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結核分枝桿菌性角膜炎

非結核分枝桿菌性角膜炎

非結核分枝桿菌性角膜炎是由非結核分枝桿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引起的以角膜基質多灶性浸潤為主的慢性炎症。1965年Turner和Stinson報導了第1例NTM角膜炎隨後,有關NTM角膜炎的報導不斷增多。近年來由於角膜屈光手術的普及和眼部激素的廣泛使用,該感染有集中發生的趨勢。NTM迄今已發現100多種,其中37種已發現感染病例的報導。佰傑系統細菌學手冊(Bergy’s manual of systemic bacteriology)將NTM分為快速生長型和較慢生長型兩類。

基本信息

病因

非結核分枝桿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屬於需氧桿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環境中,由於具有抗酸染色陽性的特性,故又稱抗酸菌。NTM可以引起人類很多疾病,包括頸淋巴結炎角膜感染、肺部疾病及皮膚潰瘍等。近年來由該菌所致的感染呈上升趨勢。根據NTM的生物學特性(主要是菌落色素及生長速度)Runyon將其分為4組引起角膜感染的NTM均屬於第Ⅳ組(快速生長NTM),其中以偶發分枝桿菌及?分枝桿菌最常見。由於非結核分枝桿菌可污染醫院中的試劑和沖洗液已成為院內感染中常見的細菌之一。大多數NTM角膜炎都與角膜手術、外傷及配戴角膜接觸鏡有關。

發病機制

NTM細胞壁上的脂肪酸和糖脂可使其逃避吞噬細胞的清除而在組織內長期生存,角膜基質的相對缺氧狀態又使NTM處於休眠狀態而不致病,但是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或局部使用激素時,休眠狀態的NTM可隨時轉入增殖期。研究發現NTM的增殖周期長,生長緩慢,一般20h左右,所以臨床上NTM性角膜炎潛伏期長,發病過程緩慢並可呈持續帶菌狀態。現代免疫學的觀點認為NTM性角膜炎是一種免疫紊亂狀態下發生的疾病細菌使角膜的免疫平衡失調,向病理性免疫反應方向發展。

臨床表現

NTM性角膜炎起病緩慢病灶往往遷延不愈。早期症狀為畏光流淚、眼紅、部分患者有眼痛但不明顯;隨病情發展會出現視力下降典型的臨床體徵包括角膜基質多灶性點狀浸潤、無痛性角膜潰瘍及基質膿腫(圖1);少數患者可發生角膜穿孔;進展期出現衛星病灶及前房積膿。

併發症:

角膜潰瘍,穿孔以及前房積膿等常見。

診斷

非結核分枝桿菌性角膜炎非結核分枝桿菌性角膜炎

根據臨床表現可作出NTM性角膜炎的臨床診斷病因診斷須依靠實驗室檢查。

鑑別診斷:
有些患者在感染早期可表現為角膜基質內細小線樣混濁(“毛玻璃樣”外觀),逐漸發展成為基質環形浸潤、錢幣形角膜炎以及感染性結晶樣角膜病變等。當角膜病變呈線狀或樹枝狀,並伴有上皮性角膜潰瘍時應注意與單純皰疹性角膜炎相鑑別;對於無痛性角膜潰瘍以及角膜膿腫應與厭氧菌性以及真菌性角膜潰瘍相鑑別。鑑別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

檢查

非結核分枝桿菌性角膜炎非結核分枝桿菌性角膜炎

實驗室檢查:

1.實驗室常用的檢查方法包括塗片染色鏡檢、培養及動物實驗 塗片抗酸染色鏡檢可給臨床提供一個初步的實驗室診斷,其優點為簡便、快捷,但敏感性較低用金胺-若丹明(auramine-rhodamine)對塗片進行螢光染色後鏡檢,敏感性明顯提高。對於角膜潰瘍可直接刮取潰瘍處組織進行抗酸染色鏡檢及培養;而LASIK術後瓣下浸潤的患者則應掀開角膜瓣取材進行塗片和培養。NTM培養時間比普通細菌長,判定結果一般需7~60天,常用培養基有羅氏培養基、Middlebrook7H9,10,11培養基或吐溫卵蛋白液體培養基。另外分子生物學技術(主要是PCR技術)可快速、敏感、特異地對NTM作出診斷。

2.細菌學檢查 對疑為NTM肺病患者可取痰液塗片作抗酸染色痰液培養支氣管灌洗標本培養如抗酸染色陽性,應培養後鑑定。如2~3次培養為同一種NTM,即可診斷。對NTM腦膜炎、血源性播散性NTM患者可進行腦脊液、血液或骨髓培養。

3.分子生物學檢查 選用NTM的16S-23 SrDNA基因間隔區序列(IGS)的PCR-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分析,作NTM菌種鑑定,比形態學生物化學常規方法鑑定更準確、快速與簡便。

4.病理學檢查 對皮膚軟組織NTM感染、NTM淋巴結炎可進行活組織病理檢查。NTM淋巴結炎病理學特徵為肉芽腫性炎症,而類上皮細胞及郎漢斯巨細胞形成的結核結節少見不伴有中心乾酪樣壞死。

其它輔助檢查:

Mantoux皮膚試驗:結核分枝桿菌與NTM有共同抗原,雖然PPD皮試可產生交叉反應,但仍有區別之處。取結核分枝桿菌的PPD-T與NTM的PPD-NTM同時進行皮膚試驗,NTM患者對PPD-T硬結直徑一般不超過15mm。如PPD-NTM皮試硬結直徑比PPD-T皮試大5mm或25%以上,即可認為是NTM感染。

治療

NTM性角膜炎的治療原則為:局部治療與全身治療相結合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相結合,急性期禁用激素。

對於早期NTM性角膜炎,首選1%~2%阿米卡星(Amikacin)滴眼液每30~60分鐘1次,連續使用48h之後酌情減量;對於中、重度患者可同時給予結膜下注射4%阿米卡星0.5ml。阿米卡星對角結膜上皮有明顯的毒性作用,且易產生耐藥菌株,故最近有學者提出局部使用新的大環內酯類藥物如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CAM)羅紅黴素(RoxithromycinRTM)或阿奇黴素(Azithromycin,ATM)來作為治療的首選藥物。對於重度患者應同時口服克拉黴素片或阿奇黴素片,均為500mg/次,2次/d 。

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對NTM有較強的抗菌活性,以新一代氟喹諾酮類中的加替沙星(Gatifloxacin)效果最好,其滴眼液濃度為0.3%,且對角膜的毒性較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低。

對於藥物治療無效病情繼續發展的患者應考慮手術治療,手術包括角膜病灶清除術、板層角膜移植術或穿透性角膜移植術術後局部使用阿米卡星或加替沙星滴眼液可防止病情復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