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時值

音符時值

音符時值,也稱為音符值或音值,在樂譜中用來表達各音符之間的相對持續時間。一個完全音符等於兩個二分音符;等於四個四分音符,八個八分音符;十六個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個三十二分音符。這只是音符時值的比例。音符時值並不是表示一個音符的絕對時間長度,而是用來使人了解它與其他音符之間的相對時間長度。1450年左右,“白色有量記譜法”(英語:white mensural notation)取代了“黑色有量記譜法”,也就是所有的音符時值是以白色的符頭表現。

基本內容

音符時值也稱為音符值或音值,在樂譜中用來表達各音符之間的相對持續時間。表達方式如下:

音符的各部位。“符頭”的色彩與形狀。

“符桿”與“符尾”的出現或消失。

與音符時值持續相等時間的無聲狀態,則是由各種不同的休止符來表達。

紐姆記譜法

格列高里聖詠手抄本,當時的音符頭是方形而不是圓形。這種樂譜的音符形狀語音符時值無關。在格列高里聖詠(拉丁文:Cantus Gregorianus;名稱來自格列高里一世)早期的手抄樂譜中,音符的符頭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形狀,符桿的出現與否也不固定。音符本身並沒有紀錄持續時間的長短,但是已經使用附點來作為增值方式。這種樂譜是現代五線譜的前身,稱為紐姆記譜法(英語:Neume)。

到了13世紀時,聖詠有時會以節奏調式(英語:rhythmic mode)來表現,這類音樂已經出現多個不同節奏的聲部,不過仍然沒有像現代音符一樣,以音符的形狀來表達音符時值。

大約在1250年,科隆的佛朗哥(英語:Franco of Cologne;一名教士)發明了有量記譜法,利用不同的音符來表達持續時間的變化,在他的方法中,各種音符時值之間的關係是不固定的,通常是3:1。而且在13世紀時期,3:1是最主流的比例。

1320年,法國人菲利普·德·維特里(Philippe de Vitry)在著作《新藝術》(Ars nova)中,定下了2:1的比例,並且使之與3:1比例擁有同等地位。14世紀之後,法國出現了四種具有表拿音符時值能力的音符,分別是:倍長音符、長音符、短音符、小音符與最小音符。

1450年左右,“白色有量記譜法”(英語:white mensural notation)取代了“黑色有量記譜法”,也就是所有的音符時值是以白色的符頭表現。

到了大約1600年,已經廣泛採用了現代的音樂記譜系統,不過舊有的記譜方法仍然有人使用。

音符時值並不是表示一個音符的絕對時間長度,而是用來使人了解它與其他音符之間的相對時間長度。在下表中每個音符的持續時間,都是下一個音符的兩倍長度。

短音符有許多各種不同的版本,從右圖可以看出。而長音符若是放置在一首曲子的最後,可能是用來表示一個沒有明確長度的持續時間。

當符桿出現時,可能會插在符頭的上方(右側)或是下方(左側,除了長音符之外)。通常音符在五線譜的中間或是上半部時,符桿會以插在符頭下方的形式出現;反之則會出現在符頭上方。此外,不論音符與符桿的位置如何,符尾都會在附加在符桿的右側。

當兩個或兩個以上擁有符尾的音符連續出現時,符尾將會以連線的方式表現,這種音符稱為連音符,如同右下圖一般。連音符通常只會出現在拍子相同的小節之內。

音符可以利用附點的方式使其增值,也就是增加音符的持續時間,附點之後的音符稱為附點音符。每加上一個點,就表示將音符原先的持續時間乘上1.5倍;因此若是加上兩個點,就是1.75倍;三個點就是1.875倍,以此類推。

如果要將一個音符等分成三個或更多的部分,使用連音。若是要分成不相等的部分,則使用搖擺音符(英語:swung note;可以用來表達先增值後減值的一對音符)與不平均音符(法語:notes inégales)。

