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光碟機

電腦光碟機

電腦光碟機,電腦用來讀寫光碟內容的機器,是台式機里比較常見的一個配件。隨著多媒體的套用越來越廣泛,使得光碟機在台式機諸多配件中的已經成標準配置。光碟機可分為CD-ROM驅動器、DVD光碟機(DVD-ROM)、康寶(COMBO)、刻錄機(DVDRW)、藍光康寶(BD-ROM)以及藍光刻錄機(BD-RE)等。

基本信息

術語

可能很多讀者會認為光碟機的速度越快,其性能就越高。其實,光碟機的速度只是指其驅動電機的轉速而言,而要真正衡量其性能高低,還要看下面幾個指標表現如何。

傳輸速率

數據傳輸速率(SustainedDataTransferRate)是CD—ROM光碟機最基本的性能指標,該指標直接決定了光碟機的數據傳輸速度,通常以KB/s來計算。最早出現的CD—ROM的數據傳輸速率只有150KB/s,當時有關國際組織將該速率定為單速,而隨後出現的光碟機速度與單速標準是一個倍率關係,比如2倍速的光碟機,其數據傳輸速率為300KB/s,4倍速為600KB/s,8倍速為1200KB/s,12倍速時傳輸速率已達到1800KB/s,依此類推。CD—ROM主要有CLV(恆定線速度)、CAv(恆定角速度)及P—CAV(局部恆定角速度)3種讀盤方式。
其中,CLv技術(ConstantLinemVelocity,恆定線速度)是12倍速以下光碟機普遍採用的一種技術。CLV技術指從碟片的內道(內圈)向外道移動過程中,單位時問內讀過的軌道弧線長度相等。由於CD糟片的內環半徑比外環小,因此檢測光頭靠近內環時的鏇轉速度自然比靠近外環時快,也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數據傳輸速率保持不變這一要求。
CAV技術(ConstantAngularVelocity,恆定角速度)是20倍速以上光碟機常用的一種技術。CAV技術的特點是為保持鏇轉速度恆定,其數據傳輸速率是可變的。即檢測光頭在讀取碟片內環與外環數據時,數據傳輸速率會隨之變化。比如一個20倍速產品在內環時可能只有10倍速,隨著向外環移動數據傳輸速率逐漸加大,直至在最外環時可達到20倍速。
P-CAV技術(PartialCAV:局部恆定角速度)則是融合了CLV和CAV兩者精華形成的一種技術。當檢測光頭讀碟片的內環數據時,鏇轉速度保持不變,使數據傳輸速率得以增加;而當檢測光頭讀取外環數據時,則對鏇轉速度進行提升。

CPU占用時間

CPU占用時間(CPIULoading)指CD—ROM光碟機在維持一定的轉速和數據傳輸速率時所占用CPU的時間。該指標是衡量光碟機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從某種意義上講,CPU的占用率可以反映光碟機的BIOS編寫能力。優秀產品可以儘量減少CPU占用率,這實際上是一個編寫BIOS的軟體算法問題,當然這只能在質量比較好的碟片上才能反映。如果碰上一些磨損非常嚴重的光碟,CPU占用率自然就會直線上升,如果用戶想節約時問,就必須選購那些讀“磨損嚴重光碟”的能力較強、CPu占用率較低的光碟機。從測試數據可以看出,在讀質量較好的碟片時,最好的與最差的成績相差不會超過兩個百分點,但是在讀質量不好的碟片時,差距就會增大。

高速快取

這個指標通常會用Cache表示,也有些廠商用BufferMemory表示。它的容量大小直接影響光碟機的運行速度。其作用就是提供一個數據緩衝,它先將讀出的數據暫存起來,然後一次性進行傳送,目的是解決光碟機速度不匹配問題。

平均訪問時間

平均訪問時間(AverageAccessTime)即“平均尋道時間”,作為衡量光碟機性能的一個標準,是指從檢測光頭定位到開始讀盤這個過程所需要的時問,單位是ms,該參數與數據傳輸速率有關。

容錯性

儘管目前高速光碟機的數據讀取技術已經趨於成熟,但仍有一些產品為了提高容錯性能,採取調大雷射頭髮射功率的辦法來達到糾錯的目的,這種辦法的最大弊病就是人為地造成雷射頭過早老化,減少產品的使用壽命。

穩定性

穩定性是指一部光碟機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至少一年)內能保持穩定的、較好的讀盤能力

