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璧皮影

靈璧皮影,是我國古老的戲劇藝術形式之一,已經成為一門國際性的研究學科,在美國、德國、法國、奧地利、土耳其等國家都建有皮影藝術博物館,並有的成立研究中心。

皮影戲簡介

皮影戲是我國古老的戲劇藝術形式之一,它淵源久遠。隨著中外的文化交流,中國皮影曾傳播國外,得到各國人民的重視,已經成為一門國際性的研究學科,在美國、德國、法國、奧地利、土耳其等國家都建有皮影藝術博物館,並有的成立研究中心。國內外學者對中國的皮影藝術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它是“電影藝術之祖”。

皮影歷史簡介

追溯我國皮影的發展歷史,至少在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就已有雛形,從一九六六年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出土的鏤空刻花皮革足可證明。大約到了唐末五代時期就形成了皮影戲,至北宋已經完美和盛行。據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記載,北宋仁宗年間(公元1023年—1063年)已有影戲,這是現有史料中世界上最早的皮影戲記錄。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載:“更有弄影戲者,元汴京初以素紙雕鏃,自後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妝飾。不致損壞。杭城有賈四郞、王升、王潤卿等熱於擺布,立講無差。其話本與講史書者頗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醜形,蓋以寓褒貶於其間耳”。該文對皮影的雕鏃、話本、人物造型以及當時較有名聲的皮影藝人等都作了記載。當時的汴京(現開封)是北宋王朝的京都,既是全國政治中心,又是一個商業城市,經濟文化繁榮,城內有各種娛樂,夜間不設宵禁,娛樂通宵達旦。皮影宜於夜間演出,故此,皮影戲在這一有利條件下興盛起來。此外,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周密的《武林舊事》以及佚名作者的《西湖老人繁勝錄》等著作中都記載了皮影戲的盛事。
我國的皮影,在漫長的歲月里,歷經沿革,不斷更新。又由於我國幅員廣大,方言各異,形成了許多流派。至今更是支系雜,在全國形成了更多的地方風格和不同的流派。靈璧皮影,就是我國皮影的支系之一,在影人雕鏃、人物造型、操作技巧、演唱風格和傳統劇目上均有自己的特點。但是靈璧皮影藝人對靈璧皮影發展歷史及其雕鏃技藝和藝術特色卻語焉不詳,更乏於理論。筆者土生土長於靈璧,並在靈璧從事民眾文化工作三十餘年,對靈璧皮影藝術接觸較多,並注意探討與研究,為鑑往開來,振興中華傳統文化,僅就個人研究所得,整理成文,抑或有助於借鑑和取資。

靈璧皮影簡介

在解放後的50年代初期,北京皮影藝人路景達就被中央美術學院聘請為該院教授,體現了我國最高的美術學府對民間優秀傳統美術的尊重程度。就其概念本質是把對“人”尊重的意義放到對“物”(民間藝術)的尊重和研究上,這反映出一個新生的人民作主的國家改變了舊的文化觀念轉向了人民大眾的文化,並朝著尊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上邁進一大步。國家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喚醒我們對傳統藝術責任感的頓悟。靈璧縣也是一個皮影戲薈萃的大縣,作為縣一級文化事業機構的文化館,有責任把靈璧皮影藝術重視起來,並促其振興。要發展祖國傳統文化,一要追溯歷史,二要繼承傳統;三要開拓未來。加強理論研究,提高藝術水準,面對未來社會。使得祖國傳統藝術和人民生活進入高層次的文化領域。
我國的皮影,在漫長的歲月里,歷經沿革,不斷更新。又由於我國幅員廣大,方言各異,形成了許多流派。至今更是支系龎雜,在全國形成了更多的地方風格和不同的流派。靈璧皮影,就是我國皮影的支系之一,在影人雕鏃、人物造型、操作技巧、演唱風格和傳統劇目上均有自己的特點。但是靈璧皮影藝人對靈璧皮影發展歷史及其雕鏃技藝和藝術特色卻語焉不詳,更乏於理論。筆者土生土長於靈璧,並在靈璧從事民眾文化工作三十餘年,對靈璧皮影藝術接觸較多,並注意探討與研究,為鑑往開來,振興中華傳統文化,僅就個人研究所得,整理成文,抑或有助於借鑑和取資。