紐姆記譜法

音符時值音符時值

紐姆記譜法以橫線為標準,用符號表示音的高低,但不能顯示音值長短。從7世紀起,這種記譜法開始出現於歐洲的天主教堂內,最初只用1根線代表F音高。這裡要

額外提到的是,歐洲音樂的發展,宗教起到了很大的貢獻。基督教的宗教音樂在中世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聖潔的音樂可以傳達上帝給人們的啟示,同時也能表現信徒對上帝的崇敬、讚美和祈求。當時的宗教活動一般都是和音樂結合在一起的。宗教音樂是歐洲藝術音樂的源頭。在18世紀以前,歐洲音樂主要以教會音樂為主,而教會音樂則以聖詠為主。我在維也納演出時,曾經拜訪過當地的聖史蒂芬大教堂,正趕上裡面在進行宗教儀式,其中就有聖歌詠唱,聲音極為純淨,確實有天堂般的感受。中世紀的聖詠是單聲調,沒有固定節拍的,而紐姆譜的特點正是可以記載音高但是不記節奏,很適合當時的教堂音樂使用。到了13世紀時,聖詠有時會以節奏調式(英語:rhythmic mode)來表現,這類音樂已經出現多個不同節奏的聲部,不過仍然沒有像現代音符一樣,以音符的形狀來表達音符時值。

音符時值音符時值

大約在

1250年,科隆的佛朗哥(英語:Franco of Cologne;一名教士)發明了有量記譜法,利用不同的音符來表達持續時間的變化,在他的方法中,各種音符時值之間的關係是不固定的,通常是3:1。而且在13世紀時期,3:1是最主流的比例。

1320年,法國人菲利普·德·維特里(Philippe de Vitry)在著作《新藝術》(Ars nova)中,定下了2:1的比例,並且使之與3:1比例擁有同等地位。

隨著音樂的進一步發展,原始的紐姆記譜法顯然已經不能滿足需要。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紐姆記譜法逐漸由一根線發展成4根線。規定音高為d、f、a、c,並將f線畫成紅色,c線畫成黃色。這也是後來五線譜中高音及低音譜號的起源。到了13世紀,終於有人在4根線的基礎上又加上了一根線,這樣五條線才算是真正具備。這種記譜法也就是五線譜的前身。

有量記譜法是13世紀科隆的一個傳教士所發明。這是一種用音符、休止符和其他符號嚴格規定音的長短的記譜法,是對紐姆譜的補充和豐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以黑色塗成,被稱為有量黑符,以後改用空心音符,又被稱為有量白符,這種記譜法在西方一直使用到大概17世紀左右。

五線譜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到17世紀已經逐步完善並得到普遍使用,18世紀開始定型並沿用至今。五線譜吸收綜合了歐洲歷史上多種記譜法的精華,是一種經過了千年的漫長時間發展起來的,匯集了一千多年來諸多音樂家才智的記譜法。

五線譜

五線譜傳入中國的時間也比較早,大概在明朝中後期就隨著西方傳教士的傳教進入中國。最早的關於五線譜的詳細記載則是清代的《律呂正義》續編,記述了五線譜及音階、唱名等。《律呂正義》以我國清代時編撰的以樂律學為主要內容的音樂百科全書著作。此書在康熙至乾隆時期由宮廷敕撰,分上、下、續編,後又增加了後編。五線譜的相關內容能出現在這樣一部由皇家主持編撰的典籍中,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當時五線譜在中國的使用情況。後來隨著西方音樂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和傳播,五線譜在中國的普及面也越來越廣。

目前,五線譜已經成為音樂界通用的記譜法。無論是中國還是法國,無論是巴西還是俄羅斯,大量音樂文獻都是用五線譜記錄、出版、傳播。所以即使是業餘愛好者,也應該適當學習一些五線譜的使用知識。

