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學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研究所

雲南大學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botany, IEG;簡稱生態所),是中國的生態學,特別是植物生態學研究和高級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是雲南大學歷史最為悠久的專業研究機構,是雲南大學生態學國家級重點學科的主要支撐力量,生態所主要從事的以植被與景觀生態學為主線的專業方向是雲南大學生態學領域歷史最為悠久,在國內外影響最為深遠的學科方向。

簡介

雲南大學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研究所(InstituteofEcologyandGeobotany,IEG;簡稱生態所),是中國的生態學,特別是植物生態學研究和高級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是雲南大學歷史最為悠久的專業研究機構,是雲南大學生態學國家級重點學科的主要支撐力量,生態所主要從事的以植被與景觀生態學為主線的專業方向是雲南大學生態學領域歷史最為悠久,在國內外影響最為深遠的學科方向。全所目前有科研和教學人員16人,其中博士生指導教師5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10人,長期特聘國外教授2人,所有人員都具研究生學歷,生態所的教師目前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態技術教席1人,國際植被生態學會(IAVS)會員2人,國際景觀生態學會中國分會常務理事1人,中國生態學會理事2人,雲南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1人,常務理事3人;雲南省植物學會副理事長1人。生態所早在1956年就開始招收生態學專業的研究生,目前具有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建立博士後流動站。目前有在讀博士11人,碩士32人。
雲南大學生態學與地植物研究所創建於1956年,其前身是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研究室,於1983年經雲南省教育廳批准成立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研究所,中國著名生態學家曲仲湘朱彥丞先生規劃、組織並領導了生態所的建設工作;作為雲大生態學的第二代傳人,著名生態學家姜漢僑教授、金振洲教授、楊一光教授、朱維明教授等為生態所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姜漢僑黨承林段昌群楊樹華教授等先後擔任所長,現任所長是歐曉昆教授。
雲南大學是我國重點建設的100所大學之一,生態學是國家級重點學科。1997年以來,經過國家“211工程”二期項目的建設,國家和雲南省共投入經費1500萬元建設生態學重點實驗室,其中3S(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實驗室已經購置了具有當前國內先進水平的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完全能滿足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方面的要求;種群和生理生態實驗室建設也具一定規模;分子生態實驗室的建設在三期建設中得到重點支持。生態所已經建成了具有從微觀、中觀到巨觀研究手段,承擔國家和國際相關研究項目的重要研究平台。
雲南植被的研究一直是研究所的主要內容,先後出版了《雲南植被》、《昆明植被》、《雲南松》、《乾熱河谷植被》、《雲南省綜合自然區劃》等專著。編著了《植物生態學》、《進化生態學》等教材。開展了藥用植物的引種栽培,蕨類植物的分類和分布,石灰岩地區的植被恢復,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近5年來,生態所承擔完成了2個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973”項目)的課題,3個專題;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省部級項目,4項國際合作項目,10餘項橫向科技項目。通過2期“211”工程的建設,已經建立了擁有較好軟硬體條件的空間信息技術研究實驗室,種群與生理生態研究研究室,植被生態學研究實驗室,雲南大學植物標本室;建有中國第一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態技術教席”,“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信息中心”,“雲南省世界自然遺產信息中心”,中比合作的“雲南大學生態管理與空間信息技術中心”,擁有了較為完備的數據資料,擁有了較為完整的生態環境及植被研究的歷史資料。目前正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項,國家水專項研究課題1項,雲南省基礎研究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4項,國際合作項目4項,橫向項目20餘項,擁有比較充足的科研課題經費,人年均科研經費10萬元以上。
在生態學的基礎研究領域,生態所近年在乾熱河谷的植被與植物區系方面獲得雲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3年),在生態保護決策支持系統方面獲得省科學進步獎二等獎(2003年),在蕨類植物的研究方面獲得雲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009年);分別在科學出版社高教出版社出版了《雲南藥山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及保護研究》、《中國亞洲象研究》、《環境信息系統》、《流域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及其數位化管理》、《梅里雪山植被研究》、《縱向嶺谷區生態系統多樣性變化與生態安全評價》、《進化生態學》、《植物社會學》和《蕨類植物學》等專著和教材;在為政府提供決策諮詢方面成績也較為突出,例如,已經完成的雲南省生態綜合評價考核指標體系被省政府推廣套用,並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近期完成的“雲南省生態功能區規劃”項目也為省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研究工作已取得突出成績,並具有明顯的創新潛力。
依託於雲南省獨特的自然條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樣性的植被和植物資源,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雲南大學生態所的研究方向在國內生態學界具有重要影響,在國際具有一定的影響,與德國、美國、加拿大、比利時、荷蘭、日本、香港等大學和科研機構保持長期而穩定的聯繫,目前有3名研究生正在比利時攻讀博士學位。經過多年的研究工作,本學科已經從傳統的植被研究向生物種群的協同進化、植被的結構與功能,景觀生態的格局與過程研究方向發展,在重要生物功能群(包括蕨類生態研究,重要藥物資源的研究,外來入侵物種,動物與植物的協同進化研究)、群落的結構與功能,生態系統變化與監測以及參與政府重大決策的生態評價與規劃等套用方向,已經體現出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套用前景。

