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峰寺

青峰寺

青峰寺,位於大新鎮西2公里,娘娘頂山下,國有林場邊,它始建於隋朝(公元606年前後)。

青峰寺

青峰寺簡介

青峰寺,原名銅鑼庵,在福建三明清流縣龍津鎮橫溪村境內,距城區10公里,交通便利。該寺始建於元朝,明洪武初年(1368年)大興,迄今已有七、八百年歷史。寺廟四周蒼松疊翠,修竹搖曳,鳥語花香,是個風水寶地、修行佳隅。邑人有詩讚曰:“林翳籠蔥雲蔽處,修行勝地銅鑼庵;有求必應顯神通,庇佑四方福澤長”。數百年間,青峰寺幾度滄桑興廢。明宣德四年(1429年),重修銅鑼庵,因寺院四周青峰環繞,若蓮瓣簇擁,景色怡人,故改名為青峰寺。本卿信士吳德為還求嗣之願捐出的四個石柱礎,現仍安放在寺中,見證了這段歷史。

清流青峰寺規劃效果圖清流青峰寺規劃效果圖

青峰寺在文革

“文革”十年浩劫,全國大多數佛寺毀於一旦,青峰寺亦不能倖免。2000年,在玄根師與當地信士的共同倡議下,鄉人募集資金重建青峰寺。因資金有限,只建有觀音殿,用來安奉明朝時期雕刻的三寶佛像及觀音菩薩像。因觀音菩薩極其靈驗,多次顯聖,吸引了縣內外及港、澳、台、新加坡等地的眾多香客信眾,紛紛前來朝拜,香火極為旺盛。2011年3月,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上傳下印長老了解了青峰寺歷史後,欣然為青峰寺親筆題贈“青峰寺”寺名及“大雄寶殿”匾額。
青峰寺法師
中國佛教五大道場之首的天冠菩薩道場,位於福建寧德支提山華嚴寺。該寺明代著名高僧——天恩法師,諱真受,俗姓吳,生於明嘉靖已酉年(1549年),自幼就在青峰寺生活,聰毓天成,慧根獨具。每天聆聽法音清梵、晨鐘暮鼓,默默接受著佛教思想的薰陶,27歲上寧德支提山,晉謁遷國師。遷國師賞識其談吐才識,叮囑自己的高足藥香和尚:“此人秉賦大乘器質,汝要善待培養他。”並命藥香和尚為其皈禮,後又由藥香和尚為天恩法師圓了具足戒。天恩法師在支提山潛心研讀御賜藏經,博通典藉,頓漸澄明,終成一代名師,為中興天冠菩薩道場作出了貢獻。經歷史考證,橫溪村吳氏是在宋朝年間,由沙蕪鐵石村遷至橫溪村,其後世子孫播遷至閩西諸縣和台灣等地,與現任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同屬一脈。

明代青峰寺祖師明代青峰寺祖師

清流青峰寺現有鎮寺之寶數件:明代佛像三尊、明宣德香爐一隻、明代三寶印一枚、天恩法師塑像一尊等。

果寶大法師:青峰寺現任住持,九華山佛教協會會長上慧下深大和尚高足!
果寶法師,1985年4月出生於安徽六安市。自幼受父輩影響,信仰佛教。2000年七月份於九華山禮上慧下深老和尚出家,法名果寶,字廣順,年方15歲。2001年---2004年於廣東韶關雲門佛學院學習,同年4月受戒於湖北黃石市東方山弘化禪寺。2004年回九華山任會計,並任全山會長侍者至今。
青峰寺現狀
目前,青峰寺正在原址上按明朝時期的建築風格進行恢復重建,寺院規劃用地面積約26000平方米,擬建設山門、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地藏殿、伽藍殿、藏經樓(法堂)、鐘樓、鼓樓、東西僧寮、念佛堂、七佛寶塔等,以及禪修中心、祖師紀念館、多功能弘法樓、齋堂、素食館、上客堂、功德堂、延壽堂、安養院、佛教文化交流中心、佛教博物館、法物流通處、尊客堂(賓館)、居士接待綜合樓等附屬設施。青峰寺將建設成為集宗教、慈善、安養、旅遊觀光等為一體的綜合性佛教文化中心。寺院總體規劃建設所需資金為人民幣5000萬元以上。
十方功德、十方成就,望請十方善信居士、企業家、十方大德共同支持十方事業。
請佛住世、報佛深恩、慈心建設人間淨土。普願天下同仁,同發聖願、同植聖因、同造聖像、同結佛緣、同登菩提。
青峰寺重建

2011年青峰寺在各方人士支持下,重修建造。

青峰寺大雄寶殿奠基 港澳台僑胞與諸山長老、法師合影留戀青峰寺大雄寶殿奠基 港澳台僑胞與諸山長老、法師合影留戀
本文網址:http://www.qingfengsi.net/show.asp?id=12
青峰寺打造以純宗教文化理念,摒棄商業化運作,完全依靠四眾弟子力量進行建設。青峰寺建設成為集宗教、慈善、安養、旅遊觀光等為一體的綜合性佛教文化中心。寺院總體規劃建設所需資金為人民幣5000萬元以上。
以下為捐款名錄:

