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蒙古族

蒙古族,中華五十六個民族之一。雲南的蒙古族是公元1253年隨忽必烈征戰遺留在雲南的蒙古族下級士兵後裔。

概述

雲南蒙古族是公元1253年隨忽必烈征戰遺留在雲南的蒙古族下級士兵後裔。現主要聚居在通海杞麓湖沿岸,部分居住在文山州的馬關縣,少部分散居在文山、紅河思茅等地州的一些地區。雲南蒙古族人民善於農耕和漁業,並從事划船運輸和土木建築。民間多崇拜能工巧匠,組織有魯班會。

生活習慣

婦女要套穿三件間襯,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為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顯得格外別致美觀。有團結互助風 尚,至今上山砍柴、背柴仍然彼此互相幫助接應。 雲南的蒙古族為元朝初年隨忽必烈征戰遺留的後裔。雲南有1.3萬人,聚居在通海縣新蒙鄉,分中村、下村、白閣、交椅灣和陶家嘴5個自然村。雲南的蒙古族會彝語漢語,其蒙古語與北方的蒙古語大致可相通,現以農耕為主。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仍與蒙古族服飾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喪葬行棺木土葬,信仰佛、道、 土主、多神及魯班,工匠中有魯班會。他們喜歡的舞蹈叫“跳樂”,眾人圍成一圈,一邊舞蹈,一邊擊掌高歌。隆重的節日為“那達慕”盛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