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第三十

《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第三十》的作者是戰國末期韓國人韓非,書中說主之所用七術,所察也六微。七術:一曰眾端參觀,二曰必罰明威,三曰信賞盡能,四曰一聽責下,五曰疑詔詭使,六曰挾知而問,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作品原文1

主之所用七術,所察也六微。七術:一曰眾端參觀,二曰必罰明威,三曰信賞盡能,四曰一聽責下,五曰疑詔詭使,六曰挾知而問,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譯文

君主所用的有七種手段,所考察的有六種隱微之情。七種手段:一是從多方面來參照觀察,二是對犯罪一定要懲罰以顯明威勢,三是誠信獎賞以使受賞人能盡其所能,四是一一聽取稟告並用稟告來督責下級,五是利用使臣下猜疑的命令來促使臣下謹慎從事,六是拿自己已經知道的情況去詢問臣下是否虛偽,七是說些與本意相反的話做些與實情相反的事。這七種手段,是君主所用的。

說明

內,主要是針對內部;儲,是集聚彙編的意思;說,就是各種論述說明。儲說由於篇幅較大,而針對的對象不一樣,所以分為六篇,“內”、《外》、《上》、《下》、《左》、《右》,是用來區別篇名的。每篇先列出論綱,叫做“經”,然後的文字對每一條經文用若干事例來說明,叫做“說”。“經”的文辭簡單扼要,便於記誦;“說”的文字詳盡具體,便於閱讀。所以我們讀“說”的時候可以回過頭來看“經”,這樣就可以能更深刻理解了。
七術,就是七種政治手段,是君主對臣下使用的,是當權者對下屬使用的手段。六微,就是六種隱微的情況,這些細微之情需要當權者明察。

作品原文2

【原文】
觀聽不參則誠不聞,聽有門戶則臣壅塞。其說在侏儒之夢見灶,哀公1之稱“莫眾而迷”。故齊人見河伯2,與惠子3之言“亡其半”也。其患在豎牛4之餓叔孫5,而江乞之說荊俗也。嗣公欲治不知,故使有敵,是以明主推積鐵之類,而察一市之患。
【注釋】
1.哀公:即魯哀公,春秋時期魯國君主,公元前494~467年在位。
2.河伯:黃河之神。
3.惠子:即惠施,戰國時期宋國人。《荀子·不苟》:“是說之難持者也,而惠施、鄧析能之。”《荀子·非十二子》:“足以欺惑愚眾,是惠施、鄧析也。”
4.豎牛:人名。叔孫的侍僮,名牛。
5.叔孫:人名。指叔孫豹,他是魯國的卿,是春秋後期掌握魯國政權的三大貴族之一。
【譯文】
觀察聽取匯報不參照多方面的情況那么就等於真實之情沒有聽聞,聽取匯報有人看守門戶那么就會被臣下堵塞蒙蔽。這種說法在侏儒夢見灶時,魯哀公稱之為“沒有眾人就要迷惑”時就有的。所以齊國人能見到河伯,與惠施所說的“失去一半”是一樣的。這種憂患就是豎牛餓死他的主人叔孫豹,而江乞所說的楚國的習俗也是這樣。衛嗣公想要治理卻不知道,所以招致了敵人,因此明白的君主要推測堆積的鐵器,而且要明察市場上的禍患。
【說明】
本節是對第一條“從多方面來參照情況”的說明,也就是說,發生了一件事,不能只是就事論事,而是要從相類似的事情中找出其共同點,然後再預測它的後果。比如說,前三個事例後面段落中有詳細解釋,講後一個事例,要強國,就要有強大的軍隊,要有強大的軍隊,就要有兵器,要鑄造兵器,就要收購鐵器,所以要推測堆積的鐵器,而且要注意市場上鐵器的流向流量,才能知道敵國與我國兵器的裝備情況。

作者簡介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漢族,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非”或“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韓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後,後人輯集而成的。據《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引阮孝緒《七錄》(或以為劉向《七錄》)也說“《韓子》二十卷。”篇數、卷數皆與今本相符,可見今本並無殘缺。自漢而後,《韓非子》版本漸多,其中陳奇猷《韓非子集釋》尤為校注詳贍,考訂精確,取捨嚴謹;梁啟雄的《韓子淺解》尤為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功力深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