讀盤速度

CD-ROM速度的提升發展非常快,去年24X產品還是主流,如今48X光碟機也已經逐步普及了。值得注意的是,光碟機的速度都是標稱的最快速度,這個數值是指光碟機在讀取碟片最外圈時的最快速度,而讀內圈時的速度要低於標稱值,大約在24X的水平。現在很多光碟機產品在遇到偏心盤、低反射盤時採用階梯性自動減速的方式,也就是說,從48X到32X再到24X/16X,這種被動減速方式嚴重影響主軸馬達的使用壽命。值得慶幸的是,筆者最近倒是在英拓光碟機上找到了“一指降速”的功能設定。按住前控制臺上Eject鍵2秒鐘,光碟機就會直接地從最高速自動減速到16X,避免了機芯器件不必要的磨損,延長了光碟機的使用壽命。同樣,再次按下Eject鍵2秒鐘,光碟機將恢復讀盤速度,提升到48X。
此外,緩衝區大小,定址能力同樣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目前CD-ROM所能達到的最大CD讀取速度是56倍速;DVD-ROM讀取CD-ROM速度方面要略低一點,達到52倍速的產品還比較少,大部分為48倍速;COMBO產品基本都達到了52倍速。筆者認為,以目前的軟體套用水平而言,對光碟機速度的要求並不是很苛刻,48X光碟機產品在一段時間內完全能夠滿足使用需要。因為目前還沒有哪個軟體要求安裝時使用32X以上的光碟機產品。此外,CD-ROM作為數據的存儲介質,使用率遠遠低於硬碟,總沒有誰會將WIN98安裝在光碟上運行吧?單倍速傳輸速度CD為150kB/s,DVD為1350kB/s.注意是kB/s(千Byte每秒)而不是kbps(千bit每秒).
光碟機速度是用X“倍速”來表示的,這是相對於第一代光碟機來講的。比如說40X光碟機,其速度是第一代光碟機的40倍。第一代光碟機的速度近似於150KB/S,那么40X光碟機的速度近似於6000KB/S。有兩種類型的光碟機以不同方式來標稱速度,最普通的是“MAX”光碟機。例如,一個稱為40XMAX的光碟機意味著光碟機轉動CD糟傳輸的最大速度可達6000KB/S。
然而“最大”僅是指CD糟的最外面部分,而CD糟的最裡面部分通常只有12X,總的來說,平均速度是遠小於標稱速度值的,特別是當一個CD糟未完全寫滿而且不使用最外面部分的時候。而另一種更貴的光碟機類型是“TRUEX”,這種光碟機的特點是有一個獨特的雷射拾取系統,可以做到不管信息放在CD糟的哪個地方,傳輸速率都一樣。因此,同樣倍速的光碟機,“TRUEX”要比“MAX”快得多。當然,“TRUEX”的售價也更貴。

容錯能力

相對於讀盤速度而言,光碟機的容錯性顯得更加重要。或者說,穩定的讀盤性能是追求讀盤速度的前提。由於光碟是移動存儲設備,並且碟片的表面沒有任何保護,因此難免會出現劃傷或沾染上雜物質情況,這些小毛病都會影響數據的讀取。為了提高光碟機的讀盤能力,廠商獻計獻策,其中,“人工智慧糾錯(AIEC)”是一項比較成熟的技術。AIEC通過對上萬張光碟的採樣測試,“記錄”下適合他們的讀盤策略,並保存在光碟機BIOS晶片中。以方便光碟機針對偏心盤、低反射盤、劃傷盤進行自動的讀盤策略的選擇。由於光碟的特徵千差萬別,所以目前市面上以英拓為首的少數光碟機產品還專門採用了可擦寫BIOS技術,使得DIYer可以通過在現方式對BIOS進行實時的修改,所以說FlashBIOS技術的採用,對於光碟機整體性能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此外,一些光碟機為了提高容錯能力,提高了雷射頭的功率。當光頭功率增大後,讀盤能力確實有一定的提高,但長時間“超頻”使用會使光頭老化,嚴重影響光碟機的壽命。一些光碟機在使用僅三個月後就出現了讀盤能力下降的現象,這就很可能是光頭老化的結果。這種以犧牲壽命來換取容錯性的方法是不可取的。那么,如何判斷您購買的光碟機是否被“超頻”呢?在購買的時候,你可以讓光碟機讀一張質量稍差的碟片,如果在碟片退出後表面溫度很高,甚至燙手,那就有可能是被“超頻”了。不過也不能排除是光碟機主軸馬達發熱量大的結果。

