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防抖

雙重防抖

防抖,即IS,IS光學防抖系統。鏡頭如果帶IS功能,則在正常拍攝狀態下具有防抖功能(不包括微距模式)。具有雙重防抖功能,是指在微距模式下,也帶有防抖功能。

雙重防抖雙重防抖
雙重防抖能有效地減少圖像模糊。該解決方案包括光學防抖,可以利用內置的陀螺儀探測相機拌動。並使用支架固定的移動鏡片結構的光學鏡頭組,通過偏移下面的一塊鏡片實現光學防抖。此外,它還包括ISO 3200的高感光度。該特徵有利於在低照度條件(如在室內和透明光照條件下進行拍攝)下拍攝快速移動的對象。光學防抖和高感光度兩種功能的結合,呈現給您清晰的畫面。

定義

雙重防抖雙重防抖
對許多人來說,數位相機的“雙重防抖”概念可謂既熟悉又陌生。一方面“雙重防抖”的字樣已經遍布各類電視、廣播和街頭廣告;而另一方面,許多初次購機的人還搞不清楚數位相機到底是如何“防抖”,又是怎樣的“雙重”。為了讓準備選購數位相機的朋友把功課做得更加透徹,小編就專門介紹一下“雙重防抖”技術的來龍去脈。 什麼是雙重防抖? 人體會有一定頻率的自然抖動,雖然我們平時感覺不到,但是當我們在光線暗淡的環境中手持相機拍攝時,這種抖動就會讓照片產生模糊——“雙重防抖”的作用就是克服這種抖動帶來的模糊。所謂“雙重防抖”,就是由“光學防抖”和“高感光度”兩種技術共同組成的數位相機防抖系統。其中,“光學防抖”是一種比較複雜的技術,它依靠相機內置的精密陀螺儀和一組可移動鏡片,來計算並修正手抖造成的光線偏移,避免模糊;而高感光度防抖的原理比較簡單,就是通過增加感光度 ISO值來提高快門速度,同樣能達到防抖效果。

流行的“雙重防抖”技術,一方面保留了光學防抖優秀的成像質量和效果,另一方面也保留了電子防抖的簡單和方便,是當前最受歡迎的一種相機配置。然而,一些廠家和銷售商,為了盈利,混淆概念,欺騙消費者。典型的手段一是胡亂將“防抖動功能”標示在根本不具備任何防抖能力的機型上。雖然具有高ISO拍攝功能,但實際高ISO成像質量較差。和之前所介紹的高ISO防抖功能所提到的一樣,市面上有一部分的廠家,沒有成熟而先進的圖像處理晶片和技術,在高感光度模式下無論是噪點控制還是感光寬容度方面都大打折扣。導致畫面效果不盡如人意,放大之後螢幕上可以看見非常明顯的噪點和色斑,嚴重影響成像質量。通過混淆“雙重防抖”概念的方式,讓消費者誤認為相機具備光學防抖功能。從正確的定義來說,只有同時具備光學防抖和高感光度防抖模式的數位相機,才算是真正的“雙重防抖”,但是,畢竟“雙重防抖”這個名字並沒有被規範化,所以目前某些廠家將“自然防抖+高感光模式”或者“自然防抖+數碼防抖”模式也算是雙重防抖,但是實際上該機型僅帶有一種防抖效果

誕生

雙重防抖雙重防抖
“雙重防抖”概念的誕生,與其說是一種技術的進步,不如說是一種觀念的革新。在2005年之前,數位相機行業曾經存在“光學防抖”和“電子防抖”(高感光度防抖)兩大陣營,兩者的論戰雖然不像CPU“真假雙核”之爭那么激烈,但也是當年業內的一個熱點。其實,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兩種技術都是為了增加相機的易用性,彼此之間不存在任何的矛盾。因此,索尼在2005年率先整合了兩種技術,並推出了第一款具有“雙重防抖”的概念卡片機——Cyber-shot DSC-T9,這款卡片機不僅具有“光學防抖”系統,還具備了 ISO 640的高感光度(當時的主流標準為ISO 400),兩種防抖技術得以相互彌補,相得益彰。
貼上了“雙重防抖”標籤的DSC-T9成為了當年最為暢銷的產品之一,於是“雙重防抖”的概念迅速風行,各式各樣的“雙重防抖”、“雙效防抖”、“雙重穩定”的說法便充斥了人們的視野。進入2007年以來,“雙重防抖”概念已經得到了消費者的高度認可,各個廠商也更加廣泛地使用雙重防抖技術,就連一向以電子防抖技術為豪的富士膠片公司也不得不加入“雙重防抖”大軍中。 哪些相機擁有雙重防抖?現在具有“雙重防抖”功能的數位相機很多,其中,最典型的是便是輕薄型的卡片機。卡片機的體積輕薄,不利於穩定握持,需要“雙重防抖”來保持畫面穩定。自 2005年底開始,索尼便在所有Cyber-shot T系列的卡片機中套用雙重防抖技術,並且不斷改進提高,今秋面市的DSC-T70和DSC-T200最高感光度已經由當年的ISO 640提高到了ISO 3200。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索尼對“光學防抖”技術的改進,在T系列產品的潛望鏡鏡頭組中,僅需要一枚可移動鏡片,這種改進使T系列產品能夠擁有更加輕薄的外觀,並不斷刷新光學防抖卡片機的機身厚度紀錄。

