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姓始祖

韓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六。


█一、韓姓始祖█

韓厥是“韓"姓始祖,而姓出自於韓姓。 韓、何原本是同姓,因此韓厥同樣也是"何"姓始祖。
司馬遷在《史記·韓世家》里記載,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們繼續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屬於黃帝的後代,何氏家族的許多譜系也都是把他們的祖先追尋到黃帝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體說來,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現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一帶)這個地方,說是讓他侍奉晉國。此人世稱“韓武子”,名韓萬,其實,他並不姓韓,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韓姓的得來,是在韓武子後代三世的時候,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按照周王朝的冊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後代才是真正的韓姓了。
因此,韓厥該是韓姓始祖,而何姓與韓姓淵源極深,何姓出自於韓姓、何、韓原本是同姓,因此韓厥同樣也該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二、韓氏 何氏淵源█

何、韓原本是同姓, 是唐以後的有姓氏書及姓氏學者的共識。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纂》、宋代鄭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廣韻》、《氏族大全》、《古今姓氏書辯證》、明代的《萬姓通諳》、《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孫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記,無不記載“何氏為韓氏”,何韓為一家。何,作為姓,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因此,韓厥既是韓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湞陽水木記》有如下的內容:“何始初祖名鹼,為韓國後期韓王安時代,鹼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問題上與安不一致,只得退隱韓原。韓王安為秦劫擄,國破家亡,鹼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後,秦始皇出遊博浪沙,被人襲擊,搜捕未果,疑是六國公子所為,就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後,欲斬草除根杜絕後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姓氏,適值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韓、寒同音,並無隱匿之意,察訪者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韓瑊漫不經心地應答,查訪者信以為真。韓瑊安然無事,後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倖免刀斧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