發展歷程

電腦光碟機電腦光碟機
第一代光碟機:標準型
之所以管第一代光碟機叫做標準型,是因為第一代光碟機制定了很多光碟機的標準,並且沿用至今,比如一張光碟的容量為640Mb(筆者這裡稱的光碟制傳統的CD-ROM),光碟機的數據傳輸率為150KB/S,這一標準也奠定了幾倍速光碟機這一光碟機獨特的叫法,比如40倍速光碟機的傳輸速度為150KB/S*40=6000KB/S。筆者手頭正好有那時的一些歷史資料,讓我們再重溫一下。
1991年,由有全球1500家軟體廠商加入的Software-Publishers-Association中的MultimdeiaPCWorkingGroup公布第一代MPC(Multimedia-Personal-Computer)規格,帶動了光碟出版品的流行。一張光碟的容量是640MB,光碟機的數據傳輸率為150KB/S(被國際電子工業聯合會定為單倍速光碟機),平均搜尋時間為1秒。隨著市場的不斷需求,硬體技術的不斷增進。1993年,第二代MPC規格問世,光碟機的速度已變成了雙倍速,傳輸率達到了300KB/S,平均搜尋時間為400ms。
400ms的平均尋道時間,300KB/S的傳輸率,640MB的容量,對於目前動輒配一個7200轉、2MBcache,30GB容量的朋友來說可能覺得第一代光碟機速度太慢,容量太小。但要知道第一代光碟機出現的時候還是大家用軟碟作為主要移動拷貝媒介,經常用10多張盤拷貝一個軟體或遊戲,然後用2、30分鐘將它裝入機器內,如果其中一張盤有質量問題或拷錯了,整個工夫就白費了。那時候硬碟也只有200MB上下,400MB的硬碟要1700、1800才能買到。筆者還清晰的記得在第一次在朋友家看到他新買的光碟機時,當時的感覺就是無限的遊戲和軟體,並且裝起來快捷又方便。當然,不久筆者也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塊光碟機,新加坡的唯用,倍速,1000多塊。
第一代光碟機的特點是光碟機剛剛出現,制定了光碟機的很多技術標準,作為軟碟機與硬碟交換數據的替代品,增大了容量,提高了速度,極大的提高了效率。那時候國內品牌非常少,比較有代表的品牌象SONY、Philips及新加坡的一些品牌。
第二代光碟機:提速型
筆者劃分的第二代主要是指光碟機從4速發展到24速(32速)這一時間段。因為之後從32速再往高速光碟機發展過程中雖然速度也在提高,但更多的技術發展目標已不在速度上,因此劃入下一代。
光碟機發展了一段時間,由於其相對於軟碟極大的優越性逐漸普及起來,成為裝機時的標準配置。上百MB的軟體、遊戲也漸漸多了起來。裝軟體還稍微好一點,裝一遍就完了,玩遊戲時經常要從光碟調用數據,此時光碟機讀取速度太慢也逐漸突顯出來,有時候一個遊戲走到下一關讀一下數據要讀2、3分鐘,特別是玩仙劍這樣的RPG遊戲,經常要在各關之間穿梭,玩一個小時要有20分鐘用來讀盤,這誰受得了,怎么辦?提速。
此時提速也成為各家廠商技術發展的主要目標,速度從4倍速、8倍速、一直提高到24倍速、32倍速。此時光碟機的支持格式也有發展,1995年夏,MultimdeiaPCWorkingGroup公布第三代規格標準。兼容光碟格式包括:CD-Audio、CD-Mode1/2、CD-ROM/XA、photo-CD、CD-R、Video-CD、CD-I等。
這個時間筆者的朋友換了一個ACER16速的光碟機,使用起來確實感覺快了,還記得筆者那時候打仙劍都喜歡去他那,看著載入數據條"唰"一下的過去了,心情也愉快起來。但速度快了也並不都好,由於光碟轉速太快,噪音變大,發熱量變大。當然產品的問題還是要技術的發展來解決,光碟機也進入了第三代--發展型。
第二代光碟機的特點是光碟機逐漸普及起來,但速度慢的弱點也突出起來,提高速度成為各家製造廠商技術競爭的首要目標。光碟機支持的格式也漸漸多了起來。
市場上主流的依然是洋品牌,象Toshiba、NEC等,出現了一些國產品牌,除acer外其它還沒什麼氣候。
第三代光碟機:發展型