音符時值並不是表示一個音符的絕對時間長度,而是用來使人了解它與其他音符之間的相對時間長度。在下表中每個音符的持續時間,都是下一個音符的兩倍長度。

怎么認識五線譜

用來記載音符的五條平行橫線叫做五線譜。五線譜的五條線和由五條線所形成的間,都自下而上計算的。 假使音樂作品是寫在數行五線譜上,那么,這數行五線譜還要用連譜號連結起來。 在五線譜上音的位置愈高,音也愈高,反之音的位置愈低,音也愈低,但到底高多少?低多少?卻無法確定。在五線譜上要確定音的高低,必須用譜號來標明。

譜號記在五線譜的某一條線上,便使這條線具有了固定的音級名稱和高度,同時也確定了其他各線上或間內的音級名稱和高度。 通常用的譜號有三種: G譜號 表示小字一組的g,記在五線譜的第二線上,又叫高音譜號;另外有記在第一線上的,叫古法國式高音譜號。 F譜號 表示小字組的f,記在五線譜的第四線上,也叫低音譜號;另外還有記在第五線上的,叫倍低音譜號。 C譜號 表示小字一組的c,可記在五線譜的任何一線上。 目前被採用的C譜號有C三線譜號(又名中音譜號)為中音提琴所用,有時也長號所用。C四線譜號(又名次中音譜號)為大提琴、大管和長號所用。其他C譜號一般較少套用。 使用許多譜號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過多的加線,以使寫譜和讀譜更加方便。 各種譜號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連線起來使用,如高、低音譜號所組成的大譜表便是。

「變音記號 調號 臨時記號」 用來表示升高或降低基本音級的記號叫做變音記號。 變音記號有五種: 升記號(#)表示將基本音級升高半音。 降記號(b)表示將基本音級降低半音。 重升記號(×)表示將基本音級升高兩個半音(一個全音)。 重降記號(bb)表示將基本音級降低兩個半音(一個全音)。 還原記號(ヰ)表示將已經升高或降低的音還原。

變音記號可以記在五線譜的線上和間內;可以記在音符的前面和譜號的後面。 記在譜號後面的變音記號叫做調號。 在未改變新調之前,它對音列中所有同音名的音都生效。 如果在樂曲中間要更換調號時,可能有三種情況。更換調號如果發生在一行樂譜的開始處,這時應該在前一行樂譜的末尾處將所要更換的調號預先記寫清楚,並將最後一條小節線向前移,以便記寫新調的調號。增加原有升號或降號的數目時只要在更換調號處的小節線右邊寫出新調的調號便可以了。減少原有升號或降號的數目時需要在更換調號處的小節線左邊將多餘的變音記號還原。在小節線的右邊寫出新調的調號。升號變降號或降號變升號時需要在更換調號處的小節線左邊將原來的變音記號還原,在小節線的右邊寫出新調的調號。直接放在音符前的變音記號叫做臨時記號。臨時記號只限於同音高的音有效,而且只到最近的小節線為止,在多聲部樂曲中臨時記號往往只對一個聲部有效。為了提醒廢除前面所用的臨時記號,有時在小節線後面加上另外的臨時記號。 [等音] 音高相同而意義和記法不同的音,叫做等音。等音是根據十二平均律而來的,因為只有在半音相等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產生等音。 除去#G和bA兩個音級外,其他每個基本音級和變化音級都可能有兩上等音,連它本來的共有三個。而bA和#G只 有一個等音,連它本身共有兩個。 [連譜號] 包括起線(連結數行五線譜的垂直線)和括線(連結數行五線譜的括弧)兩個組成部分。 括線分花的和直的兩種。 [花括線] 為鋼琴、風琴、手風琴、豎琴、揚琴、琵琶等樂器記譜使用。[直括線]為合奏、合唱、樂隊記譜用。在總譜中用直括線來連線同為樂器,把它們分成完全的或不完全的樂器組。有時在直括線之外還加上輔助括線(花的或直的)來連線同種樂器。在總譜中,獨唱獨奏聲部如果只包括一兩行五線譜的話,左邊只畫一條起線,而不加括線。 [加線] 為了標記過高或過低的音,在五線譜的上面或下面還要加上許多短線,這些短線叫做加線,在五線譜上面的叫上加線,下面的叫下加線。[加間]由於加線而產生的間,叫做加間,在五線譜上面的加間叫上加間,下面的叫下加間。加線和加間的計算方法是:上加線和上加間,由下向上計算,下加線和下加間由上向下計算。

