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經濟共同體

非洲經濟共同體

非洲經濟共同體(英語簡稱:AEC;法語:簡稱:CEA)是非洲聯盟各成員國為促進非洲大多數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一體化而成立的國際組織。該組織成員國準備為在經濟領域的合作而努力,但因在非洲部分地區爆發的大規模內戰而被迫停止。該組織的定期目標包括建立一系列的自由貿易區和關稅聯盟、同一個單一市場、中央銀行和貨幣同盟,因此才成立了這個經濟和貨幣同盟。

歷史和宗旨

2
非洲經濟共同體成立於1991年6月3日,但是非洲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在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舉行的非洲統一組織第27屆會議上通過了《阿布賈條約》,宣布正式成立非洲經濟共同體。非統被非洲聯盟取代後,非洲經濟共同體繼而成為非盟的重要分支組織。
非洲經濟共同體的宗旨是:促進非洲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以及推動非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以便增強自力更生的能力;建立一個開發和動員非洲人力和物力資源的框架;促進各個領域的合作,以便提高人民生活標準、維持經濟穩定,在成員國之間建立親密的夥伴關係;協調現有的和未來出現的各種共同體之間的政策;協調各地區性經濟共同體分6個階段逐步實現一體化的實施辦法。

區域性經濟共同體

當前的非洲存在多個區域性集團,它們被稱為區域性經濟共同體(英語:RegionalEconomicCommunities,簡稱:RECs),很多非洲國家都加入了不止一個區域性經濟共同體。這些區域性經濟共同體主要由各貿易集團組成,也包括在政治和軍事領域的合作。

大部分區域性經濟共同體組成了非洲經濟共同體的支柱,它們的成員國很多都有重疊(參加了不止一個組織)。因為這種高比率的重疊,一些多重成員身份的國家很容易推出一個或多個區域性經濟共同體。一些支柱組織內也存在著它們自己的小團體,這些小團體是更為緊密的關稅或者貨幣同盟。

目標

非洲經濟共同體於1991年在《阿布賈條約》簽訂的基礎上成立,1994年條約正式生效。

1

共同體構想分6個階段逐步實現非洲經濟一體化:

(1999年完成)建立起還不存在的區域性集團;
(2007年完成)加強區域性經濟共同體內的聯合和各區域性經濟共同體間的協調;
(2017年完成)在每個區域性集團中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區和關稅聯盟;
(2019年完成)建立一個全非洲範圍的關稅聯盟(同時也是一個自由貿易區);
(2023年完成)建立一個全非洲範圍的非洲共同市場;
(2028年完成)建立一個全非洲範圍的經濟和貨幣同盟(同時也是一個貨幣聯盟)和議會。

所有過度階段最後在2034年結束。

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

成立

1981年12月,中部非洲關稅和經濟聯盟第17次首腦會議在加彭首都利伯維爾舉行,會議討論成立中非經濟共同體問題。從1982年起中非國家先後舉行了3次部長會議,通過了一系列有關檔案。1983年10月17日至18日,中部非洲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利伯維爾舉行會議,於18日簽署成立“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EconomicCommunityofCentralAfricanStates--ECCAS)”條約。共同體於1985年1月開始運作。總秘書處在利伯維爾。

宗旨

該共同體的宗旨:促進成員國之間在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各個領域進行協調和合作。主要目標是取消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和其他所有進出口商品的稅收,建立和保持共同對外貿易關稅率,制定共同的對共同體以外國家的貿易政策,逐步取消成員國在人員、財產、勞務、資金等方面自由流動的障礙,建立合作和發展基金。

組織機構

(1)共同體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最高決策機構。每年開會1次,輪流在各成員國舉行,由東道國元首任主席。

1

(2)部長理事會:每年召開兩次,主席由各成員國有關部長輪流擔任。

(3)總秘書處:主持共同體日常工作,設秘書長1人。

(4)議會、法院、諮詢委員會等。
共同體成員有10個(截至2008年3月),包括安哥拉、蒲隆地、喀麥隆、中非、查德、剛果(布)、剛果(金)、加彭、赤道幾內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2004年1月,第11屆首腦會議在剛果(布)首都布拉柴維爾舉行,會議通過了包括成立自由貿易區在內的多項決議。根據會議發表的公報,為了加快地區一體化進程,共同體11個成員國一致同意在中部非洲地區成立自由貿易區,該自由貿易區將於2007年12月31日正式運行。2004年7月,剛果(布)官方宣布,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

東非共同體

概述

近日,東非共同體第八次首腦會議決定接納蒲隆地盧安達為共同體的新成員國,共同體由三國(坦尚尼亞、肯亞和烏干達)增加為五國,成為一個總面積1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06億、國內生產總值合起來達318億美元的非洲區域性一體化組織。  

曲折過程

東非共同體的建立和發展,經歷了曲折的過程。20世紀60年代,坦尚尼亞、肯亞和烏干達三國獲得民族獨立後,為迅速消除殖民時代的傷痕,建立和發展獨立的民族經濟,建立了東非共同體。後因三國間出現政治分歧和經濟摩擦,共同體於1977年解體。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非洲國家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坦、肯、烏三國認識到實現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性,因此決定重新啟動東非經濟一體化進程。1994年,三國成立東非合作體。此後,三國在政治、經濟和安全等領域進行廣泛的合作。2001年1月,三國成立新的東非共同體,其宗旨是加強成員國在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科技、外交等領域的合作,實現三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關稅同盟、共同市場、貨幣聯盟,並最終實現政治聯盟。

1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動建立非洲經濟共同體的過程中,非洲國家特別注意首先建設地區層面的經濟一體化組織,並先後成立了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中非國家經濟共同體、東非和南部非洲國家特惠貿易區、南部非洲國家發展協調會議、印度洋委員會和大湖區國家經濟共同體、中非國家關稅和經濟聯盟等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非洲發展新夥伴計畫”的制訂執行和非洲聯盟的成立,進一步推動了非洲經濟一體化的速度。在這樣的背景下,東非共同體的擴大順理成章。

意義

東非共同體的擴大,標誌著東非地區乃至整個非洲在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擴大後的共同體通過五國之間合作,互通有無,有利於市場不斷擴容,使東非地區的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當然,東非共同體聯合進程尚處於起步階段,一體化目標的實現尚需各成員國的不懈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