光碟機速度再往上提高,傳輸速度慢的問題已得到很好的解決,但速度提高后所帶來的問題卻漸漸顯現出來。高速度的鏇轉會產生震動、噪音和熱能,震動也會使雷射頭難以定位,尋道時間加長,並容易與雷射頭髮生碰撞,刮花雷射頭;產生的熱能會影響光碟上的化學介質,影響雷射頭的準確定位,延長尋道時間;引起的噪音會使人精神上產生不爽的效果,容易疲勞。
針對這些問題,各個不同的生產廠家也推出了相應改善的技術:NEC公司在四角上安裝懸浮式減震橡膠;Acer公司採用懸掛技術和橡膠減震支架;Lite-on採用懸浮承載技術;Asus公司採用先進的雙重動態懸掛系統……
這一階段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國內廠商發展起來,以其完善的品質、低廉的價格受到消費者得青睞,成為市場的主流。
第三代的特點是速度已不是各廠商發展技術的主要目標,大家紛紛推出新技術,使光碟機讀盤更穩定,發熱量更低,工作起來更安靜,壽命更長。國內廠商發展起來,成為市場主流。
市場上洋品牌及台灣品牌份額有一定減少,許多國內品牌崛起,象奧美嘉\源興、大白鯊、美達等等。
摺疊第四代光碟機:完美型
又經過幾年的發展,光碟機的技術已經趨於成熟,各家廠商的產品雖然可能採用的技術略有不同,但產品品質卻都臻於完善,甚至說完美,表現在糾錯率更強,傳輸速度更快,工作起來更穩定、更安靜、發熱量更低。
摺疊編輯本段工作原理
雷射頭是光碟機的心臟,也是最精密的部分。它主要負責數據的讀取工作,因此在清理光碟機內部的時候要格外小心。
雷射頭主要包括:雷射發生器(又稱雷射二極體),半反光稜鏡,物鏡,透鏡以及光電二極體這幾部分。當雷射頭讀取碟片上的數據時,從雷射發生器發出的雷射透過半反射稜鏡,匯聚在物鏡上,物鏡將雷射聚焦成為極其細小的光點並打到光碟上。此時,光碟上的反射物質就會將照射過來的光線反射回去,透過物鏡,再照射到半反射稜鏡上。
此時,由於稜鏡是半反射結構,因此不會讓光束完全穿透它並回到雷射發生器上,而是經過反射,穿
透鏡,到達了光電二極體上面。由於光碟表面是以突起不平的點來記錄數據,所以反射回來的光線就會射向不同的方向。人們將射向不同方向的信號定義為“0”或者“1”,發光二極體接受到的是那些以“0”,“1”排列的數據,並最終將它們解析成為我們所需要的數據。在雷射頭讀取數據的整個過程中,尋跡和聚焦直接影響到光碟機的糾錯能力以及穩定性。尋跡就是保持雷射頭能夠始終正確地對準記錄數據的軌道。
當雷射束正好與軌道重合時,尋跡誤差信號就為0,否則尋跡信號就可能為正數或者負數,雷射頭會根據尋跡信號對姿態進行適當的調整。如果光碟機的尋跡性能很差,在讀盤的時候就會出現讀取數據錯誤的現象,最典型的就是在讀音軌的時候出現的跳音現象。所謂聚焦,就是指雷射頭能夠精確地將光束打到碟片上並受到最強的信號。
當雷射束從碟片上反射回來時會同時打到4個光電二極體上。它們將信號疊加並最終形成聚焦信號。只有當聚焦準確時,這個信號才為0,否則,它就會發出信號,矯正雷射頭的位置。聚焦和尋道是雷射頭工作時最重要的兩項性能,我們所說的讀盤好的光碟機都是在這兩方面性能優秀的產品。
目前,市面上英拓等少數高檔光碟機產品開始使用步進馬達技術,通過螺鏇螺桿傳動齒輪,使得1/3定址時間從原來85ms降低到75ms以內,相對於同類48速光碟機產品82ms的定址時間而言,性能上得到明顯改善。
而且光碟機的聚焦與尋道很大程度上與碟片本身不無關係。目前市場上不論是正版盤還是盜版盤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心點偏移以及光介質密度分布不均的情況。當光碟高速鏇轉時,造成光碟強烈震動的情況,不但使得光碟機產生風噪,而且迫使雷射頭以相應的頻率反覆聚焦和尋跡調整,嚴重影響光碟機的讀盤效果與使用壽命。在36X-44X的光碟機產品中,普遍採用了全鋼機芯技術,通過重物懸垂實現能量的轉移。
但面對每分鐘上萬轉的高速產品,全鋼機芯技術顯得有些無能為力,市場上已經推出了以ABS技術為核心的英拓等光碟機產品。ABS技術主要是通過在光碟托盤下配置一副鋼珠軸承,當光碟出現震動時,鋼珠會在離心力的作用下滾動到質量較輕的部分進行填補,以起到瞬間平衡的作用,從而改善光碟機性能。

