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眼無花果鸚鵡新南威爾斯州亞種

雙眼無花果鸚鵡新南威爾斯州亞種

雙眼無花果鸚鵡新南威爾斯州亞種是雙眼無花果鸚鵡的亞種之一,體長13-16厘米,體重42-55克。棲息於中低海拔的雨林、森林邊緣地區、乾燥森林、溪河旁的森林、開闊的桉樹林地等地,分布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東南部新南威爾斯州東北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雙眼無花果鸚鵡新南威爾斯州亞種

【中文別名】新南威爾斯州雙眼無花果鸚鵡、卡克什恩無花果鸚鵡

【拉丁學名】Cyclopsitta diophthalma coxeni

【命名者及時間】Gould, 1867

【英文名稱】Coxen’s Double-eyed Fig-parrot

科屬分類

脊索動物門鳥綱鸚形目鸚鵡科無花果鸚鵡族、果鸚鵡屬、雙眼無花果鸚鵡

外形特徵

雙眼無花果鸚鵡新南威爾斯州亞種是雙眼無花果鸚鵡的亞種之一,體長13-16厘米,體重42-55克。面部顏色複雜多彩,臉頰和耳羽深紅色,額頂部至眼睛的側面均是輝煌的碧藍色,紅色臉頰具藍紫光染色並一直持續到喉嚨。翼覆羽為明亮的綠色,初級覆羽為藍色。次級飛羽是沉悶的綠松石藍色,具黑色的內外螺紋羽。雙翼沿側面閃爍黃色長條狀羽毛,尾下覆羽灰色。鳥喙具蠟質鉛灰色,虹膜深褐色,腿爪灰綠色。

生活習性

棲息於中低海拔的雨林、森林邊緣地區、乾燥森林、溪河旁的森林、開闊的桉樹林地等地,在澳大利亞也會出現在公園、灌木叢、農作物區及紅樹林林地等地區。食物中,無花果占了最重要的部分,覓食時安靜,動作敏捷快速,不會到地上活動或覓食,繁殖期外通常成對或一小群一起活動,在棲息的樹木上會聚集200隻左右。天然食物除了無花果以外,也會食用水果、花蜜、昆蟲幼蟲,或由樹皮上刮食一些青苔與真菌類植物。繁殖季節在紐幾內亞從3月開始,在澳大利亞是8月至11月。巢建在大樹的主幹或大的樹枝的樹洞裡,距地面8至20米。主要由雌鳥負責築巢的工作,一窩約產2枚卵,18天左右後孵化,雌鳥單獨餵食雛鳥約3-4周,幼鳥約7-8星期後羽毛長成。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東南部新南威爾斯州東北部。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