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經濟

集聚經濟

集聚經濟(Agglomerative economies),經濟學認為,集聚經濟是指各種產業和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集中產生的經濟效果以及吸引經濟活動向一定地區靠近的向心力,是導致城市形成和不斷擴大的基本因素。經濟地理學認為集聚效果產生經濟集聚,集聚效果是指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有關生產和服務職能在地域上集中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果。都強調規模經濟以及外部經濟是實現的基本途徑。集聚經濟或集聚效果通過規模經濟與外部經濟產生了集聚,過度集聚產生集聚不經濟導致擴散。這固然是正確的,但是對於集聚與擴散空間過程的機理,以及由此產生的空間(過程)類型及其對區域(城市)發展的意義,集聚經濟與集聚不經濟的關係等缺乏相應的研究。所以集聚經濟包括企業規模經濟、產業規模擴大以及地方規模的形成。必須考察與此緊密相關的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和外部經濟。

經濟機理

集聚經濟集聚經濟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理論上各種生產要素流動,聚集形成企業,首先是由於規模經濟的效果,由於規模經濟的作用集聚體規模增大,達到一定程度便產生了規模不經濟,規模不經濟一經產生,單位產品的成本停止下降,規模再擴大失去了規模經濟的效益。各種生產要素仍然集聚,這種集聚是範圍經濟作用的結果。範圍經濟並不排斥規模經濟,它本身就含有規模經濟的要求(體現在成本的次加性,即追加新產品和服務進行聯合生產比單獨生產成本要低)。理論上不存在先產生範圍經濟後產生範圍不經濟的過程,它與生產函式企業管理與行銷等相關。如果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都不存在,那么生產要素是否還集聚?生產要素還具有集聚的趨勢,這是由於外部經濟作用的結果。外部經濟與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直接相關,貨幣外部性與整個產業規模相關,技術外部性與企業間關係、企業環境相關,對於貨幣外部性而言,由於外部經濟的動力,生產要素產生了集聚的趨勢;當集聚到一定程度,產生了外部不經濟,單位產品成本開始上升,就出現了經濟要素擴散的趨向。對於技術外部性而言,吸引與技術—外部經濟相關的經濟要素(主體),而排斥與技術—外部不經濟相關的經濟要素(主體)。總之存在外部經濟產生集聚引力,產生了外部不經濟導致經濟要素的擴散。

此外,經濟要素由集聚向擴散轉變,還是集聚體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區域分工的要求。當集聚體由一種經濟功能向另一種經濟功能升級轉變時,往往擴散舊功能相關的經濟要素,而集聚新功能相關的經濟要素。所以,當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外部經濟三者存在一個(不超過兩個)時,並發生的經濟集聚效果可以稱作一般集聚經濟;當三者都存在並發揮作用形成經濟集聚,稱作純粹集聚經濟;當三者都已經成為不經濟時稱作純粹集聚不經濟。根據分析形成了一體化條件下的經濟集聚的機理模式。

類型特點

集聚經濟集聚經濟
經濟地理學與產業經濟學從空間形態的角度對經濟擴散進行了分類。主要將經濟擴散劃分為墨汁似(就近)擴散、等級擴散、跳躍似擴散、發展極似擴散、串珠擴散和隨機擴散等六種表現形式。區域經濟學將集聚分為偶然性集聚(由於區域因素導致的)和純粹集聚(集聚經濟產生的);純粹集聚又分為規模經濟、地方化經濟城市化經濟。外部經濟包含有地方化經濟(貨幣性外部經濟)和城市化經濟(貨幣性外部經濟與技術-外部經濟),因此,可以用外部經濟來解釋和區別集聚。

