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戰

靜坐戰

靜坐戰(德語:Sitzkrieg),怪戰(法語:Drôle de guerre),又稱為假戰(英語:Phoney War),是指1939年9月開始到1940年4月之間,英法雖然因為德國對波蘭的入侵而宣戰,可是兩方實際上只有極輕微的軍事衝突。法國在波蘭遭到入侵時保證會儘快投入戰鬥支援波蘭人。當時德軍在西線的兵力只有法軍的一半,這正是德國人最為擔心的事情。然而,薩爾地區攻勢卻虎頭蛇尾,變成了拉鋸戰的對峙局面,只好坐視波蘭的覆滅。

基本信息

背景

靜坐戰靜坐戰
1939年9月,德意志帝國對波蘭宣戰並開始全面反擊波蘭後,波蘭的同盟英、法、荷、比、盧同時對德意志帝國宣戰。

當時帝國軍主力正在東線進攻。盟軍在西線部署了102個法國師,28個英國師,7個比利時師,6個荷蘭師總計134萬8800人,帝國軍在齊格菲防線一帶僅僅留了22個師共29萬2000人。但是直到波蘭被擊敗,盟軍也僅僅發動了一次所謂的“進攻”。

這次“進攻”是由比利時人和一幫法國傘兵進行的,在炮兵掩護下向前推進了7.5公里就停了下來,盟軍被Mi-35跳雷炸死22人,帝國軍自行後退,無一死亡。而盟軍原來的作戰計畫,則是集結百萬大軍直撲柏林,可是卻一直未執行。

經過

靜坐戰靜坐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初期,從1939年9月當德軍進攻波蘭時到1940年5月德國真正進攻法國之間,西線那裡沒有發生什麼戰事。幾乎沒有放過一槍。

德國的老百姓開始把這種戰爭叫做“靜坐戰”。而在西方,人們也很快就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假戰爭”(phonywar)。正如那位英國將軍J·F·C·富勒所說的,“世界上最強大的法國陸軍,對峙的不過26個德國師,卻躲在鋼骨水泥的工事背後靜靜地坐著,眼看著一個唐·吉訶德式的英勇的盟國被人消滅了。”

對西線的靜坐戰這種情況,德國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將軍則認為法國“多半不會”採取攻勢。他得出的結論是,法國方面會繼續採取守勢。

那天晚上,他記下了勃勞希契那天下午同希特勒商談的結果。

西方的動向尚不清楚。從某些跡象來看,沒有真想打仗的意圖……法國內閣缺乏果敢的氣魄。英國方面也開始透露出在進行清醒考慮的跡象。

過了兩天,希特勒發出了第三號作戰指令,命令作好準備,讓德國陸空軍部隊從波蘭調往西線。但是不一定就打。指令規定“即使在英國……和法國遲疑地啟釁之後,我軍地面部隊或我方飛機每次越過西部國境,以及對於英國的每一次空襲,都必須有我的明確命令。”

戰前,法國和英國對波蘭作過什麼保證?在它一旦受到攻擊時,它們將是怎樣做?

英國的保證是泛泛的一般性的。但法國的保證卻是明確無誤的。1939年5月19日簽定的法波軍事協定對此曾有明文規定。該條約載明,法國方面將“在總動員令下達後不出3天的時間內逐步對有限目標發動攻勢”。如今總動員令已在9月1日宣布。條約還進一步規定,“一旦德國以主力進攻波蘭,法國將從法國總動員開始後第15天起,以其主力部隊對德國發動攻勢”。當波蘭副參謀總長雅克林茲上校問到法國能夠派出多少部隊參加這一大規模的進攻時,甘末林將軍曾經告訴他,法國屆時大約可以派出35個到38個師。

但是1939年8月23日,當德國對波蘭的進攻眼看就要爆發的時候,那位膽怯的法國統帥卻告訴他的政府說:“要到大概不到兩年以後……1941-1942年之間”他才可能發動一場真正的攻勢,他還說,這是假定到那個時候法國能得到“英國部隊和美國裝備的幫助”。

在戰爭一開始的幾個星期內,英國能派到法國去的部隊確實是少得可憐的。一直到了10月11日,波蘭戰事已經結束了3個星期以後,英國才派了4個師——15800人——到法國去。邱吉爾稱之為“象徵性的幫助”。富勒指出,直到12月9日英國方面才第一次有了傷亡——有一個外出巡邏的班長被擊斃。富勒說:“自從莫利內拉和扎戈那拉之戰以來還未見過這樣不流血的戰爭。”