靈璧皮影發源時間、地方、藝術特色

靈璧皮影始於何時?源於何地?有何藝術特色?筆者帶著這個問題,曾經遍查方誌,卻無文字記載。為了問史溯源,只有走訪靈璧“來門”皮影創始人後裔以及“來門”皮影戲傳承人趙以亭、尹德彩、唐兆福等人。通過口碑相傳和逐輩推算,可以確知:靈璧皮影大約始於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距今約一百五十年左右,創始人為來興寬。來興寬是靈璧北鄉來壩村人,少時在本村從塾師就讀,由於不堪於學規約束,私自離家出走。後來到了河北,為謀求生活之計,便在一個皮影班社拜師學藝。由於興趣所致,無論是操縱影人或是雕鑿影人,皆應心順手,受到老師的垂愛,不閱二年,技藝熟練三年學成,四年返里。回鄉後,便在家鄉組建皮影班社,從此,靈璧境內就新興了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豐富了這一帶的民間文化生活。
來興寬的皮影班在創建時期困難是很大的。開始只有來興寬一人掌握皮影的操縱技術,上演時,既要操縱影人和配音伴唱,又要伴奏樂器,這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的。如果表演眾多的人物和複雜的戲劇情節,則是困難更大。為了克服困難,便於演唱,經過來興寬的反覆研究,創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首先便是改編劇本,在戲劇情節和出場人物的處理上儘量適宜於一至二人操縱;在唱腔設計上只分男女唱腔,不追求行當特色;在樂器伴奏上刪繁就簡,只壓縮到一鐃一鼓一梆,這樣只要二至三人即可演出。通過培養助手和實地排練,終於可以演出了。第一次演出,即博得鄉親們的好評,紛紛給以鼓勵。來興寬的一個秀才出身的族兄,也欣然出面,主動幫助改編和創作劇本。他以《西遊記》故事為主,吸取了元曲雜劇和唐宋傳奇的藝術手法,加強了劇本的藝術性和文學性。有了好的劇本,再加上精湛的雕繪藝術和純熟的操縱手法,同時又吸收了地方戲劇、曲藝、民歌的唱腔,形成了靈璧皮影獨有的唱腔風格,取得了形式和藝術的完美與統一,每次演出,均贏得讚譽。這支古老的藝術之花,經過來興寬等人的合作打造,終於在靈璧的土壤中生根開花,茁壯成長起來。形成了靈璧地域特有的“靈璧皮影”藝術。
來興寬深知藝術的優劣應該經受社會的檢驗,這樣才能得到提高。為此,他跋涉百餘里,前往世稱“五省通衢”的徐州演出。竟然出乎意料,在這個車水馬龍的城市作首場演出以後,卻場場觀眾暴滿,聲譽大噪。這樣連續上演月余,日復如此。據傳,來興寬一生曾十進徐州,藝術水平一次比一次提高。後來每次在徐州演出的時間竟達數月或年餘,名聲大振。以致影響到蘇北、豫東、魯南一帶廣大地區,因之來興寬在這一地域內招收了很多門徒,擴大了“來門”皮影的覆蓋面。
來興寬晚年不再外出演唱,只在故里傳授門徒,並不斷研究提高皮影的雕鏃技巧和演出藝術。其門徒來自蘇、魯、豫和安徽的淮河兩岸。受業門生皆自稱為“來門”皮影傳人。“來門”皮影,已形成個性鮮明的地方色彩,具有獨立流派。解決後被稱作“靈璧皮影”。直至現在,皖豫蘇魯毗鄰地區傳承的都是“靈璧皮影”。