問題與維護

保養維護

電腦光碟機電腦光碟機
大家知道,雷射頭是最怕灰塵的,很多光碟機長期使用後,識盤率下降就是因為塵土過多,所以平時不要把托架留在外面,也不要在電腦周圍吸菸。而且不用光碟機時,儘量不要把光碟留在驅動器內,因為光碟機要保持“一定的隨機訪問速度”,所以碟片在其內會保持一定的轉速,這樣就加快了電機老化(特別是塑膠機芯的光碟機更易損壞)。另外在關機時,如果劣質光碟留在離雷射頭很近的地方,那當電機轉起來後很容易劃傷雷射頭。
散熱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注意電腦的通風條件及環境溫度的高低,機箱的擺放一定要保證光碟機保持在水平位置,否則光碟機高速運行時,其中的光碟將不可能保持平衡,將會對雷射頭產生致命的碰撞而損壞,同時對光碟的損壞也是致命的,所以在光碟機運行時要注意聽一下發出的聲音,如果有光碟碰撞的噪音請立即調整光碟,光碟機或機箱位置。

故障維修

故障現象
當光碟機出現問題時,一般表現為光碟機的指示燈不停地閃爍、不能讀盤或讀盤性能下降;光碟機盤符消失。光碟機讀盤時藍屏當機或顯示“無法訪問光碟,設備尚未準備好”等提示框等。
光碟機連線不當造成
光碟機安裝後,開機自檢,如不能檢測到光碟機,則要認真檢查光碟機排線的連線是否正確、牢靠,光碟機的供電線是否插好。如果自檢到光碟機這一項時出現畫面停止,則要看看光碟機(主、從)跳線是否無誤。
提醒:光碟機儘量不要和硬碟連在同一條數據線上。
內部接觸問題
如果出現光碟機卡住無法彈出的情況,可能就是光碟機內部配件之間的接觸出現問題,大家可以嘗試如下的方法解決:將光碟機從機箱卸下並使用十字螺絲刀拆開,通過緊急彈出孔彈出光碟機托盤,這樣你就可以卸掉光碟機的上蓋前蓋。卸下上蓋後會看見光碟機的機芯,在托盤的左邊或者右邊會有一條末端連著托盤馬達的皮帶。你可以檢查此皮帶是否乾淨,是否有錯位,同時也可以給此皮帶和連線馬達的末端上油。另外光碟機的托盤兩邊會有一排鋸齒,這個鋸齒是控制托盤彈出和縮回的。請你給此鋸齒上油,並看看它有沒有錯位之類的故障。如果上了油請將多餘的油擦去,然後將光碟機重新安裝好,最後再開機試試看。
提醒:不過由於這種維修比較專業,建議大家最好找專業人士修理。
CMOS設定的問題
如果開機自檢到光碟機這一項時出現停止或當機的話,有可能是CMOS設定中的光碟機的工作模式設定有誤所致。一般來說,只要將所有用到的IDE接口設定為“AUTO”,就可以正確地識別光碟機工作模式了。對於一些早期的主機板或個別現象則需要進行設定。
驅動的問題
在Windows系統中,當主機板驅動因病毒或誤操作而引起丟失時,會使IDE控制器不能被系統正確識別,從而引起光碟機故障,這時我們只要重新安裝主機板驅動就可以了。
另外,當一個光碟機出現驅動重複或多次安裝等誤操作時會使Windows識別出多個光碟機,這會在Windows啟動時發生藍屏現象。我們只要進入Windows安全模式(點選“我的電腦→屬性→CD-ROM”)刪除多出的光碟機就解決了。
光碟機不支持DMA
早期的光碟機可能不支持DMA,可以將光碟機的DMA接口關閉以免造成不兼容等現象。完成設定後,按下“確定”按鈕,重新啟動電腦即可。
DMA接口光碟機與主機板不兼容時,也應關閉DMA。如果你真想發揮一下光碟機DMA所帶來的性能的話,建議升級主機板的BIOS或光碟機的固件(Firmware)。另外,光碟機使用久後,會出現讀盤不穩定的現象,我們可以試著關閉DMA,以降低性能,提高穩定性。
虛擬光碟機發生衝突
我們在安裝光碟機的同時,一般會裝個虛擬光碟機使用。但安裝虛擬光碟機後,有時會發現原來的物理光碟機“丟失”了,這是由於硬體配置檔案設定的可用盤符太少了。解決方法:用Windows自帶的記事本程式打開C糟根目錄下的“Config.sys”檔案,加入“LASTDRIVE=Z”,保存退出,重啟後即可解決問題。
在安裝雙光碟機的情況下安裝低版本的“虛擬光碟機”後,個別情況會表現為有一個或兩個物理光碟機“丟失”!建議:換個高版本的或其它虛擬光碟機程式。
雷射頭老化造成
排除了灰塵造成的原因,如果光碟機還不能讀盤很可能是“雷射頭”老化了,這時就要調整光碟機雷射頭附近的電位調節器,加大電阻改變電流的強度使發射管的功率增加,提高雷射的亮度,從而提高光碟機的讀盤能力。
提醒:大家用小螺絲刀順時針調節(順時針加大功率、逆時針減小功率),以5度為步進進行調整,邊調邊試直到滿意為止。切記不可調節過度,否則可能出現雷射頭功率過大而燒毀的情況.
托盤不能入倉的解決
故障分析:經比較多台同型號光碟機,判定應該是出盒機構的橡膠傳送帶老化所致,是內部橡膠傳送帶的實拍圖。
凡是發生進、出倉不順暢現象,幾乎均與圖中橡膠帶有關。由於使用日久,橡膠帶老化而變得有點松,按下進倉鍵後,進出倉機構得不到足夠的傳動力,金屬機心不能完全到位,導致光碟機內部的處理器誤判為被異物卡住,從而保護性地執行出倉動作。
解決方法:可以換一條同樣規格的傳送帶,但費時費事費錢,而且普通傳送帶的質量遠不能與原裝產品相比。
光碟機彈不出來的原因及解決方法:
原因分析一:光碟機出倉按鍵失靈
當按下光碟機面板上的出倉鍵後,光碟機彈不出來,但在“我的電腦”中右鍵點擊光碟機盤符選擇“彈出”後光碟機能夠出倉,這說明光碟機面板上的出倉鍵失靈了,解決辦法可以嘗試拆下光碟機,重點檢查下按鍵是否存在接觸不良,解決之即可,如果覺得麻煩,也可以不去理會,反正在電腦中也可以操作彈出光碟機。
原因分析二:光碟機出倉機械系統齒輪磨損
光碟機出倉機械系統齒輪磨損,這種情況往往在按下出倉鍵時,能聽到光碟機發出出倉時的“咯噔”一聲,但光碟機彈不出來;這種故障是由於光碟機出倉齒輪磨損造成的,因為多數電腦光碟機的進出倉齒輪是由塑膠製成的,長時間的動作以及塑膠本身老化使得齒輪過早的磨損,齒輪與齒輪之間的配合間歇過大就會打滑,導致了光碟機彈不出來的故障;解決辦法建議拿去維修,當然如果使用比較久了建議直接換新的,畢竟光碟機目前也便宜。
原因分析三:光碟機本身機械故障
如果光碟機在電腦中無法識別,或者按鍵與以上操作後無任何反應,首先檢查下線路連線是否有問題,尤其是供電部分,如果沒問題,那么說明是光碟機本身的問題,對於機械故障,如果會維修的也可以嘗試自己修復下,經濟條件好的建議換新的。
解決辦法:
1、我們可以根據以上介紹的原因去判斷問題屬於哪種,然後對應的去嘗試解決即可,不過對於新手朋友來說不能忽視,光碟機還有一個緊急彈出功能,很多時候都可以臨時使用下,也不影響光碟機的使用。
2、眾所周知,光碟機面板上都設計了應急出倉孔,一旦光碟機發生故障無法退盤出倉,可以使用回形針或牙籤之類的硬物插入應急出倉孔(需要用力),此時光碟機托盤就會彈出一小部分,再用手拉出托盤即可;很多網友反映說自己的光碟機沒有找到應急出倉的小孔,實際上需要將機箱上的光碟機小擋板拉下,才能見到真正的光碟機面板,真正的光碟機面板上應該有品牌標誌的,這個大家可以先把光碟機檔板先撤掉再操作比較方便些。

