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三日

禪宗公案名。本則公案系雲門宗之祖雲門文偃禪師對學人所作關於‘自我創造’之垂示。雲門藉此句示導學人,須時時刻刻創造新自我。

【雲門三日】《 佛學大詞典 》

禪宗公案名。本則公案系雲門宗之祖雲門文偃禪師對學人所作關於‘自我創造’之垂示。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中(大四七·五六七中):‘一日云:“三日不相見,不得作舊時看,作么生?”代云:“千!”’謂原為愚痴者,卻於三日之間脫胎換骨,令人刮目相看。雲門藉此示導學人,須時時刻刻創造新自我。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六祖俗姓盧,名惠能,原籍河北范陽(今北京郊區)人。惠能之父原有官職,後被降於新州(今廣東新興縣),永作新州百姓。其母李氏,本地人,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生惠能。惠能三歲喪父,母親孤遺,家境貧寒,長大後靠砍柴供養其母。一日惠能賣柴於市,聽一客誦經,惠能一聽即能領悟,於是問所誦何經?客曰:金剛經。惠能又問經從何得來?客曰:得於黃梅寺弘忍大師。惠能歸家告其母,矢志出家,幾經周折,母從其志。惠能安置母親後,於龍朔二年(公元662年)直達湖北黃梅寺,拜弘忍和尚為師。弘忍略問其意,便知惠能聰慧過人。為避他人之嫌,弘忍故命惠能踏碓舂米,經八月有餘。
五祖弘忍挑選繼承人,一日聚集眾僧,告取自本心般若之性,令其徒各作一偈,若悟大意,可付衣缽為第六代祖。時有上座僧神秀,學識淵博,思作一偈,寫於廊壁間。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佛試,勿使惹塵埃”。惠能聞誦後,問是何人章句,有人告之,惠能聽後則說,“美則美矣,了則未了。”眾徒聽了笑其庸流淺智。惠能亦無怪意,說吾亦有一偈,於是夜間請人代書於神秀偈旁。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眾見偈驚異,各相謂言,奇哉不可以貌看人。五祖見眾驚,恐人加害惠能,於是用鞋抹去惠能之偈,故意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此日五祖到碓場,見惠能在腰間綁著石頭舂米,心有感嘆。五祖問話之後故意以杖擊碓三下,默然而去。惠能會其意,三更時入祖室,五祖授於衣法,命其為第六代祖。令即南歸,並囑惠能不可立即說法;又曰: “衣缽乃爭端之物,至汝止傳。”六祖辭師南歸,渡九江,行至大庾嶺,發現有人追逐,知為衣缽而來。中有一僧慧明,原是四品將軍,捷足先登,追及六祖。六祖為其說善惡正法,惠明悟,拜六祖為師。明辭回,對後追逐來的人說,前路崎嶇,行人絕跡,到別處尋去,六祖於是免遭於難。惠能行至韶州,初往曹溪,約九月余。又有惡徒追尋,六祖急逃廣東四會,隱於山區獵人之列,達十五年之久。唐儀鳳元年(公元676年),六祖出山到廣州法性寺(即光孝寺)。時有主持印宗法師,知惠能得黃梅真傳,遂拜為師,並為之落髮。過了兩年,六祖復歸南華寺主持,傳法三十六載,得法弟子43人,傳播全國各地,後來形成河北臨濟、湖南溈仰、江西曹洞、廣東雲門、南京法眼五宗,即所謂“一花五葉”。法眼宗遠傳於泰國、朝鮮;曹洞、臨濟盛行於日本;雲門及臨濟更遠播於歐美,故南華寺有“祖庭”之稱。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惠能歸新州,八月三日坐化於新州國恩寺,亨年七十六歲。後其徒廣集六祖語錄,撰成《六祖壇經》。惠能真身於 1981年農曆十月開座於修建煥然一新的六祖殿中,以供參拜。千百年來,南華寺與六祖名字連在一起,著稱於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