靈璧皮影在人物、導具、布景的雕鏃上,長期以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造型、圖案、色彩等方面創造了一系列屬於自己的風格,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藝術體系。在人物設計上運用洗鍊的輪廓造型,採取適當誇張和圖案裝飾手法。在雕鏃方法上則吸收民間剪紙的藝術和漢畫像石中人物刻石的側身處理方法,加上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不斷創造和改革,形成了靈璧皮影的獨特風格。
靈璧皮影的人物製作分為“梢子”和“戳子”兩部分。“梢子”也叫“頭梢子”或“頭楂子”,即皮影人物頭的部分。女性的頭梢子包括臉部和頭面;男性的頭梢子包括面部和所戴的盔、帽等。“戳子”也稱“身子”,“身子”又分“男身子”、“女身子”。男、女身子又分為“男文身子”、“女文身子”和“男武身子”、“女武身子”。“梢子”和“戳子”組合起來便成為一個完整的皮影戲人物。
靈璧皮影“頭梢子”的面部多為五分側面型(即正側面,亦稱作“五分臉”)。也有六分或七分側面型,主要根據便於表現人物性格、特徵的臉譜需要。靈璧皮影的臉譜以吸收京劇為多,但又不受其局限。特別是“淨”的臉譜變化大、花樣也多。有毛淨子、憨淨子、副淨、花臉、殘奸臉等。臉譜圖案有大花臉、碎花臉、半截臉、框框臉、蝴蝶臉、奸醜臉、鴛鴦臉等。另外還有許多神仙、鬼怪的臉譜,在設計上不受臉型結構和比例的限制,可以根據需要,盡情誇張。如老壽星的大額頭,李大仙的長眉毛,如來佛的垂輪耳,鬼怪的銅鈴眼、血盆口和獠牙等,均可任意誇張,也可把臉拉長或縮短,或扁或歪,任其變化。此外,皮影戲中的靈怪人物,如孫悟空、豬八戒、牛魔王、哪咤、龍王、天神、水怪等的頭梢子便採取寫實的手法,把孫悟空雕成猴頭、豬八戒雕成豬頭……。頭梢子上的盔、冠、帽、巾等物,則採用不同的角度表現,有正側、斜側、俯視或仰視面等多角度的表現方法。以達到所要表現的特徵。
靈璧皮影的“戳子”由上身、腰、雙腿和兩支胳臂等組成。上身則採用六分側面型,也有七分或八分側面型。這樣容易表現出各種不同人物的性別、身份和性格。因為“戳子”是表現服裝的,人物又是通過服裝來表現性別和身份的。把上身雕鏃成六分側面型,使上身作出一定的側轉,便容易顯示古代各類服飾的特徵。如服飾的圓領、偏領、站領、斜襟、對襟,同時對腰部所束的玉帶及腹部的盤龍;官衣胸前的“補子”;開氅胸前的獅、虎、麒麟;八卦衣胸前的太極圖;旦角的裙襖、雲肩等紋飾;武生的箭衣、漏肚;以及“靠”胸前的護心鏡和背後的“靠旗”等都容易表現出來,對“戳子”的腰部則又進一步強調扭轉,形成了七分或八分側面型,以便於體現腹部與腰部的形態及裝飾,如武夫的寬肩大肚,八戒的袒胸鼓腹,花旦的細腰婀娜等都容易表現出來。影人的兩條小腿(大腿是和腰部雕鏃在一起的)則又轉成了八分至九分側面型,而足、鞋而又擺成了五分側面型,兩隻胳臂則雕成五分側面型。胳臂又分上臂和肘袖兩節。腰部是與大腿刻在一塊皮革上的,小腿與足履刻在一塊皮革上,上身與腰部鉚連在一起,腰部下的大腿與兩條小腿的膝關節處鉚連在一起,這樣便於操縱,能靈活地表現各種身段,並且看上去整體協調。