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分色

電子分色是運用電子技術從原稿製作分色片,是一項發展很快的新技術。

電子分色

正文

運用電子技術從原稿製作分色片,是一項發展很快的新技術。早在20世紀30年代,有 2種電子分色的構想:一種是美國柯達公司的摩雷和莫爾斯發明的,採用模擬照相蒙版的原理。另一種是美國因特泰普公司的哈代和沃斯伯里構想的。兩者雖都製造出機器的雛型,但後者轉讓給美國無線電公司後被放棄。前者由時代公司接續發展,成為仍在美國生產的印刷發展公司 (PDI)的電子分色機
電子分色是用光電掃描實現的。將1束白光(一般用鹵素燈或氙燈作光源) 聚焦成一個很小的光點向原稿逐點逐行掃描。每個透過原稿或由原稿反射出來的光點的光由 1套光學系統接受。經光學系統處理後得到藍、紅、綠3束色光,分別投射到3個光電倍增管上,將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電信號的強弱隨光的強弱而變化。每個光點轉換所得的電信號經過一系列的電路進行層次校正、色彩校正、提高清晰度及強調細層次等的處理,最後輸入記錄裝置。將電信號轉換成光信號使感光材料曝光,在這裡光信號的強弱又取決於電信號的強弱。經逐點逐行在感光片上掃描曝光後即得到 1張分色片。重複掃描 4次得到印刷、品 4色的分色片。新型的分色機可以1次分出4色分色片,並可與電子計算機拼版系統配合進行整頁拼版
電子分色中的色彩校正大部分是用模擬計算機進行的。在模擬計算機中,以 1個顏色為主,計算為複製出這一光點的色彩所需的這一顏色的油墨量 (轉換成底片密度或網點面積)。在進行計算時,將3個色光轉換而得的電信號,模擬照相蒙版的方法,進行轉換併疊加成一個電信號,以達到校正顏色的目的。因此,在色彩合成上仍是運用三原色的原理。但是,用模擬計算機校色,所需調整的鏇鈕很多,操作複雜。市場上已經出現全數字式電子分色機。這種電子分色機是將掃描所得的電信號即時數位化並輸入計算機,進行運算校色。這樣,所需調整的鏇鈕大為減少,操作簡單方便。預計未來的電子分色機上的模擬式校色將均為數位化校色所取代。
1976年聯邦德國的H.屈帕斯提出系統的“非彩色結構”複製理論。在傳統的分色中,用黃、品紅、青三原色來再現灰色調,黑色則起調整及強調畫面反差的作用。實質上,在黃、品紅、青三原色混合印在一起時所呈現的顏色,包含中性灰、彩色兩個部分。屈帕斯把第 1部分稱為“非彩色”部分,認為沒有必要用三原色疊合,可用適量的黑來替代。因而,所有的顏色都可以用 1個或2個原色,需要時加上適量的黑色來得到。“非彩色結構”複製法只有用電子分色才能實現。80年代以來新型電子分色機都已具有這種功能。
電子分色所得的圖像清晰度很高,並且已經過層次及色彩校正,因而製得的分色片稍作修整即可製作印版,既提高了質量和效率,又節約了感光材料。在計算機飛躍發展的情況下,將圖像掃描後即數位化輸入計算機,由計算機實現全部層次、色彩校正,細微層次強調及縮放等功能,將使圖像處理全部數位化,分色機的結構將更加簡化。這種發展趨勢已日益明顯。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