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橋

靈橋

靈橋位於寧波市海曙區三江口,跨奉化江下游,俗稱老江橋,原為船排連鎖而成的浮橋,是寧波最古老的大跨度浮橋。始建於唐曾名東津浮橋。由於靈橋,位處鬧市,歷代盛況不衰,雖屢修屢壞,屢壞屢建。至清末民初,始有人創議改建,1922年甬人陳樹棠又建議改建,幾經周折終於於1931年旅滬甬紳樂振葆、張繼先、張申之等重行發起,,8月1日成立改建寧波老江橋籌備委員會,滬、甬設籌備處出資,由英籍和本國工程師共同進行設計,德商西門子洋行總承包建造,寧波人施工,1934年5月1日開工,1936年改建為三聯鋼骨環洞式單跨拱橋,長132米,跨度97.5米,橋面離最高潮位3米,設計合理且頗具預見性、施工質量優良。靈橋作為我國第一座鋼樑單孔環行橋,凝聚了“寧波邦”人士熱愛家鄉的拳拳之情,更是作為標誌性建築成為近代寧波城市的象徵。

基本信息

歷史

靈橋靈橋
唐代建浮橋時,由於江流湍急,建築橋基時發生困難。此時天降暴雨,雨後天現彩虹。因而工匠在出現彩虹之處打下橋樁,將橋建起,因而時人認為靈現,故橋名定為靈現橋,又名靈橋。南宋時,靈橋改稱東津浮橋,清代康熙年間浙海關建立後,亦更名關橋。1936年重建為永久橋樑時,曾有民間團體提議將橋名更名為“中山橋”,但寧波老江橋籌備委員會以保護古蹟為名,將橋名恢復為“靈橋”。文化大革命期間,靈橋曾被更名為“紅衛橋”,1981年恢復靈橋名稱。
民間曾稱靈橋為“江橋”,後由於清代同治年間英國人在桃花渡建成新江橋,為表示區別,靈橋的民間稱呼遂改為老江橋,這一俗稱一直沿用至今。
靈橋始建於唐朝,原為木造浮橋。1931年,由旅滬甬商發起改建,上海工部局英籍工程師詹姆森、新仁記營造廠工程師竺泉通勘查設計,德國西門子公司總承包,於1934年開工建設,1936年完工。靈橋是中國第一座有中國工程師參與設計的單孔鋼樑環形橋。全長132米,跨度97.5米,是現存浙江省內較早的少數現代工程技術橋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931年8月,改建寧波老江橋(即靈現橋)籌備委員會在寧波、上海同時成立。據說建橋工作是在上海旅滬寧波同鄉會的主持下開展的,早期在滬上成功的寧波人士堅持要在家鄉造一座像上海蘇州河上外白渡橋那樣的堅固橋樑。最後,寧波靈橋由上海工部局英籍工程師詹姆生和新江記營造廠竺泉通設計中標,德國西門子洋行中標工程承包。但據當時參與建橋的老人施求藏回憶說:靈橋用外國材料、掛洋行牌子,但實際上設計、施工都是滬甬兩地的寧波人。英國人詹姆生、師克和許多外國人很少來寧波。於1936年建成通車。
靈橋建成後歷經滄桑,在日寇侵略我國,寧波淪陷前遭受了日本侵略者飛機的轟炸,被炸得千瘡百孔,抗日勝利後曾作修繕,但在寧波解放後,國民黨轟炸機幾乎天天來轟炸,靈橋上路面、鋼樑上彈孔累累,但靈橋仍然屹立在奉化江上,是解放舟山群島的鋼鐵運輸線。
這座橋由德國西門子公司設計,這家公司經歷二戰,竟仍然保存著靈橋的檔案,前不久還寄來檔案提醒業主及時維修。

橋名由來

寧波靈橋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奉化江奔騰咆哮把當時的明州撕成兩半,為解決舟渡難險,公元823年制16舟船,用蒙索連排,上鋪寬6尺的木板,長55丈,據說通橋當時天空出現彩虹,即立橋名為“靈現橋”。

改建

靈橋靈橋
現在,靈橋仍然擔負著市內的繁忙的交通,是寧波市的歷史性重要標誌早在唐長慶二年(822年),明州刺史應彪就在東渡門外奉化江口架設“東津浮橋”(後移置今靈橋址),甬人交口稱便。相傳始建時,由於江闊水深流急,橋基總難打牢。正當山窮水盡、一籌莫展之際,一場驟風暴雨不期而降,眨眼之間又雲破天開,半空中出現一道虹,七彩輝映,經久不散,橋工們心領神會,當即照著虹的位置下樁,結果橋樁很快打成,橋就造起;因有此靈異,遂取名“靈顯(現)橋”,簡稱靈橋。傳說雖神奇,構築實簡陋——橋系16隻扁舟排列組合而成,上鋪木板,全靠船體承負橋身重量,唯隨潮汐漲落上下起伏,行走其上,極不穩固,時有鏈崩橋斷,舟覆人溺之患,進入颱風暴雨、大潮汛期,更是險象橫生,驚人心魄。1926年8月,就曾發生40餘人在此遇難的慘劇。1932年,邑人慷慨解囊,集資興建鋼結構橋。工程由德國人湯姆生承包,於1934年5月破土動工,至1936年6月竣工通車,一座長九十七點五米,寬二十米,無橋墩、下承式三軸鋼樑環洞橋,橫空出世,氣吞如虹。橋體銀灰色,直柱林立,拱梁飛架,顆顆鉚釘猶如點點繁星,線條簡明流暢,造型壯麗挺拔,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甬人的驕傲。

