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茶

青豆茶

青豆茶是江南杭嘉湖一帶傳統的休閒飲品,早在南宋時就在當時的京城臨安的茶館中流行開來,後傳至全百姓家中,沿襲至今。一爐旺火,一卷閒書,一懷濃香青豆茶是舊時江南小康之家常見的風景畫卷。青豆茶口味微鹹而鮮香,深得當地人的喜愛,尤其是婦女更是將它演化成獨特的茶藝形式--打茶會。

(圖)青豆茶青豆茶

簡介

浙江杭嘉湖地區的農村,客來常用青豆茶款待,這可能與這一帶是魚米之鄉,除水稻、蠶桑外,也盛產大豆、蠶豆有關。青豆的製作較簡單,在8至9月份採取未成熟的大豆莢,剝殼取青綠色的嫩豆粒後,放在水搓揉、淘棄白色的豆膜,隨後在鍋中加水和鹽煮熟,但切勿煮酥,以防色澤變褐而走味。從鍋中撈出濾去滷汁放在烘籠上烘至足乾,即為青豆,也稱烘青茶。因製作中加了鹽,所以很易吸濕回潮,最好用布袋包裝後貯藏在石灰缸中,保持青豆乾燥,才能保持青豆嫩綠、不走鮮味。青豆茶的沖泡配料十分講究,主料是烘青豆,佐料有切得很細的蘭花豆腐乾、鹽漬過的桔皮、桂花和頂先製備的胡蘿蔔乾,再加炒熟的芝麻和紫蘇籽。將各種配料料放在茶盅里,沖入開水,稍候片刻即可品飲。青豆茶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湯色”葉底”紅綠相映,炒青豆的綠色、胡蘿蔔和桔皮的紅色、蘭花豆腐乾的玉色、芝麻糙米色和紫蘇籽的褐色。還有桂花散布在其中,零點可謂五彩繽紛。

名字由來

(圖)青豆茶青豆茶

太湖之濱的漁鄉小鎮,以青豆入水泡茶。名曰:青豆茶。青豆的學名就是大豆。大豆的青春期,因為顏色青,吳越人家習慣稱其青豆。大豆老了,就稱其黃豆。魚鄉小鎮,不講究茶具,習慣用大碗沖泡經過加工過的青豆來代茶。

製作工藝

(圖)青豆茶青豆茶製法

青豆的製作較簡單,在8至9月份採取未成熟的大豆莢,剝殼取青綠色的嫩豆粒後,放在水搓揉、淘棄白色的豆膜,隨後在鍋中加水和鹽煮熟,但切勿煮酥,以防色澤變褐而走味。從鍋中撈出濾去滷汁放在烘籠上烘至足乾,即為青豆,也稱烘青茶。因製作中加了鹽,所以很易吸濕回潮,最好用布袋包裝後貯藏在石灰缸中,保持青豆乾燥,才能保持青豆嫩綠、不走鮮味。

飲用講究

青豆茶的沖泡配料十分講究,主料是烘青豆,佐料有切得很細的蘭花豆腐乾、鹽漬過的桔皮、桂花和頂先製備的胡蘿蔔乾,再加炒熟的芝麻和紫蘇籽。將各種配料料放在茶盅里,沖入開水,稍候片刻即可品飲。青豆茶不僅味道鮮美,而且湯色"葉底"紅綠相映,炒青豆的綠色、胡蘿蔔和桔皮的紅色、蘭花豆腐乾的玉色、芝麻糙米色和紫蘇籽的褐色。還有桂花散布在其中,零點可謂五彩繽紛

藥用功效

烘青豆茶是仁和鎮流傳的一種喝茶方式,在茶水中放入烘青豆、伴鹽的枳子皮、野芝麻、胡蘿蔔丁、筍尖、豆腐乾丁等,沖泡成一碗色香味俱佳的鹹茶。客人到家,作為待客之道,主人必定先上一碗烘青豆茶,聞之清香撲鼻,喝之解渴生津,還具有健胃強身、提神補氣的功效。

飲食評價

青豆茶,因其顏色之青,風味之純,在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世俗生活里,淵源延綿,厚實可親。下渚湖的青豆茶,稱防風茶,是由烘豆、橙子皮、芝麻、筍乾等配茶葉泡成,香味獨特。

相關信息

(圖)仁和烘青豆茶成饋贈佳品 仁和烘青豆茶成饋贈佳品

仁和烘青豆茶成饋贈佳品

仁和,農婦們流行輪流做東,鄰里邀請喝鹹茶,稱之為“打茶會”。此外,還有東家娶了媳婦,邀請喝“新娘子茶”,西家造了新樓房,邀請喝“新房子茶”等等,名堂蠻多,很有民俗特色。據《餘杭縣誌》記載,我國古代四大奇書之一《金瓶梅》,對此茶也曾有描述,稱之為“七味鹹茶”。

如今,隨著地域交流的擴大,喝烘青豆茶的地域範圍也正在不斷擴大,以仁和鎮為中心,輻射至良渚、塘棲和鄰近的德清雷甸、武康等地,但茶風有所不同。最近幾年,烘青豆茶還慢慢地受到了城裡人的喜愛。

仁和鎮三白潭村有農民看到了烘青豆茶的商機,把烘青豆茶進行禮盒包裝,每盒裝入一斤烘青豆、再配上胡蘿蔔丁、枳子皮、野芝麻等,向外銷售,深得城鄉居民喜愛。烘青豆經包裝後,身價倍增,銷路看好,成為一些單位和個人饋贈朋友的禮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