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革命

雨傘革命

雨傘革命又稱遮打革命,是於2014年9月26日起在香港發起的一系列公民抗命,逾20萬香港市民占據多個主要商業區靜坐及示威,地點包括金鐘、中環、灣仔、銅鑼灣、旺角和尖沙咀,旨在要求包括撤回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所確定之2017年香港行政長官選舉框架和候選人提名方案,爭取行政長官選舉的公民提名權及取消立法會功能組別等訴求。

基本信息

名稱來源

雨傘革命雨傘革命
香港“占中”啟動後,英國獨立報》正是以“雨傘革命”為標題報導香港“占中”。此後,更多的西方媒體開始給香港“占中”貼上“雨傘革命”的標籤。法新社報導,在“雨傘革命”運動中,示威者僅以遮陽傘和決心,癱瘓香港市中心以爭取“民主”,雨傘迅速成為他們的標記。報導引述一名示威者說:“我們有雨傘。”最新一期的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面是抗爭者舉起雨傘的照片,直接加上“TheUmbrellaRevolution”(雨傘革命)的標題。

事件經過

雨傘運動由香港專上學生聯會正舉行的罷課集會所衍生。9月26日,有示威者越過圍欄「重奪」被封閉的「公民廣場」(即政府總部東翼前地)。9月28日凌晨,熱血公民首領黃洋達在政府總部對面的海富中心附近設立街站,人群開始聚集;同日早上,警察封閉由海富中心通往政府總部的天橋(海富橋,下同),大批前往聲援示威的民眾聚集於街站附近;同日下午,行為藝術家歐陽東危站海富橋頂,消防人員一度封閉乾諾道中兩條行車線;然後,有民眾自政府總部添美道一邊衝出馬路,同時有聚集於海富橋的民眾突破警察防線,人群開始占領街道。同日傍晚6時起,警察機動部隊多次施放催淚彈驅散示威者,民眾走避至後方的金鐘道,變相「占領」該街道。縱然警察多次施放催淚彈,惟民眾於走避後再聚集,致使清場行動不果。入夜後,警察一度封閉港鐵金鐘站以阻止更多人流進入上述範圍。然而,當時示威者所占領的範圍已經擴展至灣仔告士打道一帶。直至深宵時份,警察展開新一輪行動,再發射多枚催淚彈,惟清場行動仍然不成功;同時,旺角彌敦道及銅鑼灣軒尼斯道分別被占領,最終演變成為雨傘運動,及擴展至香港島及九龍多處地點。

不少香港傳媒沿用於2013年起籌劃的占領中環(簡稱「占中」)來稱呼這次行動。惟實際上,不論是香港專上學生聯會抑或占領中環發起團體愛與和平占領中環均於9月28日晚上以安全理由宣布緊急撤離;10月3日及6日,愛與和平占領中環第二及三度宣布「撤退至金鐘」,故此,是次大規模行動與「占領中環」無關係。外國傳媒則普遍將此次行動稱為「UmbrellaRevolution」或「UmbrellaMovement」(直譯「雨傘革命」或「雨傘運動」),源於示威者以雨傘防禦警察的胡椒噴霧及催淚彈,因而到處都有雨傘的景象。與顏色革命有別,雨傘運動意在向中央政府爭取民主訴求,而非推翻政府。有香港人將之翻譯為遮打運動。遮在粵語中為傘,打寄意行動以打擊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及打倒全國人大決定為目標,遮打二字亦恰好呼應位於中環的遮打道,即使遮打道並非有關要地點。

由9月22日起進行的學界大罷課直至現在運動規模擴大至香港各地,黃絲帶為是次抗爭運動的象徵物。有市民發起將黃絲帶繫上香港各處的行道鐵欄上,亦有不少網民在Facebook等網站以黑底黃絲帶的圖片為頭像來回響運動。

10月4日起,反占中人士及黑社會份子分別在銅鑼灣及旺角占領區破壞及涉嫌非禮、襲擊集會學生,至10月6日,警察共拘捕37名疑犯,當中部份人士涉及黑社會背景,涉嫌在公眾地方打架、非法集結、毆打、藏有攻擊性武器、非禮、刑事恐嚇、刑事毀壞及在公眾地方行為不檢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