光碟機讀碟自動彈出

出現這種情況跟作業系統沒有直接的關係,這種故障多半是光碟機的托盤進出控制電路工作不穩定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光碟機的輸入電源不穩定造成的,甚至上面的兩種因素都有可能。為了驗證光碟機的輸入電源是否穩定,筆者將發生故障的光碟機從朋友的計算機上拆了下來,然後將它安裝到自己的計算機進行測試,測試之後發現阿帕奇50XCD-ROM光碟機在筆者的計算機中仍然還會發生倉門自動“吐出”故障,這就證明光碟機托盤進出的控制電路肯定發生了問題。

安裝方法

光碟驅動器(光碟機)是一個結合光學、機械及電子技術的產品。在光學和電子結合方面,雷射光源來自於一個雷射二極體,它可以產生波長約0.54-0.68微米的光束,經過處理後光束更集中且能精確控制,光束首先打在光碟上,再由光碟反射回來,經過光檢測器捕獲信號。光碟上有兩種狀態,即凹點和空白,它們的反射信號相反,很容易經過光檢測器識別。檢測器所得到的信息只是光碟上凹凸點的排列方式,驅動器中有專門的部件把它轉換並進行校驗,然後我們才能得到實際數據。光碟在光碟機中高速的轉動,雷射頭在司服電機的控制下前後移動讀取數據。
在光碟機上,數據傳輸速度到底有多快呢?我們平常說的32速、24速等就是指光碟機的讀取速度。在制定CD-ROM標準時,把150K位元組/秒的傳輸率定為標準,後來驅動器的傳輸速率越來越快,就出現了倍速、四倍速直至現在的24倍速、32倍速或者更高,32倍速驅動器理論上的傳輸率應該是:150×32=4,800K位元組/秒,當然在實際的情況是達不到這么高的。除了傳輸率外,平均查找時間是衡量光碟機的另一指標,倍速光碟機的平均查找時間約為400毫秒,現在最快的光碟機平均查找時間約為120毫秒。從光碟上讀出的數據先存在緩衝區或高速快取里,然後再以很高的速度傳輸到計算機上。多媒體計算機要求光碟機至少有64K的高速快取,現在的光碟機一般有256K。
光碟機的安裝是比較簡單的。它和硬碟的安裝很相似。對於IDE光碟機,一個主要的問題是設定主盤副盤,一般在光碟機上都標明了跳線方式,MA表示主盤,SL表示副盤。一般情況下,我們把光碟機設定為副盤,把它與硬碟接在同一條數據線上;在光碟機設成主盤的情況下,你可以單獨為它接一根數據線,把它連線到主機板的副IDE口上。在連線數據線時,要注意接口的方向。另外有一個容易出問題的地方是CD音頻線的連線,光碟機的CD音頻接口一般有4根針,分別是左右聲道和兩個地線,R代表右聲道,L代表左聲道,G代表地線。在音效卡上也有一個類似的插座,它接收光碟機的CD音頻信號並把它放大輸出到“Speaker”孔。CD音頻線有3芯或4芯,4芯的只是多了一個地線而已。在連線音頻線時,注意光碟機和音效卡的左右聲道和地線要對應,否則可能出現問題,如放CD時只有一個喇叭響等。