█三、韓氏發展█

一、 以國為姓
公元前11世紀中葉,西周滅商,平定管叔 蔡叔與武庚的叛亂後,實行大分封。周公旦分封周成王之弟於韓,為姬姓之國,地處今山西河津東北。但韓國國力太弱;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韓國亡國之後,國人便以韓為姓。
二 、韓武子之後
韓國為晉國所滅以後,出了一位韓武子,其名萬,字武子,他因侍奉晉獻公立下大功,被晉獻公封於韓原(今陝西韓城)西南。韓武的子孫便以韓為姓。
三、 曲沃桓叔之後
西周晉穆侯娶齊女為妻,長子為太子“仇”,次子為“成師”。晉穆侯死後,穆侯的弟弟殤叔自立為君。4年後,太子仇攻殺殤叔,繼位為晉文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的都城在冀(今山西冀城東南)。文侯的兒子昭侯在位時,把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在曲沃(今山西聞喜東),號為桓叔。曲沃桓叔廣招人馬,擴張勢力。從曲沃桓叔受封開始的六七十年間,翼地昭侯和曲沃桓叔兩派勢力之間衝突不斷。曲沃桓叔死後,世子繼位,為曲沃伯。伯襲殺昭侯之子孝侯,晉人又立孝侯之子鄂侯為君。鄂侯死後,子哀侯繼位。第二年(前716年),曲沃伯去世,其子繼位,即曲沃武公。晉哀侯九年(前709年),曲沃武公發兵攻打翼城,俘獲晉哀侯,晉人又立哀侯之子繼位,稱小子侯。曲沃武公使韓萬殺掉晉哀侯。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設計誘殺小子侯。又經過二十多年的鬥爭,公元前679年,周僖王正式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盡並晉國之地。殺掉晉哀侯的韓萬即韓武子。有人認為韓萬是曲沃成師之子,分封采邑於韓,因以韓為姓,代為晉卿。
四、 韓姓、何姓之始祖
曲沃桓叔之子韓萬的玄孫韓厥, 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晉國司寇屠岸賈預謀變亂奪權,他假借名義,說要誅殺晉靈公的賊臣趙盾,因為趙盾是殺死晉靈公一案的主謀。晉靈公被殺是靈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晉靈公是奢侈無度又濫殺無辜的暴厲之人,晉卿趙盾屢屢進諫阻止,反遭晉靈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設法要殺死他。趙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慮自己的職守,並沒有離開晉國。這年九月,趙盾的同族兄弟身為將軍的趙穿,一怒之下,在桃園殺死了晉靈公,並迎回了趙盾。趙盾人品高尚,一向為人敬重,深得百姓擁戴,很快就恢復了他的正卿地位。而當時晉國的太史董狐在史書上寫下了 “趙盾弒其國君”,趙盾分辯說:“殺國君的是趙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駁道:“你是國家正卿,出奔時沒有離開國境,回到朝中又不為國除亂,殺國君的不是你還能是誰?”屠岸賈以此為藉口,翻陳年老賬,目的是為他奪權掃除障礙,此時趙盾已死,他的兒子趙朔是晉國將軍,屠岸賈又以弒君首犯的子孫當朝執政有礙懲治其他罪人為由殺了趙朔。
韓厥為正義所使,仗義執言,竭力阻止屠岸賈陰謀的得逞,但屠岸賈剛愎自用,一意孤行,韓厥就冒著生命危險把訊息透給了趙朔,並勸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難。誰知趙朔頗有乃父遺風,執意不肯逃跑,發誓要以身殉國平息國難。韓厥沒有辜負趙朔的託孤之願,與程嬰、公孫杵臼一起,冒著殺身滅族之禍,將趙氏孤兒藏匿起來,使趙氏在遭罹滅族之難以後竟保全了後嗣。
14年後,也就是公元前583年,晉景公重病不起,請巫祝公卜吉凶,說成就大事業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對的。韓厥乘機講了趙盾趙朔父子對晉國的貢獻,感慨趙氏後人不能延續自己家世的遺憾,想以此來感化晉景公為趙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隨著時間的推移,晉景公也就逐漸地淡漠了對趙盾的弒君之仇。當韓厥向他透露趙盾的孫子,趙朔的孤兒趙武尚在人間時,晉景公大發慈悲之心,將趙家原有的田邑房產歸還了趙武,讓他續了趙家的香火。
韓厥作為韓、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軍事才幹的人。晉景公寸一年(公元前589年),齊國軍隊進攻魯國的北部邊境,奪取了隆這個地方(或作龍,今山東泰安東南),並且繼續南下,打到了巢丘。出於共同的利益考慮,衛國不願看到自己的鄰國成為齊國案板上的魚肉,就派遣孫良夫石稷、寧向、向禽帥兵伐齊,以為齊國後院失火,必將回師自救,這樣就可以達到援助魯國的目的。誰知出師不利,還沒走出國門,就敗在了新築(今河北省魏縣南)。
魯、衛陷於困境,危難之際向晉國求助。晉景公派韓厥與另一晉臣郤克率兵車800乘,會魯、衛之師,與齊軍戰於鞍(今山東濟南市西北)。戰事異常殘酷,齊軍將士直奔晉軍陣地,郤克被箭射傷,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腳上,由於韓厥與郤克指揮得當,將士奮勇,齊軍被打得落花流水,晉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齊國的丘輿、馬陘(今山東省淄博南)一帶。齊國請求講和,並答應退還被他們奪去但經此次戰役的勝利,韓厥威振朝野,名揚四方,連晉國國君也不敢小視他了。自此,韓厥與知氏、趙 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為晉國的六卿之一,號稱“韓獻子”。此後,韓國的勢力也就日益強大起來,與趙魏一起相繼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韓厥七世孫韓景侯的時候,周天子終於承認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的名份和地位。
五、 韓厥之後
勢力日漸壯大起來。晉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韓厥與另一位晉臣邵克帥軍大敗齊國,奠定了韓的政治地位。晉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韓與趙、魏、知氏滅了范氏、中行氏。晉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韓又與魏、趙聯合,打敗了知氏,並三分其地,而此時,韓的力量已達到一個鼎盛時期,與趙、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到了晉烈公十三年,也即韓景侯六年(前403年),韓國歷史發生了一次劃時代的巨變。這一年韓與趙、魏共同瓜分了晉國,晉幽侯時,晉侯反朝於三家之君。春秋晚期,晉國由韓氏、趙氏、魏氏、知氏、范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滅於趙。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知氏,三分其地。從此,晉國為韓、趙、魏三國瓜分。前403年,韓厥的七世孫韓虔(景侯)時,周天子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 公元前377年,韓國與趙、魏兩國一起瓜分了晉國,第二年(公元前376年),韓又滅了鄭國,並將國都遷到了鄭的都城,其地盤橫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廣大地區,逐漸地躋身於戰國七雄的行列。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韓王安在位的第九個年頭。這時韓國的內外部環境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內有嚴仲子與相國俠累的爭權結冤,導致了聶政刺俠累的內訌動盪。外有秦國經過變法改革,勢力日益強大起來,不斷地攻城略地,進攻周邊國家,韓國的境況也越來越不好。也就在這一年,秦派內史滕大舉攻韓,韓王安被俘,韓國滅亡。
韓國滅亡後,公子王孫們或為躲避仇殺戰亂,或恥於亡國之辱,或發憤於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創基業,就四處飄泊,散居於四面八方。,國人以韓為氏,潁川成為韓姓的第一個郡望。而由於地理、交通條件的限制,生產、生活水平的制約,韓氏後人分散於江淮各地者居多。因為“韓”、“何”諧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變,隨著歷 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久而久之,歲月流逝,人們就逐漸地把“韓”讀 成了“何”。
歷代姓氏書,都把“何”姓來源歸為“音訛”一類,而稱“韓氏為何氏”。直至今天的《辭源》及《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中國姓氏起源》、《貴姓何來》等書籍也都采此說,直錄無異。