雖然頭、軀、肢、足的側面不一致,但經操縱耍弄卻越發顯得體態矯健靈活,宛如戲劇舞台上基本功精深的演員一樣,顯得關節柔軟鬆弛,肌肉富有彈力一樣,更加增強了藝術效果。這種看起來不太合理的結構,正是藝術上最合理的需要,是象內與象外的結合,是最為典型的意象手法,是中國藝術的天才創造,它具備抽象與具象結合的意象造型,可謂“得意忘形”。靈璧皮影的人物製作就是用這種以多角度來表現形體特徵的方式,它正與中國的山水畫使用的散點透視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具有中國特色的意象藝術手法。
皮影戲除雕鏃人物外,導具的雕鏃也很多。如我國傳統戲劇是以桌椅為主要導具的。所謂“一桌分內外,兩椅定乾坤”。單就皮影用的桌、椅、幾、案就多至數十種。皮影戲桌上的導具是固定的,不是象戲曲舞台那樣隨意更換,所以皮影的桌案就要根據不同人物、不同場影的需要進行設計雕鏃。如:龍案、御桌、官桌、公堂桌、八仙桌、書桌、喜案、祭桌、圓桌、月牙桌、石桌、棋桌、香案、條幾、茶几、花幾、梳妝桌等。椅類有龍椅、太師椅、虎皮椅、安人椅、花帔椅、龍墩、瓷墩、繡墩、石椅。桌椅造型奇特,裝飾典雅,雕鏃精細。採取高遠透視和平遠透視的手法,立體感強,見形見質。這些都可以顯示出靈璧的皮影藝人的精湛技藝。
皮影戲的導具門類很多,都要諸一雕鏃。如兵器類有:開門刀、偃月刀、三刃刀、大頭槍、荷包槍、雙頭槍、方大戟、雙戟、雙鞭、單劍、雙劍、八楞錘、南瓜錘、流星錘、宣化斧、齊眉棍、金砸棒、禪杖、鴛鴦鏟、鉤鐮等。旗類有:大纛旗、方纛旗、飛虎旗、龍旗、姓字旗,門槍旗、令旗、風旗、水旗、月華旗等。
坐騎、舟、車、轎、趲在皮影戲的雕鏃中占有一定比重。傳統戲劇是用虛擬、象徵的表演,一根“馬條子”便可代替坐騎,兩面“車旗”可以代替各種形式的車輛。而皮影戲則以形象為主,重於寫實。各種各類的坐騎、車、轎等都要雕鏃。單就坐騎來說,小說、戲曲中人物的坐騎都有特定的名稱、形象和顏色。比如馬類就有:白龍馬、赤兔馬、烏騅馬、青鬃馬、黃驃馬、桃花馬、雪花驄、火焰駒等等。而且一些神話劇中人物有的騎龍跨鳳;有的坐虎站鰲,還有的異人仙客騎以珍禽怪獸,如麒麟、青牛、梅花鹿、朝天吼以及仙鶴、青鸞等。一些坐騎身上的鞍、轡、串鈴等都要雕飾不同的花紋。車、轎的類型也不一樣。如龍車、鳳趲、馬車、騾車,以及民用的兩輪車、獨輪車,花轎有御用的、官用的、民用的。類別不同,造型各異。這些設計和雕鏃中都重於寫實、講究透視,著力裝飾,強調質感,都是要顯現匠心的。
靈璧皮影戲的布景也是寫實手法。布影範圍很廣,如山巒、村舍、宮殿、民房、公堂、官廨、花廳、亭台、假山、雕欄、曲橋以及花草林木等等,都要進行設計和雕鏃,這些都要通過較高的造型手段、裝飾藝術和雕鏃技巧才能夠表現出來。
靈璧皮影還有一些特技處理方法。如人物的眼睛可以啟閉,嘴巴可以張合,蛤蟆可以跳躍游泳,鳥兒可以展翅翱翔,這些都是根據表演需要而精心設計的。這類皮影要在“命桿”(也叫“主桿子”)上裝置線孔、活線和簧線,以牽動表演。複雜的要裝置十多根牽動線,並且有的地方要用齒輪、彈簧和皮筋。皮影戲的人物和動物之所以能夠表演得栩栩如生,主要通過命桿、活線的牽動來完成。
