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路街道

靖遠路街道

靖遠路街道辦事處,位於黃河北岸,背靠白塔山,南臨黃河,西至徐家灣百王梁寫安寧區相接,東繞九州開發區與草場街街道相鄰,呈狹長地帶,面積為4.96平方公里,人口10083戶,30774人。居住著漢、回、滿、壯、藏、蒙、東鄉、撒拉、維吾爾等8個民族。其中回族占全街總人口的27%,為城關地區回民居住最多的街道辦事處,有9個清真寺,1個拱北。

基本信息

轄區情況

轄區現有科級以上單位42個,中國小5所(即:金城關回民中學、回民國小、朝陽村一校、九州中學、九州國小),街辦民族幼稚園2所。其中市級文明單位3個,區級文明單位28個,市級文明社區居委會1個,區級文明社區居委會1個,區級文明小區3個,區級安全小區5個,區級無毒小區11個。

歷史沿革

靖遠路街道靖遠路街道
靖遠路街道辦事處,1949年11月屬蘭州市六區第一、二、三、四鄉;1953年3月,第—、三鄉政府改為金城關回族自治區,第三、四鄉政府改為第一、二街公所;1955年成立金城關、靖遠路兩個街道辦事處,屬鹽場區;同年,又將兩個街道辦事處合併為靖遠路街道辦事處;1958年屬城關區;1959年改稱白塔山人民公社;1962年恢復靖遠路街道辦事處名稱;1969年更名為靖遠路街道革命委員會;1980年恢復靖遠路街道辦事處建制。駐靖遠路261號。

資源環境

如今的靖遠路轄區充滿商機。新拓建的北濱河大道車輛川流不息,沿街商鋪鱗次櫛比,各類餐飲、休閒、娛樂及汽車銷售等行業紛紛來此落戶。由蘭州市政府批准的九州開發區已被規劃為城關區的建設園區,適合於從事各類房地產開發、辦企業、建工廠等,現入駐的單位已有上百家、人口近2萬人。

內設機構

街道辦事處內設勞動保障所、黨工委辦公室、綜合治理辦公室、行政辦公室、經濟辦公室等5個辦公室,轄徐家灣、金城關、白塔山、靖遠路、朝陽村、西李家灣、九州大道、九州中路8個社區居委會和1個徐家灣村委會。

現任領導

靖遠路街道靖遠路街道
靖遠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馬銀蓮負責街道全面工作。靖遠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夏世忠負責行政、經濟工作。靖遠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張淼分管黨務、紀檢工作。靖遠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趙相蓮分管行政、城市管理工作。靖遠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余淑華分管經濟工作。靖遠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司玉龍分管綜合治理工作。靖遠路街道辦事處勞動保障所所長:楊平分管再就業、計畫生育、低保工作。

旅遊景點

靖遠路街道靖遠路街道
標誌性建築物:

靖遠路古為驛道,是蘭州設防的戰略要地。西有金城關,中有鳳林關,東有玉壘關。居民區和街巷分布在坪、台、溝、坡上。有13路、35路、53路、83路、108路、144路、131路等公共汽車穿行境內。

境內名勝古蹟較多:

有絲綢之路蘭州段風景名勝的白塔山,它山勢起伏,層巒疊嶂,其拱抱金城之“雄姿”屬祁連山余脈,為蘭州北面的天然屏障。相傳有象皮鼓、紫荊樹、紫銅鐘鎮山三寶。解放後,闢為白塔山公園。

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的“中山橋”建於清光緒33年(公元1907年)。這座由德國人承建中國人施工的集東西方文化於一身的鐵橋,經過了近百年的風雨滄桑至依然橫跨於黃河之上,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人“屹立不倒”的民族精字申。

蘭州碑林位於白塔山西峰頂部,占地35畝,是蘭州市新建的一座集園林文化、書法藝術、石刻藝術、仿古建築為一體,以“宣傳甘肅、宣傳蘭州、突出甘肅地域文化特色”的旅遊景點,園內珍藏的甘肅歷代書法家的近.800餘幅書法碑刻作品,和趙朴初、朱乃正等當代名家書寫的“蘭州碑林”、“塔影河聲”、“翰墨流芳”等篇額,更是吸引了無數文人騷客前來觀賞。

金城關為漢置關名,形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1942年(民國31年),蘭新公路拓建炸毀。

金山寺為金城名剎。原建於白塔山西端之金湯鉤上。金湯鉤是白塔山西的一條山樑,山樑西為拱北溝,東為馬家石溝,酷似魚鉤,自環翠山垂釣於白馬浪中,禹王碑立於金湯鉤岩上的禹王廟中(後移於白塔寺塔院),為清康熙四十四年重修。

蘭州新興的旅遊品牌黃河風情線東西貫穿整個轄區,整修後的黃河鐵橋更是風情線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黃河、鐵橋、白塔構成一幅如詩如畫的美景,這些民族文化和城市亮點,給轄區增添了無比的靚麗,已成為海內外遊客旅遊、觀光、休閒的絕佳之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