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結核病

雞結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禽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avium)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本病的特徵是慢性經過,漸進性消瘦、貧血、產蛋量減少或不產蛋。剖檢時,可見各組織器官,尤其是肝臟、脾臟和腸道形成結核結節。本病在國內外都有報導。在養禽場暴發時,多呈慢性,生長發育和生產性能受到影響,產蛋下降和發生死亡,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但由於飼養方式不同,主要是飼養日期較短,肉雞、填鴨等很快就屠宰,較少發現;種禽飼養時間雖然長些,但污染面不大,發病率較低

基本信息

簡介

雞結核病是由禽型結核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

病原

本病的病原是禽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avium),是分枝桿菌屬(Mycobacterum)的一種,其特點是細菌短小,具有多型性。本菌細長、正直或略帶彎曲,有時呈桿狀、球菌狀或鏈球狀等。菌體兩端鈍圓,長1.0~4.0µm,寬0.2~0.6µm。本菌無芽胞,無莢膜,無鞭毛,不能運動;本菌對一般苯胺染料不易著色,革蘭氏陽性,有耐酸染色的特性,用萋-尼(Ziehl~Neelsen)氏染色法染色時,禽結核分枝桿菌呈紅色,而其他一些非分枝桿菌染成藍色,這種染色特性,可用於本病的診斷。

本菌為專性需氧菌,對營養的要求比較嚴格,必須在含有血清、牛乳、卵黃、馬鈴薯、甘油及某些無機鹽類的特殊培養基中才能生長。培養的最適宜生長溫度是39~40℃.最適培養基pH6.5~6.8。

從自然病例的病料進行初次分離結核菌時,要選擇特殊的培養基。在培養基中加入2%甘油,並置5%~10%的二氧化碳環境中培養,可促進其生長。結核菌生長較慢,在初次分離時,約經10~21天,可見長出圓形、隆起、表面光滑,有光澤,從淺黃到黃色,隨時間延長而變為鮮黃色的菌落;有些菌株在有的培養基中,長出光滑的、扁平、半透明的灰白色菌落。在甘油肉湯等液體培養基中,長出有顆粒沉澱、粘性菌膜的培養物。

結核分枝桿菌進行生化試驗時,對硝酸鹽還原、尿素酶、吐溫80水解、煙酸形成性等均為陰性;甘油能促生長,能還原亞碲酸鹽,接觸酶試驗陽性。這些生化特性有鑑別意義。

結核分枝桿菌表面含有多量類脂和蠟質成分,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特別是對乾燥的抵抗力最強。分泌物中的細菌,在乾燥環境中可存活6~8個月,在陽光下可活18~31天;細菌在糞便和水中活5個月,土壤中可存活2年或以上,直射太陽光照射1h減少,4h全部死亡;結核菌對濕熱抵抗力弱,60℃ 30min失去活力,對低溫抵抗力強,0℃以下活4~5個月。

細菌對化學藥劑的抵抗力也較強,對溶脂的離子清潔劑敏感;2%來蘇兒、5%石炭酸、3%甲醛、10%漂白粉、70%~75%酒精敏感。4%NaOH、3%HCl和6%H2S04中30min,有相對的耐性,活力不受影響,故在實驗中,常用此處理病料中的雜菌,培養基中也常加入,以達控制雜菌的目的。

結核桿菌對常用的磺胺藥和抗生素均不敏感,鏈黴素、環絲氨酸等抗生素和異煙肼、對氨基水楊酸、利福平等藥物,有抑菌或殺菌作用。

流行病學

禽結核桿菌主要侵害家禽和鳥類,豬亦有易感性;其次是牛、綿羊,人、狗、貓、鹿極少見。所有的鳥類都可感染禽結核。

試驗動物以家兔易感性高。

各種品種和不同年齡的家禽均可感染,因病程發展慢,故多在老齡淘汰、屠宰時發現。

病禽是主要傳染來源,病禽腸道的潰瘍性和肝、膽的結核病變排菌,通過糞便排出大量結核桿菌,呼吸道分泌物也可能排菌,排出的病菌污染飼料、飲水、禽舍、土壤、墊草和環境等,被健康的雞、鴨、鵝等採食後,主要經消化道感染。也可由吸入帶菌的塵埃經呼吸道感染。病禽與健康家禽同群混養,將病散播開。人、飼養管理用具、車輛等也可促進傳播。如果水源被污染,鴨、鵝放牧、嬉水以及野禽棲息,也可能被傳染。水禽的結核病有相當一部分是從病雞感染來的。

禽舍及環境衛生太差,消毒不嚴,管理不善,密度過大,陰暗潮濕,通風不良等均可促進該病的發生。

流行特點

禽類動物都可感染禽結核桿菌,兔、豬和水貂的易感性也很強。本病多為散發, 發病率極低。雛雞比成雞易感,但發病雞多為成年雞。

臨床特徵

病雞精神沉鬱,食慾正常,但體重減輕。消瘦,胸肌萎縮,胸骨變形,體形變小,雞冠、肉垂和耳垂褪色萎縮。病雞常下痢,有的癱瘓。

病變特徵

病雞肝腫大,有粟粒至大豆大的黃白色結核結節,有的融合成大結節。脾腫大數倍,散發多數黃白色硬實結節。小腸、盲腸、肺、骨等組織器官均可見結核結節。

實驗室診斷

取結核病灶送檢,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取結核病灶製成塗片,抗酸染色,進行病原學檢查。檢測雞群結核病感染情況時,可進行結核菌素試驗:向病雞一側內垂注射0.05毫升禽型結核菌素,另一側不注射以作對照,48小時後,注射側肉垂腫大。

