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出版

電子出版所屬現代詞,指的是一種出版模式,是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出現的新型模式。

所謂電子出版,是指在整個出版過程中,從編輯、製作到發行,所有信息都以統一的二進制代碼的數位化形式存儲於磁、光、電等介質中,信息的處理與傳遞藉助計算機或類似的設備來進行的一種出版形式。
《辭海》中對電子出版的解釋是:利用電子計算機技術製作電子出版物的工藝過程。通常包括前期策劃、素材準備、美術設計、程式編制、後期製作或通過網路傳送等環節。可見電子出版以計算機為生產工具,原作的大量複製也是以計算機為核心。這裡,定義出版時所必需的編輯改為前期策劃、素材準備和美術設計等。因此,與傳統意義上的出版相比,電子出版包含了更複雜的勞動。工藝手段和技術含量也更高。
電子出版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構建階段(Konstruktionsphase)——編輯把作者送來的信息(稿件)加工整理成可供使用的文本形式。
2)發行階段(Distributionsphase)——包含文本製成之後到可供讀者使用這個時段。
3)接受階段(Rezeptionsphase)——讀者最終接受所提供的信息。
電子出版(elektronisches Publizieren)分成“線上電子出版”( elektronisches Online-Publizieren)和“離線電子出版”( elektronisches Offline-Publizieren)兩大類型。
就線上電子出版說來,電子手段貫穿這三個階段:“電子構成”指藉助計算機生成文本,所生成的是電子形式的文本;“電子發行”指文本超越郵遞等非電子的發行渠道,通過計算機網路傳播;“電子接受”指讀者藉助電子數據處理(EDV)裝置讀取信息,不同於通過紙質材料等非電子手段接受信息。
而在離線電子出版的情況下,電子形式的文本不是以電子方式而是通過非電子方式發行的,如郵寄載有電子文本的軟碟或光碟,讀者再用計算機讀取。上述電子出版三階段劃分法與我們有所不同。所謂“構建階段”大體相當於我們的編輯階段,沒有提“複製”看來是因為經過編輯加工、可供使用的電子文本複製十分容易。在“發行階段”之後加了一個“接受階段”大概是考慮到電子出版物的特點,不像書刊任何讀者都能打開瀏覽其中的圖文,讀取和接受電子出版物的內容要複雜得多,必須有專用的或適用的電子裝置才行,出版者不能只管發行到讀者手裡了事,不考慮讀者能否“接受”。其實,無論是印刷型出版物還是電子出版物,出版者都應當重視傳播效果,即讀者能否接受和是否接受、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利用的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