一、經濟集聚類型劃分依據

本質上,經濟集聚與經濟擴散是並存的,是經濟要素流動的兩種表現方式,並且經濟集聚與擴散具有共同的作用過程。所謂存在集聚與擴散之分,不過是相對於不同的參照系而言,即集聚是對於一個地方,有不同的要素流的匯集;擴散是對於一個地方,要素流的向外部流出。對於區域發展而言,可以說集聚是絕對的,擴散是相對的。因為要素流動,必然集聚(不同要素集聚才能產生經濟活動);並且要素流的擴散是在形成新的集聚點。因而研究集聚更具有一般意義。

在任何科學中,現象的研究肯定包括其關聯性在內。地理學現象的關聯性或因果關係有兩類:在一個地方不同現象間的相互關係,以及不同地方諸現象的關係或聯繫。後者必然包括地區間運動在內。對要素流動直接相關的經濟集聚進行分類,也應該遵循這一基本規律,一是便於分析判斷集聚體發展,二是便於分析判斷集聚體對區域發展作用和意義。而以往對集聚與擴散的分類,如等級擴散跳躍擴散串珠擴散等,很難分清哪一種有利於地方發展,有利於形成新的集聚中心。依據集聚分類的兩個基本目的,可以制定集聚分類的兩個依據:①經濟集聚過程中的經濟聯繫;②經濟集聚過程中或集聚體形成的與地方之間的關聯程度(經濟的和社會的關聯)。根據①可以將集聚分為關聯性經濟集聚和非關聯性經濟集聚,前者是指集聚過程中,各種經濟活動之間具有產業上的水平或垂直的聯繫,或者具有管理上的從屬關係。後者是指不存在這樣的聯繫或關係。根據②可以將集聚分為根植性經濟集聚和非根植性經濟集聚。前者是指經濟集聚過程中經濟活動與地方已經存在的經濟活動或者社會活動形成了比較密切的聯繫,包括經濟聯繫和社會關係。後者是指沒有發生類似的經濟聯繫或社會關係。

二、經濟集聚的類型

同樣,對經濟擴散也可以根據以上兩種依據,對經濟擴散進行分類:關聯性經濟擴散和非關聯性經濟擴散,根植性經濟擴散和非根植性經濟擴散。只不過集聚是相對於要素流的“匯”而言,擴散是相對於要素流的“源”而言。概念上具有相應的含義。由分析得出經濟集聚與擴散的一般類型和特點。

根據以上的論述,規模經濟首先引起經濟集聚,並且不斷強化集聚的程度,直至產生規模不經濟,形成的是以企業構成為主體的集聚產業點,是經濟集聚區域的基本組成單元,一般地域範圍不超過幾平方公里,集聚了少數幾個規模不大的企業,結構較簡單,外圍基礎設施比較簡陋,往往依託於周圍的小城鎮或接近交通幹道。集聚產業點形成後,由於範圍經濟的作用,經濟進一步集聚,吸引更多的外來要素,企業間關係更加複雜,形成了多樣化經營與聯合化生產,不同的企業(原有企業間或與新產生的企業間)間產生了水平或垂直的經濟聯繫。形成具有一定地域範圍的企業群體,在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共同推動下,企業群體的發展為集聚產業區。一般集聚產業區在幾平方公里到幾十平方公里不等。集聚產業區內逐漸形成了共同的基礎設施(交通、通信、動力等),大大節約了企業外基礎設施投資。並且加強了與地方社會經濟聯繫的程度,以利於產業區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整體發展。集聚產業區與周圍大城市或口岸城市經濟關係逐漸密切。當集聚產業區不能夠為集聚提供範圍經濟時,外部經濟作用繼續使得產業區繼續擴大,逐漸形成集聚產業核心區(或樞紐區),乃至發展成為一個規模大的城市。集聚產業核心區一般在幾十平方公里以上,成為區域一個或多個行業的增長中心,核心區內部經濟聯繫緊密,與外部的經濟聯繫更加廣泛,成為大量生產要素(人口、資本、技術等)的集聚體,不僅吸引生產性行業,而且也誘導生產者服務業(信息業、諮詢業、金融產業等)的集聚,使集聚核心區的功能得到健全和發展。形成了經濟集聚的過程中的集聚產業點、集聚產業區、集聚產業核心區的三種基本經濟景觀。

