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色麴黴毒素

雜色麴黴毒素

雜色麴黴素(sT)主要是雜色麴黴(AsperNllus vel‘sicolor’)和構巢麴黴(Asper—gmus mdulans)的最終代謝產物,同時又是黃麴黴(Asper百llus:flavtIs)和寄生麴黴(Asperg.1lus parasiticus)合成黃血黴毒素過程後期的中間產物。據報導,感染了雜色麴黴的玉米在27℃的環境下,21天可產生雜色麴黴毒素12g/kg以上。

雜色麴黴素的結構雜色麴黴素的結構

概述:

是由黴菌產生的一組化學結構近似的有毒化合物,目前已確定結構的有10多種。

淡黃色結晶。熔點247~248℃。不溶於水。微溶於多數有機溶劑。易溶於氯仿、乙腈、吡啶和二甲亞碸。

麴黴屬許多黴菌都能產生雜色麴黴毒素,如雜色麴黴、構巢麴黴、皺麴黴、赤麴黴焦麴黴、爪麴黴、四脊麴黴、毛麴黴以及黃麴黴、寄生麴黴等。許多糧食作物如大麥、小麥、玉米,餅粕如豆餅、花生餅和常見飼草、麥秸和稻草等均易被雜色麴黴毒素污染。

危害:

雜色麴黴毒素毒性較大,主要影響肝、腎等臟器,有強致癌作用。有人認為它是非洲某些地區肝癌的主要致癌因子。各種動物均會因食入被污染的飼料而發生急性中毒、慢性中毒、死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