靈璧皮影,在一個半世紀以來,經過無數藝人的潛心研究,不斷總結經驗和不斷地改革和提高,形成了獨自的風格和特點,在人物的雕鏃上能夠抓住各類人物的不同特徵,運用洗鍊的輪廓造型,誇張的裝飾紋樣,各類人物生靈活現。圖案裝飾紋樣得宜,疏密有致,虛實得體。刀法犀利,雕鏃精細,色彩明快,形質互見,形成了鮮明的靈璧地方色彩。
靈璧皮影早期的演出班子基本上是兩至三人搭班。演出時由一人操縱影人(也稱“挑”)兼說白演唱,另一個人伴奏(打擊鐃、鼓及木梆)兼伴唱,前人對靈璧皮影總結說:“三尺白布作戲台,兩人敲打唱起來”和“一口道盡千古事,兩手對舞百萬兵”。百餘年來,靈璧皮影的演唱一直是人少簡裝,他們活躍在廣大城市和偏僻山村,受到各方面民眾的喜愛。
靈璧皮影的傳統劇目多為神話劇,如《東遊記》、《西遊記》、《封神榜》和一些折子戲及童話劇。在農村演出多為連台本,故事連貫,“扣”“帽”緊,能抓住觀眾,民眾百聽不厭。解放後的一九五八年,本人就輔導過靈璧九頂區皮影戲老藝人趙以亭編寫新劇本,排練新劇目,並且譜寫了固定唱腔,第一次使用樂隊伴奏,為靈璧皮影的改革邁出第一步。
1963年,國民經濟空前繁榮,文化生活尤顯貧乏。此間,靈璧縣文化館組織一批優秀皮影戲藝人,成立了“靈璧縣皮影實驗劇團”,並培養一批女聲伴唱演員,組成12人演出團體,選派文化幹部隨團領導。演出第一站即選擇淮南市,因為淮南市煤礦密集,工人多,又多為城鄉結合部,農民亦多。當時雖然日場晚場輪番上演,仍然場場暴滿。每到一個劇場演出,往往都在月餘以上,有的劇場連續挽留。靈璧皮影實驗劇團三年多沒有走出淮南市,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皮影劇團才回縣參加“革命”,中止了演出。就在這次回縣後,影人及導具在“橫掃牛鬼蛇神”的風暴中付之一炬,興旺一時的靈璧皮影就此煙銷灰滅
十年“文革”期間,靈璧皮影受到了極大的歪曲和貶詆,說什麼皮影戲表演的都是“牛鬼蛇神”,側面臉不能表現正面英雄人物等等,靈璧皮影就此銷聲匿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靈璧皮影戲悄悄地開始萌動,小型班社恢復了演出,但是皮影雕鏃藝術及演唱水平低下,不堪入目。一九八二年,安徽省文化廳舉辦“安徽省民間藝術會演大會”。這時筆者激情滿懷,決心借這次全省會演大會之機,把靈璧皮影藝術再次推上最高層次,為進一步弘揚靈璧皮影戲文化貢獻出自己的菲薄之力。為此,筆者對提高靈璧皮影藝術作出了全面規劃。
第一,要寫一個好劇本。“劇本劇本,一劇之本”。一個劇種或一個劇團的突起,首先要有一個好劇本,再者要有一個高水平的演出,這樣才能突顯一個好劇團,才能使一個劇種得到長期的發展和流傳。這是每一個文藝工作者數十年的體驗,本人深深地明白這個道理。皮影戲是一個特殊的劇種,文學劇本首先要考慮適合皮影的表演形式;其次要充分發揮皮影的表演特色,要能夠出“彩頭”;第三要為演出創造一個能夠發揮皮影戲特技專長的表演空間,這樣才能達到演出的預期效果。基於如上經驗,首先我就考慮如何把這次會演的皮影戲劇本寫好。