解放之路

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四日下午,我人民解放軍二十二軍六十五師許昌連勇士,從江北下白沙渡江挺進到靈橋東堍,與盤踞在橋頭三座樓房裡頑抗的敵軍展開激戰,靈橋終於被攻占了,但是五名戰士的熱血卻灑在了橋頭上。靈橋可以作證: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五日拂曉,六十五師官兵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靈橋,與兄弟部隊在市中心會師,寧波全城宣告解放!
解放了的寧波人民,在新生的人民政權領導下,正著手翻開歷史的新篇章,但盤踞在舟山群島的國民黨軍隊妄圖阻擋解放大軍的進軍步伐,從一九四九年九月中旬開始,對以靈橋為中心的市區進行了二十八次大轟炸,靈橋橋面落下了累累彈坑,江廈街、東渡路、百丈街等地5800餘間房屋在連日大火中被焚毀,昔日繁華之地淪為一片廢墟。在反轟炸、保路橋的日日夜夜裡,寧波第一代市政工人——身穿號衣的市建設局職工們,腳蹬草鞋,自帶飯盒,冒著轟炸餘波的危險,一次次挺身搶修靈橋和附近路面。在連續四個多月的轟炸中,靈橋始終屹立在奉化江上,解放大軍和渡海作戰物資,按計畫源源不斷地通過靈橋……
經歷了寧波解放槍聲和血火洗禮的靈橋,如今雖已年過花甲,但仍煥發著青春的活力。老寧波人都知道,橋西北堍的江廈街,是錢莊銀樓雲集的金融大本營,為往昔甬城最繁華之所在。歷經、清而不衰,故甬人常以“走遍天下,不如寧波江廈”這句話為榮。

作為寧波最為著名的建築之一,靈橋也是寧波建築史上中外合作的經典範例。據記載,早在唐長慶二年(822年),明州刺史應彪就在東渡門外奉化江口架設“東津浮橋”(後移置今靈橋址)。相傳剛開始建造時,由於江闊水深流急,橋基總難打牢。正當山窮水盡、一籌莫展之際,一場暴風驟雨不期而降,眨眼之間又雲破天開,半空中出現一道虹,七彩輝映,經久不散,橋工們心領神會,當即照著虹的位置下樁,結果橋樁很快打好,橋遂造成。因有此靈異,遂取名“靈見(現)橋,簡稱靈橋。當時的靈橋由16隻扁舟排列組合而成,上鋪木板,全靠船體承負橋身重量,隨潮汐漲落上下起伏,行走其上,極不穩固,進入颱風暴雨、大潮汛期,更是險象環生,驚人心魄。1926年8月,就曾發生40餘人在此罹難的慘劇。1932年,寧波集資興建鋼結構橋。工程由德國人湯姆生承包,於1934年5月破土動工,至1936年6月竣工通車,為當時中國最大的獨洞大環橋。

發展歷程

寧波靈橋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奉化江奔騰咆哮把當時的明州撕成兩半,為解決舟渡難險,公元823年制16舟船,用蒙索連排,上鋪寬6尺的木板,長55丈,據說通橋當時天空出現彩虹,即立橋名為“靈現橋”。
此後“靈現橋”在清末改建,但因缺錢而作罷,1922年,一場秋風沖毀了屢修屢毀的靈現浮橋。
1931年8月,改建寧波老江橋(即靈現橋)籌備委員會在寧波、上海同時成立。據說建橋工作是在上海旅滬寧波同鄉會的主持下開展的,早期在滬上成功的寧波人士堅持要在家鄉造一座像上海蘇州河上外白渡橋那樣的堅固橋樑。最後,寧波靈橋由上海工部局英籍工程師詹姆生和新江記營造廠竺泉通設計中標,德國西門子洋行中標工程承包。但據當時參與建橋的老人施求藏回憶說:靈橋用外國材料、掛洋行牌子,但實際上設計、施工都是滬甬兩地的寧波人。英國人詹姆生、師克和許多外國人很少來寧波。於1936年建成通車。
靈橋建成後歷經滄桑,在日寇侵略我國,寧波淪陷前遭受了日本侵略者飛機的轟炸,被炸得千瘡百孔,抗日勝利後曾作修繕,但在寧波解放後,國民黨轟炸機幾乎天天來轟炸,靈橋上路面、鋼樑上彈孔累累,但靈橋仍然屹立在奉化江上,是解放舟山群島的鋼鐵運輸線。

靈橋市場

靈橋日用品市場是寧波市規模大、設施全、地理位置較為理想的規範市場,是地處黃金地段中商場化的市場。
市場營業面積三萬八千平方米,共分七層,一層至三層已於96年12月28日開業。主要經營品種有鞋類、百貨、服裝、布料、羊毛衫、燈具、餐飲等,其中鞋類在寧波市場中具有一定的輻射力。
市場每層裝有自動扶梯四台、專用貨梯二台,場內還設有中央空調、程控電話等現代化設施。與市場相配套的有大型停車庫一萬多平方米,可停汽車300輛,有倉庫5000平方米,還可為市外經營者提供住宅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