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晴集

雪晴集

前一組文字,美如雪晴風景,無處不閃爍著大自然的神性光澤。人事方面,卻多阻滯,導致山鄉人充沛而活躍的生命力四散橫溢,鑄就形形色色的莫測命運。又因世風日壞,前景暗淡,增人隱憂。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字數:115000

印次:1

版次:1

紙張:膠版紙

內容提要

雪晴集 雪晴集

另一組文字,寫的亦屬一活躍生命,少年時的放縱,青年時的壓抑,處處可見深從文自己的影子。

從文生前,曾有過這樣願望,想把自己的作品好好選一下,印一套袖珍本小冊子。不在於如何精美漂亮,不在於如何豪華考究,只要字跡清楚,款式樸素大方,看起來舒服。本子小,便於收藏攜帶,尤其便於翻閱。

這套選本和以前選法編法不同。我們在每本小冊子前面,增加了些過去舊作以外的文字。有雜感、有日記,有檢查,有未完成的作品,主要是書信——都是近年蒐集整理出來的,大部分未表過。不管怎樣,這些篇章,或反映作者當時對社會、對文藝創作、對文史研究……的一些看法,或反映作者當時的處境,以及內心矛盾哀樂苦悶,把它們發表出來,容或有助於讀者從較寬的角度對他的作品、對他的為人以及對當時的環境背景有進一步了解。

作者簡介

沈從文先生(1902~1988),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鳳凰(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國小畢業後隨本鄉土著部隊到沅水流域各地,隨軍在川、湘、鄂、黔四省邊區生活。1923年到北京自學並學習寫作。1924年後開始發表作品,並與胡也頻合編《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1928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編輯《紅黑》、《人間》雜誌。翌年任教於中國公學。1930年起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起編輯北平和天津的《大公報》副刊《文藝》。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任北京大學教授,編輯《大公報》、《益世報》等文學副刊。從192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集《鴨子》開始,沈從文先生出版了70餘種作品集,被人稱為多產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中篇小說《一個母親》、《邊城》,長篇小說《舊夢》、《長河》,散文集《記胡也頻》、《記丁玲》、《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等。還有論文集《沫沫集》、《廢郵存底》、《雲南看雲集》,批評專集《現代中國作家評論選》,以及多種沈從文的選集和多卷本《沈從文文集》等。他的小說取材廣泛,描寫了從鄉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說。他的創作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文體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嘗試各種體式和結構進行創作,成為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他的散文也獨具魅力,為現代散文增添了藝術光彩。一些後來的作家曾深受他創作風格的影響。在文學態度上,沈從文先生一直堅持自由主義立場,堅持文學要超越政治和商業的影響。 1948年沈從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責沈從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識的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1949年,沈從文先生放棄了文學創作,被安排到中國歷史博物館,擔任了一名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沈從文先生的下半生從事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致力於中國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域的研究。先後發表了《唐宋銅鏡》、《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著作。與沈從文先生在國內的默默無聞相反,沈先生在國外名聲鵲起,於1980年應邀赴美國講學,並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的終審名單。1988年,86歲的沈從文先生因為心臟病復發離開了人世,為後人留下了無限的惋惜。

編輯推薦

竹林中一片斑鳩聲,浸入我迷濛意識里。切都若十分陌生又極端荒唐。這是我初到[高梘]地方第二天一個雪晴的早晨。

眼中的葵花已由紫和金黃轉成一片金綠相錯的幻畫,還正旋轉不已。

目錄

給一個學音樂的

第一信

第二信

赤魘

雪晴

巧秀和冬生

傳奇不奇

道師與道場

雨後

福生

瑞龍

我的鄰

生存

來客

元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