靈璧皮影經典曲目“水母娘娘沉泗州”簡介

“水母娘娘沉泗州”的故事為題裁,改編為一出大型神話劇。這個民間故事,情節生動委婉,詭異澆漓,能充分發揮皮影的人妖幻形,燈花出彩等特技效果。通過精心策劃創作,寫出了五幕七場大型神話皮影戲劇本《水漫泗州》。故事以兇殘暴戾的水母娘娘——鱔魚精為主線,它千年修煉,變化人形,為貪婪私慾,慘害百姓。恰巧,心地善良的張果老雲遊泗州,發現水母心存惡念想要水沉泗州,便開展與水母鬥智周鏇,但是惡貫滿盈的水母,最後還是傾水沉城,殘害了泗州一帶人民。張果老義憤填膺,搬請了孫悟空、楊二郞、哪叱三太子等天兵天將,懲伐水妖。通過水戰、鬥法,水母詭計多端,一時難以取勝,最後觀音菩薩出山,巧施法術,以鐵索鎖住水妖鱔魚精,打入神井之中,永世不得解脫,為泗州除掉一害。故事曲折委婉,生動綺麗,為民眾喜聞樂見。靈璧皮影經典曲目“水母娘娘沉泗州”詳細介紹 靈璧皮影人物正常為40—50公分,不適宜於大舞台演出。為此,《水》劇人物雕鏃設計為80—100公分。人物服裝設計,一律以京劇行當傳統服裝為式,人物造型追求俊美,服飾紋樣雕鏃精細。皮影人物造型及布景導具等均由本人自行設計,雕鏃技藝從全縣挑選精工,在本人督導下完成。皮革處理光亮透明,皮影著色一律使用幻燈製片原料,鮮亮透明。在燈光改革上也是重要問題,因為皮影在操縱桿的投影上最難避免,造成投影繁亂,影響視覺。為此,本人配合有經驗的舞台電工反覆調試,結果,在舞台的不同角度裝置30個日光燈管,終於避免了操縱桿投影問題,克服了以往從來沒有解決好的問題。
為追求完美的演出效果,充分發揮聲、光、電的有效作用,使其更加接近電影形式。為此,本人在字幕形式上進行設計,充分利用了“三鏡頭”幻燈機的功能,自製軟、硬兩種幻燈片字幕,字幕藍地白字,具有與“水”相近的色調。在音響上,以民樂為主,中西並用,以增強氣氛。
一切改革項目,在排演過程中諸一實踐,逐步改進,力求完善。在赴省會演前,反覆排演,已經熟練在握。在會演大會的日子裡,盼到了演出日程。演出那天晚上,當報幕員向觀眾宣布:靈璧縣代表隊,演出大型神話皮影戲《水漫泗州》,現在開始。報幕員話音剛落,前奏曲轟然奏起,在音樂鏇律中,一個古樸蒼勁的藍底白字《水漫泗州》劇名字幕,在“三鏡頭”幻燈機向前推移中,由小漸大,忽地映滿銀幕,接著便自下往上滾動。隨著字幕的上移,相繼出現編劇、導演和演職員表,字幕隨著音樂節奏徐徐上升,產生與電影字幕相同的效果,此時台下觀眾會心地報以熱烈鼓掌。當鱔魚精原形出場,伴隨著吱吱呀呀的口哨尖叫聲在空中騰霧鏇曲後,倏忽落地,幻為二八姝麗,翩翩步履時,其動人的美姿和身段,又迎來一陳掌聲。全劇的演出,在通過“水戰”、“鬥法”中特技的妙用,幻影變形,詭譎莫測。在武打中,孫悟空的機靈利落,豬八戒的憨態可掬,表演或莊或諧,妙趣橫生,都在演員的操縱桿下酣暢淋漓的表現出來,栩栩如生。樂隊的伴奏,演員的唱念和操縱都發揮到極致。全劇結束,銀幕上映現出一派歌舞昇平的畫面,給觀眾留下了美好的憧憬。
在《水》劇演出第三場幕間,省文化廳的領導,以及著名曲藝家謝波,著名導演陳重等便走上後台,共同觀看演出,一直看到全劇結束。在省領導親切接見靈璧代表隊全體演職員後,當場宣布靈璧皮影戲《水漫泗州》為本次會演大會展覽劇目。給予靈璧皮影以很高的榮譽。
靈璧皮影,從清道光年間創始,一百多年來走過艱難曲折的道路,有坎坷,也有褒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代表著靈璧皮影的巔峰和輝煌。皮影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奇葩。我幸運地陪同靈璧皮影走過三十餘年,為靈璧皮影寫下了保留劇目《水漫泗州》,並參與靈璧皮影的各項創作與改革,共同度過了那段輝煌難忘的歲月。至今,我仍然保留了當時樂隊用蠟紙刻寫的油印曲譜,仍然保留了《水漫泗州》的演出“節目單”,節目單上演職員的名字有的雖然人已作古,但是每當看到他們的名字時,他們那種精誠專注於皮景藝術的音容笑貌仍然在我面前浮現。

