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奇定律

韋奇定律

即使你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但如果有十位朋友的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這種現象被稱為“韋奇定律”。它是由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所提出。 人的一生中,要進行無數次的選擇,在每一次抉擇的時候,往往都會徵求別人的意見,這時就不可避免地面臨韋奇定律。舉個簡單的例子,野外郊遊的時候,一群人走到一個岔路口,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如果你想往左走,別人都想向右,你還會有勇氣來執行自己做出的決定嗎? 這個問題令人深思。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主見,但有時主見太強會導致不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如果太缺乏主見,往往會對別人的決定聽之任之。在生活中,韋奇定理經常會給人們造成困擾,讓人猶豫不決。不過,只要掌握了韋奇定律的要點,你會發現其實做出選擇並不是那么難。

基本信息

遠在三國時期,曹操北踞中原,試圖吞併江南。劍拔弩張,群雄逐鹿。在南下征戰之前,曹操向孫權修書表示,欲“與將軍會獵於吳”,威脅之意溢於言表。東吳朝野頓時人心惶惶,大臣們分成兩派,以三朝老臣張昭為首的一派認為曹操勢力極盛,難以與之抗衡;而以周瑜為首的一派主張力抗曹操。到底做何決策?就在這關鍵時刻,孫權聽從了周瑜等人的意見,堅定了與曹操戰鬥到底的信念,並當場拔出寶劍,砍下案頭一角,斬釘截鐵地說:“狐意已決,再有言降者,如斯!”於是,在英主的領導下,東吳將士奮力抗戰,於是有了赤壁一戰的輝煌,打的百萬曹軍“檣櫓灰飛煙滅”,不可一世的曹操敗走華容道。

從三國的歷史中,我們不難看出:孫權不願做亡國之君,他非常了解東吳的軍事實力,而且他本意就是力戰拒曹,在周瑜等一幫軍方將領的支持下,就更堅定了他的信念。最後朝野高度統一達成共識,因此讓曹操潰敗。孫權就沒有受困於韋奇定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