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娥

韓娥

韓娥是戰國時韓國一個善於歌唱的女子。一次韓娥經過齊地,沒了盤纏,店住不成,吃飯也成了問題,極盡悽苦。不得已,韓娥就在齊國的雍門賣唱,那歌聲圓潤婉轉,那神態悽美動人,感動了無數路人。她不但容貌美麗,嗓音優美,而且她的歌聲感情濃郁,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使聽到她的歌聲的人都深深地陶醉。

釋義

韓娥韓娥

詞源:《列子·湯問》
註解:韓娥是戰國時韓國一個善於歌唱的女子。一次韓娥經過齊地,沒了盤纏,店住不成,吃飯也成了問題,極盡悽苦。不得已,韓娥就在齊國的雍門賣唱,那歌聲圓潤婉轉,那神態悽美動人,感動了無數路人。當韓娥離開齊國後,當地人在很長時間還記得韓娥的歌,感覺那歌聲似乎總是圍著屋樑打轉轉。此事《列子·湯問》有載,成語餘音繞樑也出實於此。

簡介

韓娥墳墓韓娥墳墓

韓娥是戰國時期韓國(今新鄭一帶)的民間女歌手,她不但容貌美麗,嗓音優美,而且她的歌聲感情濃郁,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使聽到她的歌聲的人都深深地陶醉。儘管如此,韓娥依然生活貧困。她住在客店中,店主人對她冷嘲熱諷,滿心悲痛的韓娥到大街上盡情歌唱,表達自己的怨情。她的歌聲無限悲涼,人們聽完後,整日沉浸在悲哀的情緒中不能自拔,最後,只好把她請出來唱了一首歡樂的歌,人們才隨著她歡快的歌聲從憂傷中解脫出來。由此,足見韓娥的歌聲具有多么非凡的藝術感染力。
《列子》一書中記載,一次,韓娥從韓國東行,到了齊國的都城臨淄,當時,臨淄城經濟繁榮,文化生活很活躍,“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當時,這裡懂得音樂的人很多。韓娥帶的乾糧吃完了,就在都城的雍門賣唱求食。她的歌聲美妙動人,圓潤婉轉,神態悽美動人,瀰漫著深切的哀愁,因而,深深地打動了聽眾的心,吸引了一大批聽眾。人們把她圍得水泄不通,聽得非常出神,幹活的停了手,行路的歇了腳,吵架的住了嘴,哭叫的失了聲,開店的關了門。韓娥唱罷,人們紛紛解囊資助她。韓娥用賣唱的錢吃飽了,離開走了。三天之後,人們覺得韓娥那優美的歌聲還在梁間縈繞不斷,就好像她沒有離去一樣。後人稱其為“餘音繞樑”,韓娥以她的優美歌聲創造出了一個成語,並世代流傳了下來。

後來,臨淄的人就經常練習韓娥唱的歌,天長日久,這裡的人也越來越喜歡唱歌了。

古文記載

韓娥善歌

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

譯文

從前,韓國有位歌唱家名叫韓娥,要到位於東方的齊國去,不想在半路上就斷了錢糧,從而使基本生活都發生了困難。為了度過這一難關,她在經過齊國都城西邊的雍門時,便用賣唱來換取食物。韓娥唱起歌來,情感是相當投入的,以至在她離開了這個地方以後,她那美妙絕倫的餘音還仿佛在城門的樑柱之間繚繞,竟至三日不絕於耳;凡是聆聽過韓娥歌唱的人,都還沉浸在她所營造的藝術氛圍之中,好像她並沒有離開一樣。

有一天,韓娥來到一家旅店投宿時,店小二狗眼看人,見她窮愁潦倒,便當眾羞辱她。韓娥為此傷心至極,禁不住拖著長音痛哭不已。她那哭聲瀰漫開去,竟使得方圓一里之內的人們,無論男女老幼都為之動容,大家淚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都難過得三天吃不下飯。

後來,韓娥難以安身,便離開了這家旅店。人們發現之後,急急忙忙分頭去追趕她,將她請回來,再為勞苦大眾縱情高歌一曲。韓娥的熱情演唱,又引得一里之內的老人和小孩個個歡呼雀躍,鼓掌助興,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歡樂之中,將以往的許多人生悲苦都一掃而光。為了感謝韓娥給他們帶來的歡樂,大家送給韓娥許多財物和禮品,使她滿載而歸。

相關傳說

韓娥,閬中木蘭(今南充閬中)人,生於1345年(元至正五年)。父韓成,祖父韓新澤曾任四川鹽運司副使。3歲喪父,7歲亡母,從小寄養在成都度緣橋叔父韓立家。
12歲時,正值元末農民起義,在戰亂年月里,叔父將她女扮男裝,改名韓關保。是年起義軍攻下成都,她參加了明玉珍部王起岩率領的紅巾軍,並拜王部將羅甲為義父。
至正二十三年(1363),她隨義父遠征雲南,後又到遂南駐防。她在軍中舉止謹慎,態度嚴肅,晚睡早起,衣不解帶,說是以軍務為重。她對羅甲十分恭順,辦事得力,很受羅甲喜愛,待如親子,常常當眾誇獎她精明能幹,並親自為她主辦婚娶。她不敢不從,婚後異榻而眠,不敢暴露自己的秘密,“妻子”和“岳父母”皆指責其不義。
此後,韓娥隨同王起岩到成都辦事,到東城度緣橋得與叔父母相見,倆老已不認識她。韓娥指著頭上的刀疤為證,叔父母才認出她來。於是叔父母向義軍首領講出侄女女扮男裝真情。此事在軍中傳開,大家十分驚訝,稱她為當代“花木蘭”。不久,她再著女裝恢復真名,並與在軍中結識的新都人馬復宗結婚。明洪武年間,王起岩任禮部郎中,解任返川到成都時,特地將韓娥之事告知蜀藩王,藩王曾召見韓娥。永樂七年(1409),劉維德撰《韓娥傳》,家鄉閬中建木蘭廟(在今木蘭鄉),其子在新都南關外赤岸山建木蘭寺,以紀念這位蜀中“花木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