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經

面神經

面神經(英文:acial nerve),是人體的腦部的第七對腦神經,屬於混合神經。面神經由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纖維組成,這三者分別管理舌的味覺,面部表情肌運動及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和淚腺的分泌。一般認為是舌弓的背側支。面神經介於相當於脊神經節的膝神經節的起始部附近,在腦橋和延髓之間出腦,穿過顱底的骨管出顱後轉向前,穿過腮腺交織成叢,再發出數支放射分布於面部表情肌。面神經有粗大的運動根和細小的中間神經(感覺根)兩個部分。

基本信息

概述

面神經面神經

為第7對腦神經,大部是運動纖維,小部為副交感及感覺纖維。神經出腦橋後,與聽神經在內耳道一起行走,出內耳道後進入面神經管,再由莖乳孔出顱,然後在二腹肌後腹與外耳道軟骨之間向前越過莖突、面後靜脈和頸外靜脈進入腮腺峽部,自出莖乳孔至腮腺間距離約為2cm。進入腮腺後先分上、下主幹,再分出5個分支,即顳支、顴支、頰支(又分為上、下頰支)、下頜緣支和頸支。面神經麻痹時,其支配的表情肌喪失功能,出現面癱症狀(見“面神經癱瘓”)。面神經的副交感及感覺纖維司舌前2/3的味覺和淚腺唾液腺的分泌功能。

面神經管:
系面神經從內耳道底至莖乳孔出顱時所經過的骨性管道。此管道鄰接內耳與鼓室,故中耳炎、乳突炎或手術時易引起該神經損害;亦由於面神經管狹細,因此當寒冷、風濕、輕度水腫滲出即可使面神經受損,而發生面肌癱瘓。

功能

面神經是以運動神經為主的混合神經,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傳導舌前2/3的味覺及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和淚腺泌。面神經核位於腦橋,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受雙側大腦皮質運動區的支配,並發出運動纖維支配同側顏面上半部的肌肉,核的下半部分僅受對側大腦皮質的支配,並發出運動纖維支配同側顏面下半部的肌肉。

纖維成分

面神經為混合性腦神經,含有4種纖維成分:
①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被蓋部的面神經核,主要支配面肌的運動;
②一般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的上泌涎核,屬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在有關副交感神經節換元後的節後纖維分布於淚腺、下頜下腺、下腺及鼻、齶的黏膜腺,控制上述腺體的分泌
③特殊內臟感覺纖維,即味覺纖維,其胞體位於顳骨岩部內,面神經管彎曲處的膝神經節,周圍突分布於舌前2/3黏膜的味蕾,中樞突終止於腦幹內的孤束核;
④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傳導耳部皮膚的軀體感覺和表情肌的本體感覺。

解剖

面神經由兩個根組成,一是較大的運動根,自橋小腦角區,腦橋延髓溝外側部出腦;一是較小的混合跟,稱中間神經,自運動根的外側出腦,兩根進入內耳門合成一乾,穿內耳道底進入與中耳鼓室相鄰的面神經管,先水平走行,後垂直下行由莖乳孔出顱,向前穿過腮腺到達面部,在面神經管內有膨大的膝神經節。面神經穿經面神經管及最後穿出腮腺時都發出許多分支。

管內分支

① 鼓索:傳導味覺衝動及支配下頜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
② 岩大神經,也稱岩淺大神經,含副交感分泌纖維,支配淚腺、齶及鼻黏膜的腺體分泌;
③ 鐙骨肌神經:支配鼓室內的鐙骨肌。

顱外分支

面神經出莖乳孔後即發出3小支,支配枕肌、耳周圍肌、二腹肌後腹和莖突舌骨肌。面神經主幹前行進入腮腺實質,在腺內分支組成腮腺內叢發分支至腮腺前緣,分布於面部諸表情肌。

① 顳支:支配額肌和眼輪匝肌;
② 顴支:3-4支,支配輪匝肌及顴肌;
③ 頰支:3-4支,支配頰肌,口輪匝肌及其他口周圍肌;
④下頜緣支:分布於下諸肌;
⑤ 頸支:支配頸闊肌。