後來當那些德國將領們在紐倫堡法庭上追溯往事的時候,一致認為波蘭戰役期間西方國家沒有在西線發動進攻,是錯過了千載難逢的良機。

原因

具體原因

靜坐戰靜坐戰

具體說來原因還不少:首先是法國最高統帥部、政府和人民當中的失敗主義情緒;其次是法國人對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傷亡慘重、元氣大傷記憶猶新,他們決心只要能夠避免就一定要避免再遭受這樣一場殺戮;第三,直到9月中旬,波蘭軍隊的慘敗使他們感到德國人不久就有可能把優勢兵力調往西線,從而把法國最初取得的一點進展一掃而空;還有就是對於德國武器和空中優勢的恐懼心理。

法國政府從一開始就堅決要求英國空軍不去轟炸德國境內的目標,是生怕法國工廠會遭受到報復性的打擊,殊不知對德國的工業中心魯爾如果進行全力轟炸,很可能會使德國遭到致命打擊。許多德國將領後來承認,這是他們在9月間最擔心的一件事。

根本原因

從根本原因上來說,對於法國為什麼沒有在9月間對德國發動進攻這個問題,英國首相邱吉爾的話可能是最好的解答。他寫道,“這場戰爭實際上早在幾年以前就已經輸掉了。”

1938年在慕尼黑的時候,1936年在德國重新占領萊因蘭的時候,以及1935年在希特勒悍然不顧凡爾賽條約宣布實行徵兵制的時候,就輸掉了。由於盟國方面幾次可悲地畏縮逡巡,如今就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價,可是巴黎和倫敦卻仿佛以為靜坐不動就可能把那筆債躲過去似的。

政治因素

1920年,美國通過法案給女性以選舉權;1928年,英國給予30歲以上女性選舉權;法國在1875年憲法規定男性有普選權,1920年代後女性也有了選舉權。這意味著英法美三大國的政客必須認真對待社會上出現的普遍思潮。

失敗根源

靜坐戰只能說是綏靖的一個附屬產物。除了客觀上英法美帝國主義面臨的巨大困難,和普選制下民眾社會運動對政客行為的約束外,他們對希特勒充作打擊蘇聯的先鋒隊這一作用有著狂熱的幻想。《反共產國際協定》的簽署,是一個政治上的保障,但也正是《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讓英法的幻想破滅了。雖然靜坐戰還有觀望的意思在裡面,但毫無疑問,這種“禍水東引”的策略是失敗的。也就是說,在更大的戰略平台上,蘇聯與西方之間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鬥爭才是最主要的矛盾。而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則是茶壺裡的風暴,在這個大舞台下竭盡全力爭取利益,糊弄東西雙方,在夾縫中求得突破。至少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前,希特勒達到了他的目的。

影響

爭議

這場“靜坐戰”後來廣受詬病,一般被視為英法的綏靖和妥協。但後來據牛賴特的一助手說,他聽說在慕尼黑和談時,有人看到里賓特洛甫拿著一個大皮箱,與達拉第和張伯倫走進了一個小黑屋。會不會有可能英法政府高層早就被收買,故意不進行積極作戰,假如盟軍在1939年9-10月強行進攻德國,有沒有可能獲勝。

現實

土耳其在邊境地區的“靜坐戰”行為徹底揭露了綏靖的本質,隨著庫德人的局勢日趨惡化,一種新的轉變正在變為現實:
(1)如果庫德人遭到重大損失,則土耳其國內局勢將會進一步動盪。外部的伊拉克庫爾德和伊朗庫爾德不會坐視不管,此時,如果伊朗借力打力,介入事態,則可以與法德形成默契,助力庫德人與土耳其和ISIS交戰,從而打擊美國勢力,並且擴大在伊拉克的影響力;
(2)俄國可以借庫爾德遭受重大損失之機,支持巴沙爾和庫爾德,從而打擊土耳其,緩解烏克蘭事變以來的緊張局勢,甚至進一步向中東地區滲透,最近普京從邊境撤回部隊,而中東局勢卻加劇,可能印證這種轉變;
(3)法德兩國對庫爾德加入了心血,如今庫爾德問題顯露出來,如果藉機打擊土耳其勢力,則可以進一步實現”地中海計畫“,削弱美國的影響力;
(4)中國保持和俄羅斯的合作關係,但在中東問題上必須有自己的利益,沙特此時曝光東風-21飛彈,警示伊朗,還是很有深意的。
(5)美國、以色列和沙特對於ISIS其實是樂見其成,這一點別人也都心知肚明。但是如今土耳其卻面臨來自庫爾德和ISIS的直接壓力,背後的俄國、法國德國和伊朗等大小勢力在施加影響。如果在三方之間爆發混戰,那么美國、以色列和沙特就不得不做出選擇。如果這場戰爭最後演變為庫德人的獨立戰爭,那么一場大的格局變動也就在所難免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