音符休止符

用以記錄不同長短音的進行的符號叫做音符。 用以記錄不同長短的音的間斷的符號叫做休止符。音值的基本相互關係:每個較大的音值和它最近的較小的音值的比例是2與1之比。例如: 全音符等於兩個二分音符;全休止符等於兩個二分休止符等。

音符與休止符的寫法

在記譜法中,音符與休止符的寫法,與音樂的構思、音符與休止符在五線譜上所處的位置有著密切聯繫。正確的記譜,其目的是為了能簡單明了、科學合理、準確地反映音樂思想。關於記譜問題,情況異常複雜。 這裡只能將音符與休止符的寫法的基本規則敘述如下: 音符包括三個組成部分。符頭(空心的或實心的橢圓形標記)、符乾(垂直的短線)和符尾(連在符乾一端的旗狀標記)。 音符的符頭可以記在五線譜的線上與間內。符頭在五線譜上的位置愈高音愈高,反之音符符頭的位置愈低音也愈低。 用音符乾記譜,符頭在第三線以上時,符乾朝下,寫在符頭的左邊;在第三線以下時,符乾朝上,寫在符頭的右邊。符頭在第三線上,符乾朝上朝下都可以,根據鄰近的符乾方向而定。符尾永遠寫在符乾的右邊並彎向符頭。假如同一符乾連著許多符頭而又分布在第三線的上下時,則以離第三線最遠的符頭為準。許多音符組成一組時,用共同的符尾(符槓)相連。這時符乾的方向仍以離第三線最遠的符頭為準。兩條以上的符槓要平行。 單聲部音樂永遠用單符乾記譜。多聲部音樂只有在節奏相同的情況下,才可以用單符乾記譜。節奏不同時,則用雙符乾或多符乾記譜。用雙符乾記二聲部樂曲時,高聲部符乾朝上,低聲部符乾朝下,聲部交錯時,其原則不變。 符乾的長度一般應保持八度音程的距離,假如符乾連著許多符頭時,符乾的長度應是符頭間的距離加上八度音程的距離。如果符頭在上加三線以上,符乾必須延伸到五線譜的第三線或第四線。如果符頭在下加三線以下,符乾必須延伸到五線譜的第三線或第二線。音符如果帶符尾,則符尾形狀不變。許多音符用共用符尾連結在一起時,符乾長度多半長短不一,這時要使符槓與最近符頭的距離至少距離八度。符槓的方向與符頭的總趨向基本平行。由於譜面狹窄至少距離八度。符槓的方向與符頭的總趨向基本平行。由於譜面狹窄及其他種種原因,不可能遵守上述規則時,適當縮短或伸長符乾長度是完全可以的。 附點寫在音符符頭和休止符右邊的間內,而不記線上上。 休止符在單符乾記譜中,永遠記在第三線上,或靠近第三線的地方。二分休止符寫在第三線的上面,全休止符寫在第四線的下面。在雙符乾記譜中,各聲部共同休止時,休止符的記法與單符乾記譜相同。個別聲部休止時,休止符寫在五線譜的邊緣,或五線譜之外。這時全休止符和二分休止符要使用加線。全休止符寫在加線的下面,二分休止符寫在加線的上面。