設定從光碟機啟動的方法

1)機器啟動後首先按Del鍵進入BIOS
2)通過鍵盤上的方向鍵選中AdvancedBIOSFeatures
3)回車進入BIOS設定界面
4)用方向鍵選中FirstBootDevice或(1stBootDevice)回車
5)用上下方向鍵選中CDROM
6)按ESC返回BIOS設定界面。按F10
7)按‘Y’鍵後回車,重啟電腦
8)重啟電腦,放入光碟,在讀光碟的時候按回車鍵(就是出現黑屏上有一排英文pressanykeytobootfromCDROM時,立即回車)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BIOS的不同,進入BIOS後設定按鍵也有可能不同。如果是AMIbios,進入bios之後按右方向鍵,第四項,然後選擇同樣的類似firstbootdevice的選項,然後保存更改退出。如果是筆記本,可以按F2進入BIOS,後面的設定大同小異。

光碟機的分類

電腦光碟機電腦光碟機
光碟機是台式機里比較常見的一個配件。隨著多媒體的套用越來越廣泛,使得光碟機在台式機諸多配件中的已經成標準配置。目前,光碟機可分為CD-ROM驅動器、DVD光碟機(DVD-ROM)、康寶(COMBO)和刻錄機等。
CD-ROM光碟機:又稱為緻密盤唯讀存儲器,是一種唯讀的光存儲介質。它是利用原本用於音頻CD的CD-DA(DigitalAudio)格式發展起來的。
DVD光碟機:是一種可以讀取DVD碟片的光碟機,除了兼容DVD-ROM,DVD-VIDEO,DVD-R,CD-ROM等常見的格式外,對於CD-R/RW,CD-I,VIDEO-CD,CD-G等都要能很好的支持。
COMBO光碟機:“康寶”光碟機是人們對COMBO光碟機的俗稱。而COMBO光碟機是一種集合了CD刻錄、CD-ROM和DVD-ROM為一體的多功能光存儲產品。
刻錄光碟機:包括了CD-R、CD-RW和DVD刻錄機等,其中DVD刻錄機又分DVD+R、DVD-R、DVD+RW、DVD-RW(W代表可反覆擦寫)和DVD-RAM。刻錄機的外觀和普通光碟機差不多,只是其前置面板上通常都清楚地標識著寫入、複寫和讀取三種速度。
光碟機:刻錄技術有哪些
隨著發展刻錄機的刻錄速度越來越快,刻錄機對快取容量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受成本的限制快取容量的增加幅度遠遠跟不上刻錄速度的發展。大家知道,在刻錄一盤空白的碟片的時候,不管以何種方式或格式刻錄數據,刻錄機都會預先讀入數據到快取(Buffer)中,當刻錄機的快取存滿的時候,刻錄機就會開始執行刻錄數據的動作,快取中必須要有足夠的數據供給刻錄機才能保證刻錄的順利完成。但是數據傳輸給刻錄機快取時,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容易造成輸入的速度跟不上刻錄機的寫入速度,如果快取中數據被耗盡,此時就會發生BufferUnderRun(快取欠載)錯誤,這樣就會刻錄失敗,碟片報廢。為了避免快取欠載錯誤的發生,光儲廠商相繼開發了一些防刻死技術,以期望在數據短時間斷流的狀況下,把刻錄的影響降到最低。
防刻死技術都是在雷射頭定位精度和Fireware軟體上作了改進,當發生數據傳輸斷流時,刻錄機會自動記錄下斷點,並停止刻錄動作,當快取內數據符合要求時,再自動尋找到斷點繼續刻錄。這樣就避免了快取欠載錯誤的發生,但防刻死技術也有它自己固有的缺點,首先使用防刻死技術會浪費時間和光碟的空間,在使用防刻死技術的時候,光頭要從寫狀態變成讀狀態,而且要記錄下斷點,然後等待快取中的數據滿了再從斷點處寫入,一般來說,每使用一次防刻死技術需要大約30秒鐘的時間。同時對於一些光頭精度不高的刻錄機來說,可能因為斷點定位不準確而導致下次光碟機讀取不暢。有些防刻死技術還會出現使刻錄的CD產生爆音等副作用。雖然有如上瑕疵,防刻死技術仍舊是降低刻壞盤幾率的最佳方法之一。
各廠商開發的防刻死技術各不相同,主要採用的有一下幾種:
Burn-Proof
JustLink
SeamlessLink
Power-Burn
Exaclink
SAFEBURN
SMARTClone
WriteProof
SuperLink
此外還有一種常見技術叫做光雕刻錄技術。其實光雕刻錄和上邊的刻錄技術並不是一個意思,光雕技術是惠普與威寶公司共同開發的一項允許用戶在光碟背面刻寫個性化圖案的技術,需要刻錄機和光碟同時支持。光雕技術用雷射雕刻塗在光碟上的一層特殊材料,使其顏色發生變化,從而實現雕刻的效果。物理結構上光雕刻錄機比一般的DVD刻錄機產品多了一個光頭,專門用來定位的“光學定位器”,用來保證雕刻圖案時的準確定位。通常支持光雕的光碟比普通光碟略貴一點。
Burn-Proof