預防方法

淘汰感染雞群,廢棄老雞舍、老設備,並進行徹底消毒。嚴禁從外地引進病雞, 引進雞時要進行隔離檢疫。對患病雞群一般不主張治療,及時淘汰處理即可。

診斷鑑別

雞結核病雖在生產上造成一定損失,但多不進行專門的檢查和檢疫。當在剖檢死雞時,見到結核病變,才引起獸醫工作者注意所管理的雞群的發生情況。因此,本病的診斷,要結合流行病學、症狀、病理變化、微生物學檢查及變態反應等方法,進行綜合分析和判定。

(一)現場診斷

患結核病的雞,多無明顯的症狀,即使被感染後發病,也是一般的病狀,不具有特徵的診斷價值。僅根據臨診症狀很難確診。臨診上,可見病禽不明原因的日漸消瘦,貧血,產蛋下降或停止,又不能確診為其他慢性病時,可懷疑有結核病的存在。

(二)病理學診斷

在病雞死亡或撲殺時,在禽體的有關組織器官,多常見於肝、脾、腸道等臟器上,有典型的結核病灶。採取結核結節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時,可見到典型的肉芽腫變化。參見病理變化內容。需要強調地說,病理變化有很好的診斷價值。

(三)微生物學診斷

1.塗片、鏡檢 採取病死禽或撲殺禽的結核病灶病料,直接作成抹片,染色,鏡檢。由於本菌具有抗酸染色的特性,多採取萋—尼(Ziehl—Neelsen)氏染色法染色,在鏡檢抹片病料時,見到單個、呈對、成堆、成團的紅色桿菌,可初步診斷為禽結核病。

2.分離培養 取病死禽或撲殺病禽的病料,經用一定濃度的酸或鹼(4%NaOH或6%H2S04)處理30min(以除去其他微生物污染)離心沉澱,取沉澱物作成乳劑,進行培養。初次分離多用固體培養基,要滿足5%~10%C02的培養條件。結核桿菌生長較慢,要經2周以上培養,才能見到細菌生長。一般基層獸醫單位多不進行培養檢查,需要進行時,培養基的選擇和方法,請參閱專門的資料。

對分離的結核桿菌,要進一步鑑定時,還可進行生化特性的檢查。病原部分介紹的內容有鑑別意義。

(四)動物接種

病料經處理稀釋後,給雞或家兔靜脈接種0.1ml細菌,可在30~60天內死亡,剖檢可見肝、脾腫大和病變。皮下或肌肉注射同劑量時,則病程緩慢,最後仍可發生死亡。王鐋禎等1979年用禽型結核桿菌,人工感染雞、家兔、豚鼠、鴿獲得成功,不同的感染途徑,病變不相同。他們還用禽結核桿菌進行人工感染綿羊、山羊和豬的試驗觀察。

(五)變態反應

變態反應是對禽結核檢疫的較好的一種方法。

診斷禽結核時,用禽型結核菌素0.1ml,注射於雞的肉髯皮內,48h檢查時,與對側肉髯比較,注射側出現腫脹和發紅,判定為陽性反應。

變態反應主要用於雞和火雞,水禽少用。雞隻患病,消瘦、貧血、缺乏蛋白飼料,病雞也可不出現反應。

(六)血清學方法

用於禽結核診斷的方法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全血凝集試驗、平板凝集試驗等。

(七)鑑別診斷

診斷本病的最簡單、最方便、又最特異的方法是屍體剖檢,但某些細菌病、真菌病和腫瘤等,可出現部分與結核相似的肉眼病變,細菌病如禽傷寒、副傷寒、亞利桑那病、大腸桿菌病(肉芽腫)、禽霍亂、彎桿菌病等;盲腸肝炎;真菌病如麴黴菌病等。

鑑別要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流行病學特點、症狀、病理變化及防治;2.屍體剖檢及組織學檢查;3.病原檢查,包括寄生蟲檢查,病原學檢查十分重要,在已知的禽病中的其他疾病,沒有抗酸染色特性的病原;4.血清學檢查。套用以上幾個方面的知識和檢查,綜合分析,作出診斷。

防制措施

根據雞結核病的特點,可採取以下一些方面的預防措施。

1.養禽場的雞、鴨、鵝等發現結核病時,應及時進行處理。病死禽焚燒或掩埋。

2.禽舍及環境進行徹底清掃和消毒。清除的糞便,堆積發酵,漚肥。如地面飼養的水禽,清除糞便,用火鹼水消毒,如為泥土地面,應鏟去表層土壤,消毒和更換新土;污染場地要想徹底清除病原是困難的,病原在土壤中保持毒力達數年之久。

3.如禽群不斷出現結核病禽(如屍體剖檢時見有結核病變),應將病禽和消瘦、產蛋少或不產蛋的老齡禽淘汰。因為這些禽(雞)可能是患病禽(雞),產蛋也少,老齡,從經濟角度上考慮,也無多大飼養價值,將全群淘汰更為有利。

4.患結核病的蛋雞群,在第一個產蛋高峰後,把雞群中的全部雞隻淘汰,是最經濟、最好的措施。因為老雞產蛋少,病情嚴重的多,老雞死亡也多,是最危險的傳染源。

5.必要時,用禽型結核菌素對種禽和珍稀禽(鳥)作變態反應或快速平板凝集反應進行檢查,出現陽性反應的禽鳥,應予淘汰,以清除傳染源。快速平板凝集反應適用於基層禽場採用。全群淘汰更為理想。

6.病禽的蛋不能作種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