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家

韓明家

韓明家(1904~1964),原名韓振家,字書田,漢族,山東省泰安市昇平街人。抗日名將,曾任國民黨陸軍第四方面軍,七十四軍獨立旅少將旅長。一九零四年,韓明家出生於書香門第家庭,青年時期從事教育工作,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強占東北,中國人民就開始了武裝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這些抵抗得到了關內民眾同情和聲援。韓明家先生為了用實際的行動,來保家為國,所以投筆從戎,棄文從武,投身疆場,施展抱負 ,為國立功。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1936年,國民黨陸軍第51師在漢中成立時,王耀武任師長銳意整軍,並成立軍官訓練班,輪訓師內連排長,並招募學兵充任軍士,韓明家擔任教官,並負責軍官訓練。

1937年,韓明家任國民黨陸軍第四方面軍,七十四軍獨立旅少將旅長,在抗日民族戰爭中英勇殺敵,屢立戰功。“七七事變”後,率部參加“八一三”淞滬抗戰和南京保衛戰,重創日軍,隨後多次率部參加抗日會戰。

1939年9月,在王耀武率下七十四軍獨立旅,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奉命攔截向長沙進犯的兩個師團的日軍,激戰於贛北重鎮高安,經過3天激戰,於9月22日收復高安城。這一勝利有力地配合了長沙會戰的主戰場,為奪取整個會戰的勝利創造了條件。第一次長沙會戰歷時1個月,日軍出動l0萬人,並有海空軍配合,中國軍隊出動約20萬人,前後在3個戰場進行鏖戰。由於中國軍隊同仇敵愾,英勇作戰,使日軍傷亡3萬餘人,迫使日方返回原先陣地,取得武漢會戰後的第一次勝利。

1941年3月25日,七十四軍在王耀武指揮下,全線出擊,錦河南岸之敵很快被肅清。26日中國軍隊形成包圍圈,將敵包圍在直徑不滿5公里的包圍圈內,27日,日軍在飛機的掩護下突圍,七十四軍將士猛追不放。日軍狗急跳牆,投擲毒氣彈,使七十四軍第一線官兵中毒很多,但全體官兵前仆後繼,奮勇猛追。28日,中國軍隊主力迫近官橋鎮,五十八師進至長嶺一線,與日軍展開激戰,敵為掩護其主力東遁,拚死頑抗。激戰至中午,五十一師趕到,襲擊敵之右側。五十七師已形成對官橋鎮的包圍,日軍被迫退守官橋鎮內,五十八師乘勝衝鋒,與日軍展開巷戰,激戰至下午,官橋鎮全部收復,殲敵600餘人,日軍第三十四師團少將指揮官岩永被打死。31日,中國軍隊克復陷入敵手半月之久的高安鎮。

1942年4月,奉蔣介石之命,王耀武率部參加浙贛會戰,在衢州、江山一帶與日軍展開激戰,延緩了日軍西犯的企圖。1943年4月參加鄂西戰役。

1948年秋,國民黨軍被迫改“分區防禦”為“重點防禦”後,蔣介石令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所部固守濟南,在徐州及其附近地區集中17萬人的3個機動兵團伺機北援。濟南作為津浦、膠濟鐵路交會點,北靠黃河,南倚泰山,地形險要,易守難攻。第二“綏靖區”以濟南內城為核心防禦陣地,以外城和商埠為基本陣地,以濟南外圍縣鎮及制高點構成外圍陣地,各陣地內均構築眾多的永備和半永備型工事,形成能獨立作戰的支撐點。集中兵力約11萬人。中共中央軍委命令華東野戰軍攻取濟南,同時準備打擊徐州北援之國民黨軍。華東野戰軍遂集中兵力,組成攻城、打援兩個兵團,由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統一指揮。攻城兵團由約14萬人組成,由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山東兵團政治委員譚震林、副司令員王建安統一指揮。打援兵團由約18萬人組成,由野戰軍司令部直接指揮。攻城兵團於9月16日晚發起攻擊後, 迅速突破濟南外圍防線。經8 晝夜激戰,至9月24日全殲國民黨內城守軍(內1個軍起義 ),俘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副司令官牟中珩和國民黨山東黨部主任委員龐鏡塘。 濟南戰役,共殲國民黨軍10.4 萬餘人(內起義2萬人),俘國民黨軍高級將領23人中,包括第四方面軍七十四軍獨立旅少將旅長韓振家,繳獲各種炮800多門,坦克、裝甲車20輛,汽車238輛。濟南戰役的勝利,使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軍堅守大城市的信心,鍛鍊和提高了人民解放軍攻堅作戰能力。