集聚經濟集聚經濟
三、幾點說明

(1)儘管在經濟景觀形成分析中,先從規模經濟開始,然後是範圍經濟、最後是外部經濟。實際中不一定如此,只是為了便於理論分析。有可能後兩者同時進行,或外部經濟在範圍經濟之前起作用。這與企業規模、行業特點等相關。

(2)在經濟集聚景觀形成中,規模經濟是最基本的,沒有規模經濟就無從談起範圍經濟和外部經濟。規模經濟是集聚體形成發展的基礎。在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外部經濟三重效應疊加作用下,推動了經濟集聚體從集聚產業點向集聚產業區、集聚產業核心區演變發展。

(3)並不是所有的集聚產業點都可以發展為集聚產業區或集聚產業核心區。起主要作用的是集聚產業點本身的性質,即集聚的關聯性如何?地方的根檀性如何?匯集的流要素與“源”之間的關係,以及流要素之間的關係?關鍵是前兩者,如果是關聯根檀性的集聚,那么具有比較廣泛的產業聯繫網路和地方聯繫網路,發展動力大,發展成為集聚產業區乃至集聚產業核心區可能性就大,反之可能性很小。當然還受產業區位因素影響,最主要的是經濟距離[經濟距離是指包括了取決於地理距離以及跨越地理距離的運輸方式(鐵路公路水路或空運)及其成本]因素。

(4)既然集聚與擴散是共存的,並且經濟集聚產業點向集聚產業區、集聚產業核心區的發展演變,不是“一帆岡順”(不經濟存在)的,既有內在的動力和要求(規模經濟、集聚體升級演化等),又受客觀條件(區位環境等)的影響,因此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的角度,都需要尋求一種協調手段,調控集聚與擴散以及集聚體的發展。

表現形式

集聚經濟集聚經濟
跨國公司對集聚經濟的追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產業基礎和產業配套能力的要求。
地區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和良好的產業基礎往往來自於特定產業在該地區集中。跨國公司對製造業進行縱向一體化投資時要求該地區有良好的產業基礎作為依託。體現在:生產上有前向、後向和水平聯繫的供應商、生產商和銷售商之間的合作緊密,原材料能及時獲得,中間產品能快速轉產,最終產品能迅速銷售,不斷降低運輸及庫存費用,同時能對產品的技術水平和質量有充分的保障。

2、對城市化的要求。
城市化集聚效應主要體現在:

第一,本地區和周圍地區的市場的潛在規模。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區人口規模增長較快,從而促使城市市場規模相應擴大,這對市場導向性的投資有較大吸引力。

第二,服務業的集聚效應。大城市往往是大學或研究機構、金融機構、法律諮詢、廣告等中介服務組織的密集區。跨國公司製造業投資系統化過程中,需要服務業的配套支持,需要建立採購中心、研發中心和銷售中心等服務性機構。

第三,基礎設施規模效應。基礎設施是維繫各類生產和生活活動的基本物質條件,不可或缺。從經濟角度講,基礎設施的建設必須有一個人口限度支持,如航空港建設。沒有足夠的人口支持,效益就會非常低下。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區有足夠的人口支持為基礎設施建設創造必要的條件,而優越的基礎設施又會是吸引外資的重要優勢。當地基礎設施條件好,意味著區域內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載體容量大,整體功能強,也意味著使各種“流”向外輻射的能力強。

3、對外資集聚程度的要求。
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FDI增量的區位選擇受到特定區位FDI存量的影響。外商投資決策受許多內部和外部不確定性的影響。外商作為一個“陌生人”對某地區進行投資時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在收集公用信息(如市場規模、基礎設施和外資政策)和專用信息(如勞動力市場的運作、外資政策的具體執行情況等)時又會涉及較高的信息成本。為避免這種問題,外商在選擇投資區位的時候往往會採取“跟進”策略,選取外資集聚地進行投資。