█四、遷徙分布█

韓姓最早活動在春秋時的晉國,隨著韓虔建立韓國並建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又兩次遷都,一陽翟(今河南省禹州),一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兩次遷都,從而使韓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韓姓在河南打下堅實基礎。秦亡後,韓國宗室韓王信起初被封為潁川王,而後又改封太原,其後裔韓騫為避王莽之亂南遷南陽,這支韓姓在東漢得到很大發展。後周少保韓褒徙居昌黎(在今遼寧省義縣),其子韓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陝西省三原)。東漢末年社會動盪,有韓姓人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肅省鎮原),不久又有人從安定安武回遷河北武安,常山太守韓耆徙居九門(今河北省藁城),其子韓茂任後魏中書令,征南大將軍、安定公。韓茂曾孫韓睿素為桂州長史,成為這一時期飛黃騰達的韓姓人。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南北朝時,五胡亂華,中原人為避戰亂,大舉南遷,韓姓則有遷往西北、東北、西南、江南者,潁川和南陽的韓姓不少人遷居江南。唐代時有四位韓姓宰相,即韓瑗、韓弘出自南陽,韓休、韓滉出自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雖出生於河南孟州,卻是韓睿素之後,因此他的著作也被後人輯為《昌黎先生集》。韓愈曾貶潮州刺史,為韓姓最早入廣東者。此時,陳留(今河南省開封東南)、河東(今山西省太原)、廣陵(今江蘇省揚州)都有韓姓大族,都稱從潁川遷徙而來。南宋時,居於北方和中原的韓姓人遷往江、浙、粵、閩一帶,又據有關學者證實,江浙鄂皖各地的韓姓人多為韓世忠後裔。元明清時期,韓姓發展的主要特點是江浙一帶的韓姓人較大規模的播遷於南方各省,有的遷居台灣,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定居。韓姓主要分布於我國北方的河南、陝西、山西、甘肅、河北、遼寧等省,南方則以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為主。韓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六。