光學防抖

雙重防抖雙重防抖
光學防抖是目前最被公眾所認可的一種防抖技術,它通過可移動式的部件,對發生的震動進行補償,從而實現減輕照片模糊的效果。目前光學防抖技術分為兩大派別,分別是以廣大鏡頭廠商為代表的鏡片移動式光學防抖,和新興電子廠商為代表的CCD移動式光學防抖。 “世界上首款用於民用相機的光學防抖系統是由佳能開發的,首次用於佳能EF 75-300mm F4-5.6 IS USM鏡頭上,這是光學防抖系統在民用相機上的首次套用,這套系統被稱為佳能的IS(Imagine Stabilizer)光學防抖系統。”北京某家佳能相機銷售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它的原理主要是通過鏡片的運動來補償相機的晃動。

由於鏡片移動式光學防抖在生產技術上的成本較高,所以部分在光學技術積累方面並不充足的廠商,開發出了感光元件移動式光學防抖(CCD防抖)系統。就是將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CCD/CMOS)固定在一個可以通過電磁效應平行滑動的平台上,拍攝的時候,平台會利用電磁的遲滯性造成CCD短時間內固定不動,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防抖的目的。

電子防抖

雙重防抖雙重防抖
所謂電子防抖,就是說防抖的全過程都沒有任何元部件的輔助和參與,依靠數字處理的技術去實現的防抖,當前電子防抖主要有通過提高相機感光度(ISO)而實現的“自然防抖”和通過像素補償或其他運算方式而實現的“數碼防抖”兩大種類。

ISO防抖其研究方向在於通過真正的電子方式實現。即提高ISO,提高快門速度達到防抖。但是,由於目前CCD工藝限制,大部分的消費數位相機都依然在使用1/1.8英寸甚至更小的1/2.5英寸CCD,這些CCD在高ISO感光度下會難以避免地出現嚴重的噪點現象,嚴重干擾了照片的成像質量。 通過採集更多的圖像像素,或者是同時拍攝更多張的樣張後,採用圖像處理器運算的方式,採集相對清晰的像素,再合成一張清晰的畫面。和高ISO自然防抖相比,數碼防抖最大的特色在於它不會像高ISO防抖那樣在照片上留下嚴重的噪點,但缺點則是使用電子防抖模式下一般都不能使用最大像素,無法捕捉瞬間畫面和高速運動的主題。

區別

雙重防抖雙重防抖
數碼防抖是指相機能夠使用較高的ISO(感光度)並通過相機處理掉噪點,這樣能夠提高快門,1/60s一下的曝光時間就基本能夠防止圖像模糊。ISO通常可以提高到1600~3200,但代價是圖像質量會下降。
典型的數碼防抖是富士,稱之為自然防抖。數碼防抖其實只是一個幌子而已。現在相機都能達到ISO3200。
物理防抖
是指在拍攝時鏡頭內的鏡片會根據抖動自動修正位置,從而使圖像清晰。這是真正的防抖。一般可以提高快門速度1~2檔,尤其適合拍攝夜景。
代價是耗電和成本都比較高。

發展

雙重防抖雙重防抖
隨著技術進步, “雙重防抖”的普及面今年開始迅速擴大,一線品牌更廣泛地採用“雙重防抖”功能來增加產品競爭力,例如,索尼在其中端家用型數位相機DSC-W80、 DSC-W90也打出了“雙重防抖”概念;而佳能松下等廠商推出的新款數位相機中,防抖功能套用範圍也明顯擴大,可以預見,在不遠的將來,防抖功能將成為數位相機的一個標準配置。 如何使用雙重防抖? “雙重防抖”是一種非常實用的人性化功能。用戶要想更加合理地使用這一功能,首先要了解一下“安全快門”的概念:不論傳統相機還是數位相機,要確保拍攝的照片清晰,快門速度不能低於焦距的倒數,也就是說,如果你使用50mm焦段拍攝,那么快門速度就不能低於1/50秒,如果使用400mm的焦段拍攝,那么最低快門速度就不能低於1/400秒,焦距的倒數就是數位相機的安全快門速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