1、凡捐款壹仟元以上,本寺將在消災堂內供奉合家消災祿位延生牌。
2、凡捐款叄仟元以上,本寺將永久在消災、功德堂內供奉合家消災祿位延生牌。
3、凡捐款壹萬元以上,本寺將永久在消災、功德堂內供奉全家消災(中型木雕)祿位延生牌。
4、凡捐款五萬元以上,本寺將永久在消災、功德堂內供奉全家消災(中型木雕)祿位延生牌並單獨立碑刻全家芳名。
5、凡捐款拾萬元以上,本寺將永久在消災、功德堂內供奉全家消災(中型木雕)祿位延生牌並單獨立碑刻全家芳名和牌匾。
6、凡捐款壹佰萬元以上,本寺將永久在消災、功德堂正中內供奉全家消災(大型木雕)祿位延生牌並單獨立碑刻全家芳名和牌匾。
備註:凡捐款壹佰元以上者,本寺將立功德芳名碑以示召告後人。
凡捐壹萬元以上者,本寺將編寫寺志時,將全家人的芳名寫於書中,以流芳百世。
青峰寺大雄寶殿上樑齋僧祈福法會青峰寺大雄寶殿上樑齋僧祈福法會

青峰寺四眾弟子合十感恩您的護持功德無量
2012年11月11日
戶名:
清流青峰寺
開戶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清流縣支行
帳號:1404046709022042149
地址:中國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龍津鎮橫溪村
住持:釋果寶
青峰寺籌建委員會執行會長:戴建忠(法名:常護)聯繫電話:13850819369

大悟青峰寺

大悟青峰寺 大悟青峰寺


青峰寺,位於大悟縣大新鎮西2公里,娘娘頂山下,國有林場邊,它始建於隋朝(公元606年前後)傳說隋二代皇帝楊廣之妹楊蘭英(號稱隋陽公主),她見兄王荒滛暴政,獨斷專行,天下民不聊生,老百姓對他怨聲載道,公主苦勸楊廣,隋煬帝不但不聽,還斥責妹妹不該吃內扒外,反對自己。公主一氣之下,策馬而去,不知走了多久,來到這座山上,出家為尼,她建廟宇,廣積善事,深受四周百姓的擁戴,由於隋陽公主的到來,從古至今,無不為此山披上一層神祕的色彩,人們為了懷念這位公主,在她走過的山,被稱作“娘娘頂”,山下經她所建的廟宇,稱為“清風庵”。此處背靠青山叢林,山勢巍峨迭嶂,座西向東,一片開闊,背面小河,流淌向東與環河交匯,在東漢時期,被稱為“平陵新市”,是南北兵家商賈必經之地,那時稱作“官道”,俗名改稱為“大新店”,街北常設有“驛館”,專供南來北去的“官客”住宿,東漢名將馬援將軍,因率死於此,曾“草葬城西”,直到今天仍留下古碑,名為“伏波仙鄉”。這裡鄂豫相交,古今交通便利,在青峰寺南三公里之遙曾建一座“白雲寺”。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30年)道家在這裡改建為“清風觀”,即“清風一吹白雲散”之意,可見這是一塊肥沃的風水寶地。直至清代,農民起義軍,有一支叫捻軍的隊伍,曾在這一代活動,與清軍對抗,清朝地方政府為了消滅這支隊伍,惟恐“清風觀”窩藏“捻賊”,於是一把大火將廟宇燒毀,一瞬間,廟宇變成廢墟,直到清朝同治年間,(即1863年)四鄉村民再次捐資,重整了廟宇,由於主持的多是僧侶,於是將“清風觀”改為“青峰寺”。1943年日本鬼子侵我國土,鬼子兵在大新地區橫衝直闖,燒殺搶掠,整個大新店被籠罩在烏雲恐怖之中,青峰寺也難倖免,一夜之間,被倭賊搶刧一空,僅剩一座古鐘,存留至1958年,在那個“大躍進”年代裡,古鐘被砸碎,扔進了練鐵爐,據老人們講,古鐘所鑄就的文字,詳細記載了“青峰寺”建廟歷史,由於火紅年代的盲目性,留給我們的只是傳說中的記憶和永久的遺憾。

自改革開放以來,鎮黨委政府為發展經濟,開發我鎮旅遊資源,經政府倡導,先後三次由本鎮建築大戶投資,擴建了青峰寺旅遊景點,在原來不到600平方米的基礎上,擴大到18000平方米,使整個寺院景點,具有規劃型發展。首先將青峰寺外院牌仿,書名為“楚北憇園”即以旅遊與休閒為一體的覽游場所,寺后蒼松翠柏、奇山怪石、潺潺流水、常年不斷,寺後百米之地懸岩峭壁下有一深潭,名為“青龍潭”,水質清沏如油,深不見底,直瀉而下,經青峰寺北擦牆而流。對面“姑嫂寨”,與青峰寺後山巒遙遙相對,好象一對長相斯守的“姊妹山”。南與象鼻河水庫毗鄰,庫內長年碧波蕩漾,水清魚肥,四季常有慕名前來觀光的遊子和垂釣的客人,橫過水庫向左就是青峰寺後院,院內經改建復修後桃李柿杏隨處可見,經人工種植的各類花卉,鮮艷奪目,處處景色宜人,鳥語花香,這裡雖不是名山古剎,卻有別居一格的奇妙佳景,凡是到過寺中的遊客,無不有“人在花中走,身在畫中游”之意境。更值一提的是經過改建後的青峰寺大院煥然一新。“羅漢堂”、“觀音殿”以及“大雄寶殿”異彩紛呈,雕樑畫棟巧奪天工。右側長廊經我鎮已故民間美術藝人萬振濤先生歷時一年的時間苦心繪製的53尊羅漢圖惟妙惟俏,栩栩如生。

目前,美中不足的是,許多配套設施還不夠完善,如:鍾、鼓樓、大雄寶殿、藏經閣等,還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資源,謹此,鎮政府熱忱歡迎各界仁人雅士前來觀光旅遊,投資開發,將給你帶來無限商機,同時也給你帶來豐富的精神享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