█五、韓氏名人(不包括何氏)█

韓信:西漢初期官至大將軍,封為楚王,後貶為淮陰侯。著名軍事家。他智勇雙全,治軍嚴明,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屢建奇功,運籌帷幄於千里之外,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之頌。與張良、蕭何並稱“興漢三傑”。著有《兵法》三篇。
韓愈:唐朝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首開宋明理學之先河。他還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被稱為“百代文宗”。
韓非: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創始人韓國公族(今河南禹州人),與李斯同師事荀卿。他縱觀天下形勢,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緣道理以從事”,實現“法、術、勢”合一,以收“道法萬全”之效果。
韓湘子: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韓愈的侄孫子。生性放蕩不拘,不好讀書,只好飲酒,世傳其學道成仙,在二十歲時去洛下探親的時候,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訊全無。在唐元和年間,忽然回到長安,衣衫破舊,行為怪異,韓愈讓他入學校和學生們讀書,但韓湘子和學員討論時一言不發,只跟下人賭博,喝醉了就睡在馬房中睡三天五日,或露宿街頭,韓愈擔心不已,問他“人各有所長,就算小販也有一技之長,你如此胡鬧,將來能做什麼呢?”韓湘子說:“我也有一問技巧,只是你不知道。”韓愈問:“那你能做什麼?”當時正值初冬季節,令牡丹花開數色,又嘗令聚盆覆土,頃刻開花。韓湘子後傳說跟呂洞賓學道。位列仙班。
韓復榘:河北省霸縣人,行伍出身,是馮玉祥十三太保之一,後脫馮附蔣,任山東省主席八年,捕殺大批共產黨員、人民民眾,鎮壓共產黨領導的農民武裝暴動。同時截留地方稅收,擴充自己的軍隊,與蔣介石的中央保持半獨立關係。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負責指揮山東軍事,承擔黃河防務。日軍進攻山東時,不戰而放棄山東。後又與劉湘等人密謀倒蔣。1938年1月11日被蔣介石邀至開封參加北方將領會議。後扣押至漢口,24日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罪被處決。
韓 當:字義公,幽州遼西郡令支縣(今河北省遷安)人,與右北平郡人程普都是幽州人,三國吳名將、都督。因為長於弓箭、騎術,膂力過人,武藝高強,英勇善戰,被孫堅賞識。參加過多次重要戰役,佐孫氏屢建戰功,熟悉水戰,勇猛過人。222年夷陵之役,與大都督鎮西將軍陸遜、昭武將軍朱然共同在南郡的涿鄉攻擊並大破蜀軍。轉任為威烈將軍,封都亭侯。曹魏的上軍大將軍曹真攻擊南郡,韓當保守東南方,在邊境身為將帥,激厲將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遵行法令,孫權稱善。223年,封石城侯,升遷為昭武將軍,遙領荊州冠軍郡太守,後來又加都督的稱號。統帥敢死及解煩營兵萬人,討伐丹陽郡賊寇,擊破。鏇即病逝。兒子韓綜承襲侯爵、統領兵馬。
韓 滉:唐代畫家。字太沖,長安(個陝西省西安)人。德宗朝宰相,這樣一位高官顯貴,卻尤好畫田家風俗,人物水牛曲盡其妙。《宣和畫譜》記載他有作品三十六件,其中表現農村生活與生產的就有二十四件。他的畫,與張萱、周棠所表現的綺羅人物有所不同,兩者似不可比,把選材重點從宮廷、豪門生活擴大到當時的農村,這是我國風俗畫發展中的 大進步。韓滉描寫農家風俗的繪畫,至今傳世的只有這幅《五牛圖》。
韓 偓:唐代詩人。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人。龍紀元年(889年)進士。歷任左拾遺、刑部員外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兵部侍郎等職。昭宗倚重之,欲拜相,固辭不受。後因忤朱溫,兩遭貶謫。又詔復為翰林學士,懼不赴任,入閩依王審知。他十歲能詩,李商隱贊為“雛鳳清於老鳳聲”(《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詩多感時傷亂之作,頗具風骨。而其《香奩集》則輕薄香艷,開“香奩體”詩風。著有《玉山樵人集》等。
