傳,直至今天的穩定和諧社會。

尾聲

有好頭,就有好尾,善的開始,善的結果。人們在繼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和好的民俗民風。弘揚客家人“圓”的傳承,一切都團團圓圓的,美滿團圓的結局,君可見客家人圍龍屋是半圓,門口的水塘也是半圓的塘圍,合起來就是一個團團圓圓的大滿貫的圓。族人對“響丁”的活動,一年比一年地紅火起來,更令人喜者,贊者,這樣的燈節活動,不止是男丁的活動了,很多年輕有為的祖姑姐妹中的強者,甚至出嫁外鄉的祖姑姐妹,她們出手更大方,更慷慨,更熱情地參加到這個“響丁”。按她們的講述,在她們身上,同樣有先輩列祖列宗的血脈,和新名詞上的遺傳因素的DNA。她們姓名上的第一個字“姓”是相同的,應無區別地參加。她們說得很對,很精確,很有水平。生男生女都應一樣,歡迎她們參與。“響丁”已與時俱進,不再是男丁獨享了。

幸哉,幸哉,一代更比一代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