1948年,濟南戰役後被俘。

1959年,特赦釋放後,回泰安養病。

1964年,病逝。其長子韓廣鑫從事教育,長女韓玉亭早年參加革命,在南京部隊。

祖上遷徙

韓姓最早活動在春秋時的晉國,隨著韓虔建立韓國並建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又兩次遷都,一陽翟(今河南省禹州),一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兩次遷都,從而使韓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韓姓在河南打下堅實基礎。韓非子是中國戰國時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散文家。戰國時期韓國(今河南省新鄭市)人。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於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係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秦亡後,韓國宗室韓王信起初被封為潁川王,而後又改封太原,其後裔韓騫為避王莽之亂南遷南陽,這支韓姓在東漢得到很大發展。後周少保韓褒徙居昌黎(在今遼寧省義縣),其子韓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陝西省三原)。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有韓姓人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肅省鎮原),不久又有人從安定安武回遷河北武安,常山太守韓耆徙居九門(今河北省藁城),其子韓茂任後魏中書令,征南大將軍、安定公。韓茂曾孫韓睿素為桂州長史,成為這一時期飛黃騰達的韓姓人。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南北朝時,五胡亂華,中原人為避戰亂,大舉南遷,韓姓則有遷往西北、東北、西南、江南者,潁川和南陽的韓姓不少人遷居江南。唐代時有四位韓姓宰相,即韓瑗、韓弘出自南陽,韓休、韓滉出自昌黎。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南陽(今河南省孟縣)人。貞元八年(七九二)進士。唐憲宗時,曾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諫迎佛骨,觸怒了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後於穆宗時,召為國子監祭酒,歷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其後代 一支南宋時期,遷往河南汶上躲避戰亂(韓營)。元末明初 ,從河南汶上韓營遷往山東泰安。

韓氏家譜

明末清初,韓英偉創立私立學堂,從事教育一生,桃李滿天下,為泰安教育事業打下啦良好的基礎。其後韓長順,也從事教育一生。清末1911年其後代,韓文彬南下雲南,跟隨蔡鍔將軍 ,於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蔡鍔與革命黨人李根源等發動新軍回響,被推舉為起義軍臨時總司令和雲南軍都督府都督,於10月30日(農曆9月9日,又稱重九)領導了辛亥雲南起義,率軍進攻雲南總督署和王華山,擊斃雲南新軍第19鎮統制鐘麟同,俘獲雲貴總督李強羲。蔡鍔就任都督後,率先廉政節儉,革除弊政,裁減軍隊,興辦教育,開發實業,實行一套與封建制度完全不同的新興資產階級建國建軍制度。1913年9月8日,蔡鍔任命韓文彬為雲貴總督,蔡鍔率第1軍4個梯團(旅)約8000餘人向四川進軍。

韓文彬之子,韓振家(原名韓明家,1904年 - 1964年),漢族,山東省泰安市昇平街人,1904年,出生在書香門第家庭,青年時期曾從事教育。1937年,國民黨陸軍第四方面軍七十四軍獨立旅旅長。也是著名的抗日將領之一,在抗日民族戰爭中英勇殺敵,屢立戰功。1964年,病逝。其長子韓廣鑫從事教育,長女韓玉亭早年參加革命,在南京部隊服役。

一部記載了韓姓起源、崛起、發展,同時表明“漢初三傑”之一韓信與“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為同祖同宗的《韓氏宗譜》,新近在常州市武進區省莊村被發現,從而結束了學界長期以來關於韓信、韓愈、韓世忠關係的爭論。

這部《毗陵省莊韓氏宗譜》是今年55歲的韓氏後裔韓富元的祖傳之物,系清朝鹹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木刻本。譜中記載:“起世為晉卿……其子抱其宗譜以奔楚,兩傳而生(韓)信……佐高祖,平定天下,爵封淮陰侯……其子後移居西蜀,相傳六十世復遷河南,到唐代宗時,而文公生焉。文公名(韓)愈,字退之……其子遷居延安,後傳十世生(韓)世忠。”

《韓氏宗譜》記載,韓世忠的嫡長子韓彥直,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累官敷文閣學士,贈蘄春郡公。著有《桔錄》。《桔錄》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柑桔專著,收入《四庫全書》。韓彥直的後代分居江蘇常州、江陰、無錫、宜興,浙江寧波、慈谿、杭州、紹興等地。其中又以常州省莊韓氏為其嫡系後裔,延續至今。

現存於常州省莊的韓氏宗祠,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祠堂內歷代以來供奉有自五帝顓頊起,戰國思想家韓非子、“漢初三傑”之一軍事家韓信、晉代太師韓伯、隋朝開國大將韓擒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元朝進士韓德樞等牌位。宗祠於今年清明修繕竣工。

中國韓愈研究會研究員、河北省昌黎縣政協原組織宣傳科長趙潤明認為,常州《毗陵省莊韓氏宗譜》的發現是對韓愈家世研究的重大突破。中國姓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山西省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李吉稱:“此次《毗陵省莊韓氏宗譜》的新發現結束了長期以來學界關於‘韓信、韓愈是否同宗’的爭論,也填補了‘韓愈與韓世忠關係’的空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