植被與景觀3S技術研究實驗室

雲南大學植被與景觀3S技術實驗室為國家重點學科生態學建設和支撐平台,具備了良好的設備,有從事遙感信息處理、圖件輸出的全套軟體硬體設備,可提供對外協作的軟硬體條件和技術支持。
本實驗室以3S技術為支撐,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雲南生態系統景觀格局和變化趨勢,為雲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標準化、規範化的可靠信息,服務於雲南省生態系統多樣性維護,植被景觀的變化,預測其發展趨勢。現有專職和兼職研究人員10餘人,長期致力於景觀生態學及巨觀生態問題研究,其中博士導師2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兼職顧問3-5人,具有良好合作基礎和團隊精神。
從實驗室建成投入使用以來,完成了重要(重大)科研項目50餘項相關的科研任務,為將來單位和同外單位合作提供了完善的數據支撐。
一、硬體:
IBMWindowNT工作站2台
微機40餘台
ANATECHE/A0灰度工程掃瞄器1台
CALCOMPA0數位化儀1台
HP750C+A0彩噴繪圖儀1台
二、軟體:
ERDASIMAGINE8.5FORwindows1套
ESRIARC/INFO8.3FORNT1套
ESRIARCVIEW3.3FORNT/XP2套,主要模組包括:
ARCVIEWSPECIALANALYST
ARCVIEWNETWORKANALYST
ARCVIEW3DANALYST
ARCVIEWIMAGEANALYST
ARCVIEWARCPRESS
ERMAPPER6.0FORNT/XP1套
三、支持或參與的科研項目:
1.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973項目)課題2項
2.專題研究3項
3.科技專項重點項目1項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
5.省重點項目3項
6.省自然科學基金3項
7.省級縱向項目3項
8.省教委項目4項
9.國際合作項目5項
10.橫向項目22餘項
四、支持或參與的教學任務:
1.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生態學專業《地理信息科學》教學課程
2.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碩士生生態學專業《地理信息技術與套用》教學課程
3.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環境科學專業和生態學專業《地理信息系統及實驗》教學課程

雲南大學種群生態與生理生態研究實驗室簡介

雲南大學種群生態與生理生態研究實驗室是雲南大學生態學國家級重點學科“植被與景觀”方向的科研支撐平台,同時成為生命科學學院兩個國家人才培養基地的學生創新研究工作站。
本研究實驗室主要由生理生態研究室、種群生態研究室、儀器分析室、無菌操作及培育室、樣品預處理室、顯微觀察室和溫室組成。主要儀器設備有:LI-6400光合測定系統、LAI-2000植物冠層分析儀、LI-3000A葉面積分析儀、PAM-2100葉綠素螢光分析儀、Nikon50i顯微鏡、SMZ1500體示鏡和DXM1200F數碼成像系統、Binder人工氣候箱、氣象觀測記錄儀器等。
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植物生理生態學、藥用植物栽培學、植物次生代謝生態學、植物化感作用的生物鑑定、植物組織培養實驗、土壤常規分析實驗、昆蟲生態學、土壤動物研究以及動物與植物的關係等。
近年開展的主要研究工作
1.短葶飛蓬黃酮積累與環境的耦合關係及與生長的平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036009);
2.西雙版納地區螞蟻與舞草互利共生機理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0360020)
3.道地/瀕危藥材種質資源及其評價研究(國家科技部科技攻關項目);
4.滇東南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驗示範子項目石漠化機理研究(科技廳十五科技攻關項目)
5.藥用黑節草生長和藥用成分積累的生態條件最佳化研究(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2C0038M)
6.外來入侵實蠅種類的分子生物學鑑定(雲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3C0007M)
7.五種蕨類不同發育階段光合作用對不同生境光強變化的回響和適應對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076004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