問題分析

集聚經濟集聚經濟
人口和產業活動在地理上趨於集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這種集中能夠獲得額外的集聚經濟。所謂集聚經濟是指人口和產業活動因地理集中而產生的經濟效益。這種經濟效益既可能是外在的,也可能是內在的。例如,屬於集合在某個特定城市同一工業部門許多獨立企業的集聚經濟效益,對每一個別企業來說是外在的,而對這一工業部門整體來說又是內在的。某些為城市中全部企業所共享的集聚經濟效益,如共同利用城市基礎設施,對每一個別企業和工業部門來說都是外在的。一般說來,集聚經濟的效益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1)某些指向性相同或前、後向關聯,的工業企業集中配置,可以節約生產成本。例如,針織廠、紡織廠、服裝廠等相互提供原料或產品的工廠配置在一起,可以縮短廠與廠之間的距離,從而節約運輸成本。煉鋼廠與煉焦、煉鐵軋鋼重型機械廠配置在一起,可以大量節約勞動力、運費和燃料等。

(2)相關工業在地理上集中於某一特定地區,可以共同利用某些輔助企業。這些輔助企業主要包括3類:一是提供零部件或某些中間產品的輔助企業。如為汽車製造廠協作配套的方向盤廠、滾珠軸承廠、離合器廠、輪胎廠、散熱器廠、制動器廠、變速箱廠、汽化器廠等。二是加工下角料或廢料的輔助企業,如污水處理廠、廢渣綜合利用廠等。三是提供生產性服務的輔助企業,如機修廠、模型製造廠、電鍍廠等。輔助企業的發展,可以提高專業化水平,加強廠際分工協作,從而大大減少投資,降低成本,並保證質量。並保證質量。

(3)工業的地理集中可以利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包括公路、鐵路、機場、站場、倉庫、給排水與供電設施郵電通訊設施、教育與科研設施、商業飲食設施、文化陳設施以及一些其它的服務設施。由於某些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提供,需要達到一定的最小需求規模,因此,只有在工業合理集聚的地點才有可能裝備起一流的基礎設施,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例如,只有在大城市地區才適宜設定機場設施,而配置鐵路幹線也需要有一個最低限度的城市規模

(4)人口和工業的大量集中將會擴大本地市場的潛在規模人口和工業在城市地區的大量集中,增加了城市自身的需求,為當地的工商業增加了潛在市場。工業企業接近於市場區,可以迅速掌握市場的變化,還可以減少運輸費用,降低實際銷售成本。同時,城市專業批發市場和物資市場的樹,可以統一安排購進原燃料,組織運輸,使各工廠分享大批量購進原燃料的好處。此外,相互提供原料或產品的工廠配置在一起,還可以減少各工廠備用和原材料的儲備量。

集聚經濟集聚經濟
(5)人口和工業的集聚將有助於熟練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同時,有才能的經營家和企業家的集聚也將發展起來。工廠可以僱傭到各種熟練工人、技術人員、經營家和企業家,從而節約工人培訓費用,增強企業革新的競爭能力

(6)大城市一般是區域性的金融中心,擁有各種金融機構,如大銀行、信託投資公司、證券交易所等,這為企業籌措資金提供了方便。

(7)工商業的集中,可以使經營管理工作者和企業家面對面的打交道。這樣,他們就可以更為有效地進行經營管理,增進信任,並使得思想得以自由交流。同時,工商業集聚在一起也便於互通情報。

(8)地理集中還將促進企業的革新。由於一大批生產同樣商品或可替代商品的企業集中在一個城市裡,必然飛會引起競爭,這樣反過來就促進了革新。同時,地理集中有助於在商品生產者與顧客之間產生一種更為自由的情報傳播,這樣商品生產者就可以根據顧客的需要,及時對產品進行必要的該進,開發一些新產品。比外,大城市擁有優越的通訊條件,以及發達的情報網路和新聞媒介,這樣就能使企業迅速了解到國內外的革新和市場信息的變化。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