韓 琦:河南安陽人,與范仲淹共同防禦西夏,名重一時,有歌贊之:“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韓昭侯:戰國名君,建立了因功行賞制度,於是韓國大治,諸侯不敢來犯。韓非:戰國末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韓非子》一書,為先秦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
韓擒虎:東垣(今河南省新安)人,字子通(538-592),出身將門,父為北周大將軍,襲封新義郡公。因軍功升至上儀同,曾任永州、和州刺史。隋朝建立後,經高熲推薦為廬州總管,坐鎮廬江(今安徽省合肥),為滅陳做好準備。開皇八年(588年)十一月,隋以韓擒虎為先鋒,率精兵五百人自橫江夜渡,襲取採石(今安徽省當塗縣東北),向建康挺進。所過之地,陳軍喪膽乞降,由是很快便攻下建康城,並俘陳後主於枯井之中。韓擒虎以功封上柱國,出為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總管。不久召還,開皇十二年(592年),突發病而死,時年五十五。
韓世忠:南宋大將。他與岳飛同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先在河北屢敗金兵,後駐鎮江曾以八千兵迎擊金兀朮,激戰黃天盪,金兵聞之膽寒。
韓山童:元末農民起義軍(紅巾軍)領袖。原為欒城(今河北省欒城)人,其祖父為白蓮教主,被謫徙廣平永年(今河北永年東南)。韓山童繼續宣傳白蓮教,倡言“天下大亂,彌勒佛降生,明王出世”;他的徒弟劉福通等宣傳他是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原之主。至正十一年(1351年)黃河多次決口,元政府征民夫15萬,在戍軍監督下治河。趁此機會,韓山童與劉福通等鼓動治河民夫起義。他們發布文告,揭露元王朝殘暴統治,聚眾宣誓,殺白馬黑牛,以紅巾為號,舉行起義。起義軍以紅巾裹頭,故稱“紅巾軍”。後被元統治者察覺,韓山童被捕犧牲。
韓一良:(1580一一1630),字象儒,號有懷,西觀村(陝西澄城縣寺前)人。父親韓逄時,家教極嚴。他24歲中舉,因不肯拜託人,會試五次,方中進士。又三年,經過廷試,選授陳留知縣。陳留,古稱有莘之野,以窮困聞名於世。他首重稼穡,作有《勸農歌》,同時興辦學校 ,修孔子祠,推行教化。有詩讚云:“花城循吏廉平少,二百年來無此官。”當時魏忠賢氣焰正盛,全國為其建生祠。河南巡撫郭宗光、巡案鮑奇謀建立戴德祠、安德祠,為官者無不爭獻銀兩,以求魏忠賢一顧。他獨置若罔聞,即使差人催討,亦不予,因此儘管政績卓著,也一連七年不得升遷。直到崇禎元年,魏忠賢敗露,才以清官第一,擢為戶部給事中。他一到戶部,即上疏《整飭文官愛錢》。崇禎朱由檢因對內鎮骶李自成起義,對外抵禦清軍進攻,正愁軍費無著,遂用他為僉都御史,處治貪污,追邀贓款。崇禎左右親信,多與貪污有關連,故意要他當場指出貪污的人與事,他一時奏對失措,觸怒由檢,再上本陳述,更遭嚴厲責斥。革職後,悄然離京返里,於灰條坪鑿土窯居之,作《遁窟說》以明心志。此後雖起用之議數起而終不用。(詳見澄城縣誌,《可愛的澄城》一書有《剛正不阿的韓一良》)
韓教準:即宋嘉澍。宋氏三姐妹之父。宋嘉澍(1863年-1918年5月4日),中國海南島文昌人,原名韓教準2008年02月16日 星期六 上午 06:53宋嘉澍(1863年-1918年5月4日),中國海南島文昌人,原名韓教準,乳名阿虎,字耀如,英文名字查理(Charlie),宋靄齡、宋慶齡、宋子文、宋美齡之父。生父是韓鴻翼。他是著名傳教士,是孫中山革命支持者。

█六、當代名人█

韓曉鵬:冬奧會滑雪冠軍
韓啟德:當紅作家
韓少功:當紅作家
韓寒:青春作家
韓紅:當紅歌手
韓雪:當紅歌手,演員
韓磊:當紅歌手
韓棟:當紅演員
韓小紅:慈濟國際體檢CEO
韓風:報社總編
韓三平:著名電腦特效工程師
韓羽: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
韓進:中國筆記學家
韓美林:著名畫家,奧運福娃作者
韓喬生:央視體育頻道解說員
韓正:現任上海市市長、上海市委副書記
韓庚:當紅團體Super Junior的中國成員
韓嘯濟南韓氏整形美容醫院院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