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瓣花亞綱

離瓣花亞綱

離瓣花亞綱,又稱古生花被亞綱,是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又稱木蘭綱)下的亞綱,包括無被花,單被花或有花萼和花冠區別,而花瓣通常分離的類型。雄蕊和花冠離生。胚殊一般有一層珠被。

基本信息

離瓣花亞綱

Choripetalae

離瓣花亞綱離瓣花亞綱

離瓣花亞綱又稱古生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包括無被花單被花或有花萼和花冠區別,而花瓣通常分離的類型。雄蕊和花冠離生。胚殊一般有一層珠被。

離瓣花亞綱恩格勒系統分科目錄

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本亞綱又稱後生花被亞綱(Metachlamydeae),主要特徵是花瓣多少連合成合瓣花冠。花冠形成了各種形狀,如漏斗狀、鍾狀、唇形、管狀、舌狀等,由輻射對稱發展到兩側對稱。花冠各式的連合,增加了對昆蟲傳粉的適應及對雄蕊和雌蕊的保護。因此,合瓣花類群比離瓣花類群進化。

花的輪數趨向減少,由5輪(花萼 l輪,花瓣 l輪,雄蕊2輪,雌蕊的心皮 l輪,如杜鵑花科、柿樹科等)減為4輪(花萼、花瓣、雄蕊、心皮均為 l輪,如木犀科、忍冬科等),各輪數目也逐步減少,如雄蕊的數目從與花冠裂片同數,如由5(鏇花科、茄科、報春花科)減為4—2(唇形科、葫蘆科),心皮數由5(杜鵑花科)減為2(四輪花類的心皮均多為2個)。

通常無托葉,胚珠只有一層胚被。

合瓣花亞綱恩格勒系統分科目錄

單子葉植物
被子植物的分類系統
19世紀以來,許多植物分類工作者為建立一個“自然”的分類系統作出了巨大努力。他們根據各自的系統發育理論,提出的分類系統已有數十個。但由於有關被子植物起源、演化的知識特別是化石證據不足,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比較完善的分類系統。目前世界上運用比較廣泛的仍是恩格勒系統和哈欽松系統。在各級分類系統的安排上,克朗奎斯特系統和塔赫他間系統被認為更為合理。

一、恩格勒系統
這是德國分類學家思格勒(A.Engler)和勃蘭特(K.PrantI)於1897年在其《植物自然分科志》巨著中所使用的系統,它是分類學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系統,它將植物界分13門,第13門為種子植物門,再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兩個亞門,被子植物亞門包括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兩個綱,並將雙子葉植物綱分為離瓣花亞綱(古生花被亞綱)和合瓣花亞綱(後生花被亞綱)。

恩格勒系統將單子葉植物放在雙子葉植物之前,將合瓣花植物歸併一類,認為是進化的一群植物,將柔荑花序植物作為雙子葉植物中最原始的類群,而把木蘭目、毛茛目等認為是較為進化的類群,這些觀點為現代許多分類學家所不贊同。

思格勒系統幾經修訂,在1964年出版的《植物分科志要》第十二版中,已把雙子葉植物放在單子葉植物之前。共有62目,344科,其中雙子葉植物48目,290科,單子葉植物14目,54科。藥用植物學教材被子植物分類部分採用修訂的思格勒系統,但有的內容有變動。

二、哈欽松系統
這是英國植物學家哈欽松(J.Hutchinson)於1926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統。在1973年修訂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雙子葉植物82目,342科,單子葉植物29目,69科。

哈欽松系統認為多心皮的木蘭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類群,但過分強調了木本和草本兩個來源,認為木本植物均由木蘭目演化而來,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來,結果使得親緣關係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統位置上都相隔很遠,如草本的傘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馬鞭草科等,這種觀點亦受到現代多數分類學家所反對。

三、塔赫他間系統
這是前蘇聯植物學家塔赫他間(A.Takhtajan)於1954年在其《被子植物起源》一書中公布的系統,他首先打破了傳統把雙子葉植物分為離瓣花亞綱和合瓣花亞綱的分類;在分類等級上增設了“超目”一級分類單元。他將原屬毛茛科的芍藥屬獨立成芍藥科等,都和當今植物解剖學、孢粉學、植物細胞分類學和化學分類學的發展相吻合,在國際上得到共識。

塔赫他間系統經過多次修訂,在1980年修訂版中,共有28超目,92目,416科,其中雙予葉植物(木蘭綱)20超目,71目333科,單子葉植物(百合綱)8超目,21目,77科,顯得較繁鎖。

四、克朗奎斯特系統
這是美國植物學家克朗奎斯特(A.Cronquist)於1968年在其《有花植物的分類和演化》一書中發表的系統。在1981年修訂版中,共有83目,388科,其中雙子葉植物64目,318科,單幹葉植物19目,65科。

克朗奎斯特系接近於塔赫他間系統,把被子植物門(稱木蘭植物門)分成木蘭綱和百合綱,但取消了“超目”一級分類單元,科的劃分也少於塔赫他間系統。現我國有的教科書採用這一系統。

 系統演化的兩大學派關於最古老被子植物的形態特徵問題,原始類群和進化類群各自具有的形態特徵問題,長期以來成為植物分類學家研究的中心,爭論的焦點,尤其是對被子植物的“花”的來源上,意見分歧最大,形成兩個學派,即所謂“假花學派”和“真花學派”,或者稱“柔荑學派”和“毛茛學派”。前者以德國植物學家恩格勒為代表,後者以美國植物學家柏施及哈利爾,英國植物學家哈欽松為代表。

一、假花學派

認為被子植物的花和裸子植物的球花完全一致,每個雄蕊和心皮,分別相當於1個極端退化的雄花和雌花,因而構想被子植物是來自棵子植物麻黃類的彎柄黃Ephedra campylopoda,如下圖所示,在這個構想里,雄花的苞片變為花被,雌花的苞片變為心皮,每個雄花的小苞片消失後,只剩下一個雄蕊,雌花小苞片消失後只剩下胚珠,著生於子房基部。由於裸子植物,尤其是麻黃和買麻藤等都是以單性花為主,因而構想原始被子植物是具單性花。這種理論稱為假花學說(Pseudanthium theory)。根據此說,現代被子植物的原始類群,應該具有單性花、無被花、風媒花和木本的柔夷花序類植物,如木麻黃目、胡椒目、楊柳目等。這一學派的觀點為現代多數系統學家所反對,根據解剖學、孢粉學等研究資料證明柔荑花序類應為次生類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