Burn-Proof是BufferUnderRun-Proof的縮寫,意思就是快取欠載保護。該技術由日本Sanyo(三洋)公司開發,也是最早投入商業套用並獲得成功的快取欠載保護技術之一。
Burn-Proof技術是在刻錄機內部增加了一組特製的晶片,三洋公司為UltraSCSI接口和IDE接口的刻錄機分別開發了相應的控制晶片LC898023和LC898093KM。在刻錄開始後,該晶片組會持續監控刻錄機快取的狀態,當快取內的數據發生短缺,且數據量小於所設定的存量底限時,該晶片就會暫停刻錄機的刻錄動作。直到快取中的數據充滿後,先對比刻錄的數據與快取中的數據,在將每一筆數據同步後,會搜尋上一個成功刻錄的磁軌位置,搜尋到磁軌位置後便計算和同步,同時準確定位下一個寫入磁區的位置,從而接上暫停前的情況繼續刻錄。
雖說防刻死技術可以搜尋到刻錄停止的位置,但要做到後續刻錄與停止前刻錄數據無縫隙的連線那是根本不能達到的,只能把二者之間的間歇控制在一個不影響數據讀取的範圍內。在桔皮書規範中規定,CD刻錄中數據之間的間隙不能超過100微米,而中間的細小間隔通過ECC校驗碼來修正。Burn-Proof技術能保證從其停止位置到後續刻錄之間的間隔不超過40微米,完全符合桔皮書標準,不會造成刻錄產品的讀取困難問題,還有效避免的快取欠載錯誤的發生。
JustLink
JustLink是由理光(Ricoh)公司開發的,也是通過內加控制晶片的方法使刻錄機具有防刻死功能,是理光為了對抗三洋的Burn-Proof而開發的。
JustLink的原理是:在燒錄時,監視快取中已存取的數據量,當快取中的數據量降低到易發生快取欠載的水準時,停止寫入的動作並保持當時的狀態,同時繼續存取數據於快取之中。待存儲到一定量後,在停止的位置後再度開始寫入,如此重複直至燒錄完結,工作原理和Burn-Proof基本一致,但是間隙控制精度要高得多,可以控制在2μm以內,這對光碟的影響已不太容易察覺到了;JustLink還提供了控制使用次數的支持,可由自己來決定使用與否或使用次數。
JustLink技術與Burn-Proof技術相比有三個較大的不同。一個是BURN-Proof是在出現快取欠載後才暫停刻錄,直到快取內數據被充滿才恢復刻錄;而JustLink則是一直監視快取中的數據量,當數據量減少到一定值(不是到零)時就會暫停刻錄。第二當恢復刻錄時,ustLink允許當快取內的數據達到一定量就可以重新開始刻錄;而BURN-Proof技術則要等到快取被注滿數據後才繼續進行刻錄。第三就是JustLink技術最大優點,中斷點和續刻點之間的間隙非常小。在12倍速刻錄時只有2微米的間隙,而在12倍速下BURN-Proof技術產生的間隙有40微米。而中斷點和續刻點之間的間隙隨著刻錄速度的增加也會增大,這樣在刻錄速度增大時,BURN-Proof技術生成的間隙就比較大了。
SeamlessLink
SeamlessLink技術由菲利浦(Philips)公司所開發,該技術是以理光的JustLink技術為基礎。推出的時間較前兩種晚,因此在程式控制和技術完善程度都要高於前兩種技術。
SeamlessLink的原理是:在進行燒錄的同時,隨時監控快取中的數據量,當數據量下降到一定比例時,關閉雷射刻錄頭,同時記錄確切的中斷點(ExactlyRecEndPoint),並使雷射刻錄頭保持在暫停時的狀態。當快取中的數據量上升後,雷射刻錄頭根據剛才記下的中斷點數據搜尋到中斷點後重新開始燒錄工作,直至燒錄進程完畢。
SeamlessLink技術除了具備JustLink技術的優點以外,還可以在刻錄過程中實時顯示快取中的數據量。此外,由於BURN-Proof和JustLink技術需要額外的控制晶片才能實現防止快取欠載的功能,不但增加了刻錄機的生產成本,而且需要刻錄軟體必須改進和支持。而SeamlessLink技術的實現不需要額外的控制晶片,其指令被集成在刻錄機的FirmWare(固件)上,因此不但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對刻錄軟體沒有提出額外的要求,提高了採用該技術的刻錄機的適用性
Exaclink
是目前較新的防刻死技術,由美國OakTechnology公司研製開發。Exaclink技術所形成的"空隙"不超過1微米,再配合8M的超大容量快取,其優秀的表現可見一斑!當前代表的產品有LG系列刻錄機。
SAFEBURN
Yamaha公司採用了SafeBurn技術的刻錄機,還輔之以8MB的大容量快取刻錄速度控制功能,以將刻錄的穩定性提升得更高。該技術最大的特點是所有的快取欠載應付措施都在快取中直接進行,無需外界干預。即使刻錄中欠載保護啟動,恢復正常刻錄時也不會產生接縫。這是首個無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