省略記號

為了讀譜和寫譜的方便簡化,可以套用各種省略記號,下面的都是省略號。移動八度記號 用8--∣記在五線譜的上面,表示虛線範圍以內的音移高八度;用8--∣記在五線譜的下面,表示移低八度。重複八度記號 用數字8記在音符的上面或下面,表示該音要高八度或低八度重複。假如在較長的時間內重複八度時,則用Con8--∣記在音符的上面或用Con8--∣記在音符的下面,是表示虛線以內的音要高八度或低八度重複。長休止記號 在五線譜的第三線上記以長休止符,並寫出所要休止的小節數。震音記號 表示一個音或一個和弦,兩個音或兩個和弦迅速均勻地交替。用斜線標記。斜線的數目和符尾的數目相同。一個音或一個和弦迅速均勻地交替時,斜線的記法如下:全音符的震音,音符在三線以上,斜線記在三線以下,反之則在三線以上。比全音符小的震音,斜線橫穿符乾,如果符乾還有符尾,斜線則和符尾平行,這時計算斜線的數目應包括符尾的數目。震音的總時值與音符的時值相等。兩個音或兩個和弦迅速均勻地交替時,斜線記在兩個音或兩個和弦之間靠近記寫符尾的地方。震音的總時值等於兩個音或兩個和弦中的一個。反覆記號 樂曲部分或全部重複時,可使用反覆記號。

連音連奏記號

它是用連線來標記的,表示連線內的不同音高的音要奏(唱)得連貫,連音奏法的連線大都記在五線譜的上面,很少記在下面。

斷音斷奏記號

有三種,分別以圓點(·)、三角(▼)及圓點加弧線來標記,表示某些音或和弦要斷續地彈奏。在單聲部音樂中,斷音記號通常記在符頭那邊。在一行五線譜上記有兩個聲部並不用相同的符乾時,則分別記在相反的方向。 有兩種:一種是用短橫線來表示,一種是用短橫線加圓點來表示,前者表示該音稍強奏並充分保持該音的時值,後者表示該音稍強奏,同時各音稍分離。持續音記號和斷音記號一樣,在單聲部音樂中,通常記在符頭那邊,在多聲部音樂中也可以記在相反的方向。

滑奏記號

在民間音樂的演奏演唱中,滑音的奏法是很有特色的,它的記號一般用曲線或箭頭來標明。曲線或箭頭向右上斜表示向上滑,曲線或箭頭向右下斜表示向下滑。

琶音奏法記號

將和弦中各音由下而上很快地分散彈奏叫做琶音奏法,用垂直的曲線放在和弦之前來標記,有時也用小音符來標記。[附點]記在符頭右邊的小圓點,增長音符時值的符號。帶有一個附點的音符,增長原有音符時值的二分之一;帶有兩個附點的音符,增長原有音符時值的四分之三。符點也同樣適用於休止符。附點音符的符頭若在五線譜的間內,附點寫在符頭的旁邊,若線上上,附點則寫線上的上面或下面。[延音線]用在音高相同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符上時,表示它們要唱成一個音,它的長度等於這些音符的總和。

節奏: 沒有符乾的空心蝌蚪(不相識蝌蚪了,像是個蛋)是全音符,在四分拍系中(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等)唱四拍。 有符乾沒有橫槓(橫槓即符尾)的空心蝌蚪是二分音符,在四分拍系中唱兩拍。 有符乾沒有符尾的實心音符是四分音符,在四分拍系中唱一拍。 四分音符加一條符尾(即橫槓)是八分音符,在四分拍系中唱半拍。 四分音符加兩條符尾是十六分音符,在四分拍系中唱四分之一拍(即半拍的半拍)。 余類推... 當有符尾的音符(包括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出現在同一拍或同一節拍組中,他們符尾就連成了橫槓,這和簡譜下面的橫槓是一個道理。 與簡譜對照 簡譜 五線譜圖形描述 名稱 1--- 空符頭 全音符 1- 帶符乾的空符頭 二分音符 1 帶符乾的實符頭 四分音符 1 - 帶一條符尾的實符頭 八分音符 1 = 帶兩條符尾的實符頭 十六分音符 音高: 在高音譜表中: 下加一線以上的線上的音分別是1357 間上的音是246,下一個八度則相反。 相鄰的線或間,前後音的關係是3度,比如一線是3,二線就是5 相隔的線與線或間與間的關係是5度,比如第一間是4,第三間就是高音1 低音譜表中,第二間是1,其他規律同上。

2分音符是全音符的1/2,4分音符的兩倍,8分音符的四倍,16分音符的八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