靈璧皮影花絮

一次高水平的演出,總會給人留下永遠的記憶。二十年過去了,一次偶然的機會,與闊別的老友趙永順先生在宿州晤面。趙先生是原宿縣地區文聯副主席,精於作曲,關注鄉土音樂的採風與蒐集。我們互致問候後,趙先生急轉話鋒告訴我:你的《水漫泗州》演出我仍然保留著實況錄音。這真是天外飛來的大好訊息,這是我已經隔絕了二十年想聽而聽不到的鄉土之音,我多么期盼地擁有它,他答應儘快為我複製。
回縣不久,收到趙永順先生的郵件,急忙打開,正是兩盒錄音帶。在磁帶包裝的封面上,寫滿了激情洋溢的附言:
孫館長:此錄音乃是1982年在文藝會演時實況錄製。當時沒想到一個手提機放在舞台上能錄出這么好的效果。我以為此乃我區不可多得的音響資料。二十多年,已經超出盒式磁帶的保存期。精心收藏至今,奉命複製一份,望輕易不要丟失或毀壞。
敬禮
趙永順 敬書
2000.7.8
這是多么熾熱的感情,多么真誠的叮囑。感情來自對鄉土文化的真摯和忠誠,感情是對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痴愛真情。
靈璧皮影劇《水漫泗州》,從原創劇本到部分影具,從演奏樂譜到錄音磁帶,我保存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鄉土劇種的珍貴資料。這裡面融入多少人的辛酸,有汗水也有淚水。有責任感,也有榮譽感。我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我自己能夠做到而且應該做好的事。今後或者有人能夠在1982年的基礎上把靈璧皮影做得更好,或者在那次巔峰之後而無人關注。但是筆者挖掘的關於靈璧皮影的發展歷史和靈璧皮影戲的影人,導具、演唱、伴奏等藝術資料,以及演出成果,代表著那一時段調查研究和演出實踐的成就,應該作為靈璧縣珍貴的文化史料永遠保存,並傳留給未來。

靈璧皮影榮譽

靈璧皮影現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多次民俗演出中獲獎,獲得好評。
此文由著名學者孫淮濱文《“電影之祖”在靈璧的發展與輝煌》改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