面神經的全長可分為9段:
1.運動神經核上段運動神經核上段(supranuclearsegment)起自額葉中央前回下端的面神經皮層中樞,下達腦橋下部的面神經運動核。
2.運動神經核段運動神經核段(nuclearsegment)面神經根在腦橋中離開面神經核後,繞過外展神經核至腦橋下緣穿出。
3.小腦腦橋角段小腦腦橋角段(cerebellopontinesegment)面神經離開腦橋後,跨過小腦腦橋角,會同聽神經抵達內耳門。此段雖不長,但可被迫擴展到5cm而不發生面癱。
4.內耳道段內耳道段(internalauditorycanalsegment)面神經由內耳門進入內耳道,偕同聽神經到達內耳道底。
5.迷路段迷路段(labyrinthinesegment)面神經由內耳道底的前上方進入面神經管,向外於前庭與耳蝸之間到達膝神經節(genicu1ateganglion)。此段最短,長2.25mm~3mm。
6.鼓室段鼓室段(tympanicsegment)又名水平段,自膝神經節起向後並微向下,經鼓室內壁的骨管,達前庭窗上方、外半規管下方,到達鼓室後壁錐隆起平面。此處骨管最薄,易遭病變侵蝕或手術損傷。亦可將此段分為鼓室段(自膝神經節到外半規管下方)
7.錐段錐段(pyramidsegment)自外半規管下方到錐隆起平面,傳統上常將錐段劃入鼓段。
8.乳突段乳突段(mastoidsegment)又稱垂直段,自鼓室後壁錐隆起高度向下達莖乳孔。此段部位較深,在成人距乳突表面大多超過2cm。顳骨內面神經全長約為30mm;其中自膝神經節到錐隆起長約11mm,自錐隆起到莖乳孔長約16mm。
9.顳骨外段顳骨外段(extratemporalsegment)面神經出莖乳孔後,即發出耳後神經、二腹肌支、莖突舌骨肌支等小分支。面神經的終末支在莖突的外側向外、前走行進入腮腺。主幹在腮腺內分為上支與下支,二者弧形繞過腮腺岬部後又分為5支;各分支間的纖維相互吻合,最後分布於面部表情肌群。

檢查法

面肌檢查要先觀察兩側額紋有無消失,眼裂有無增寬,鼻唇溝有無變淺,然後諸患者做皺額、皺眉、閉眼、露齒、鼓腮、吹口哨等動作,觀察兩側運動是否對稱,口角是否下垂或歪向一側。檢查味覺時,囑患者伸舌,用棉簽蘸不同味覺的物質塗於一側2/3舌面,兩側對比檢查。

臨床症狀

神經麻痹

面神經麻痹分為中樞型和周圍型。
1、中樞型:為核上組織(包括皮質、皮質腦幹纖維、內囊、腦橋等)受損時引起,出現病灶對側顏面下部肌肉麻痹。從上到下表現為鼻唇溝變淺,露齒時口角下垂(或稱口角歪向病灶側,即癱瘓面肌對側),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多見於腦血管病變、腦腫瘤和腦炎等。
2、周圍型:為面神經核或面神經受損時引起,出現病灶同側全部面肌癱瘓,從上到下表現為不能皺額、皺眉、閉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溝變淺,不能露齒、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稱口角歪向病灶對側,即癱瘓面肌對側)。多見於受寒、耳部或腦膜感染、神經纖維瘤引起的周圍型面神經麻痹。此外還可出現舌前2/3味覺障礙。

神經損傷

面神經自膝神經節至鼓室後壁的錐隆起,長約11mm,自錐隆起至莖乳孔長16mm,兩段全長27mm。但自莖乳孔經鼓室內壁直達膝神經節全長距離則為22mm,較面神經原路線短5mm。所以,若面神經在顳骨內缺損在3mm之內,可以改道直接縫合,並無張力。否則須施行神經移植術。
面神經出莖乳孔後迂迴向上向前約105°角度而達腮腺。在腮腺中首先分為上、下兩大支,然後再分為顳支、上顴支、下顴支、頰支、下頜緣支及頸支,形成複雜的分支及吻合網。其中可見與三叉神經的小支有廣泛聯繫,此外尚有許多小分支超過中線,分布到對側小部分面部表情肌。但需要注意面神經各支間多吻合,惟獨顳支和頸支多為單支,直徑細,損傷後再生力弱,故面神經選擇性切斷治療面肌痙攣時,術中注意保護該兩支,而顴、頰、及下頜緣支,神經較粗,分支多、支間吻合較密,部分或大部分切除不會造成明顯面肌運動障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