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勝鑼鼓

雲勝鑼鼓

雲勝鑼鼓原名得勝鑼鼓,是山西大同市的傳統鼓樂。起源於大同北面四十公里的得勝口一帶。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率軍抗擊匈奴。每次出征之前,百姓都會自發地擊奏鑼鼓為出征將士打氣、助威,待將士得勝歸來時還會大奏鑼鼓以示慶賀。久而久之,這種得勝鑼鼓就流傳了下來。

簡要介紹

雲勝鑼鼓原名“得勝鑼鼓”,起源於大同北面四十公里的得勝口一帶。得勝口是大同外長城之重要隘口,也是蒙晉交通要道。古代大同,戰爭頻繁,軍隊出征、還朝皆從此處、經過。每次得勝歸來,則由一名德高望重長者率領民眾在得勝口敲鑼打鼓,熱烈歡迎凱旋將士,故稱之為得勝鑼鼓。後來它在雲州(大同)地區廣泛流傳,因而改稱雲勝鑼鼓 。

歷史淵源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用武力擴大疆土,攻打林胡、樓煩時,每次出征之前,均要擊奏鑼鼓以振人心;戰場拼殺之時,也要擊奏鑼鼓以勵士氣;得勝還朝之後,還要擊奏鑼鼓以示慶功。後來,在兩漢征匈奴,北魏伐柔然,隋唐擊突厥,北宋抗遼金,明朝抵蒙古等歷代戰爭中也都沿用雲勝鑼鼓,清朝“康乾盛世”,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繁榮,雲勝鑼鼓逐步發展,已廣泛套用於喜慶大典、商肆開業、秋后豐收、逢年過節等事宜之中。

藝術特色

雲勝鑼鼓是一種深為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打擊樂合奏。它既不同於晉南鑼鼓,也不同於太原鑼鼓,而演奏起來有人物、情節和故事內容,在山西鑼鼓中足可自成一大流派。

其演奏隊伍可大可小,小者十多人,大者百人左右。樂器為大鼓一面或三面,鑼四面、撓四副、欽四副。 演奏之中,隊形時常步法變化,隊伍時而似龍,時而如虎,不僅聲音震撼、好聽,而且變幻多樣,甚為壯觀。

鑼鼓曲譜有“點將出征”、“拼殺四門”、“得勝還朝”、“萬民歡慶”和“過街秧歌”等,演奏人員身穿彩衣,手擊鑼鼓,通過“搶摘金瓜”、“金龍戲水”、“風擺細浪”、“夜靜搖鈴”等高難度的演奏技巧和“二龍出水”、“八字扇面”、“一字長蛇”、“丹鳳朝陽”等隊形變幻,充分體現出雲勝鑼鼓的四大藝術特點:急如狂濤駭浪,緩若涓水長流,重似霹雷閃電,輕比夜闌搖鈴。

演奏中鼓點與鑼聲震天動地,音色醇厚,使人感到鼓曲剛柔相濟、節奏歡快、輕重有秩、層次分明,鑼鼓聲急時宛如驚濤駭浪沖襲,緩時猶如汩汩溪泉細流;給人以賞心悅目之藝術享受。充分反映了塞上高原人民熱情豪爽、雄渾剽悍、勤勞勇敢、奮發圖強之鄉土特色。

經典曲目

雲勝鑼鼓的經典曲目有《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八仙過海》、《猛虎下山》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