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28年3月1日出生於法國魯昂。
1950年,他加入拉丁區電影俱樂部,並為埃里克·侯麥編輯的報紙《電影公報》寫文章。在這段時間內,他第一次導演了一系列短片《Aux Quatre Coins》(1950),《四對舞》(1950)和《招待》(1952)。因為與侯麥的友誼,里維特參與了安德烈巴贊(Andre Bazin)和Jacques Doniol-Valcroze主辦的電影雜誌《電影手冊》。
在1952和1953年間,以里維特、侯麥、戈達爾、特呂弗和夏布洛爾五人為主體的《電影手冊》集體核心形成。里維特在《電影手冊》中主要著重於討論1940和1950年代的美國電影,他反對穩重的法國電影製作,而欣賞充滿活力、不受束縛的美國電影。他尤其敬重霍華德·霍克斯(Howard Hawks)、約翰·福特(John Ford)、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和弗里茨·朗(Fritz Lang),並把他們看做美國式活力的代表。《電影手冊》的評論家們都是有抱負的電影人,渴求將對於電影的理解放入他們自己製作的電影中去。里維特曾當過讓·雷諾瓦(Jean Renoir)和雅克·貝克爾( Jacques Becker)的助理,也曾在特呂弗和侯麥製作他們的第一部短片的時候做過他們的攝影師。
1956年,拍出第一部短片《牧羊人的暴亂》。
1958年,里維特開始拍攝他的長片處女作。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他藉助借來的相機、膠片和演員的空餘時間,在短短兩年內拍出了《巴黎屬於我們》,真實地描述了1950年代後期放蕩不羈的巴黎生活。
1965年,執導拍攝的第二部電影《女教徒》改編自狄德羅的同名啟蒙運動小說。
《瘋狂的愛》講述了一對夫妻的故事,他們分別是製作人和女演員,正在排演讓·拉辛(Jean Racine)的戲劇《昂朵馬格》(Andromache),同時還是一個電視紀錄片的拍攝對象。為了反映出不同的主題,里維特的電影在35mm和16mm膠片間來回切換。而作為里維特對現實主義狂熱追求的表現,他僱傭了一支真正的拍攝團隊來拍攝紀錄片,並讓演員們真的排練戲劇。在電影裡,舞台布景上的困難讓女演員與她的丈夫分道揚鑣。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脆弱——里維特最愛的主題之一,和現實與虛幻間的脆弱關係共同構成了影片的中心話題。這些思考形成了里維特後期作品的核心,比如後者是《塞琳和朱莉出航記》的根基,前者是《六人行不行》的關鍵。
1971年,執導他的第五部電影《出局:禁止接觸》,這部電影時長接近13個小時,只完整地放映過一次,基本上屬於一部遺失的作品。替代它的是之後發行的225分鐘的版本,《出局:幽靈》(Out One: Spectre,1972)。根據巴爾扎克(Honore de Balzac)的小說改編,這部電影講述了13個生活在巴黎、看似毫無關係的人組成了(還是沒有組成?)一個秘密團體。由茱莉葉·貝多(Juliet Berto)和讓-皮埃爾·利奧德(Jean-Pierre Leaud)飾演的兩位獨行者,在試圖理解陰謀的本質時與他們合作,但最終失敗。《出局:幽靈》是一則關於敘事的預言,也是人類在面對看似完全失聯的狀況下所需要的統一情節。這部艱難晦澀的電影在里維特的職業生涯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它呈現了無解的謎團、未平的恐懼和無盡的虛無。喬納森·羅森鮑姆(Jonathan Rosenbaum)這樣評價這部電影:“里維特對敘事手法的自我顛覆超越了他之前的所有導演,他完全做到了推倒重來。”儘管里維特似乎在《出局》後達到了巔峰,但他再一次突破了自我,創造出《塞琳和朱莉出航記》——後新浪潮時期最驚人的作品之一。
里維特職業生涯的下一階段,在《塞琳和朱莉》和他再獲成功的《四個女人的故事》(La Bande des quatre,1988)、《不羈的美女》(La Belle Noiseuse,1991)之間,絕大部分都令人失望。儘管《決鬥》(Duelle,1976)畫面精美,《北方的橋》(La Pont du nord,1982)和《真幻之愛》(L’Amour par terre,1984)繼續了他對藝術與現實的關係的思考,但與里維特巔峰時期的電影相比,這些電影(還包括《諾娃》(Noroit,1976)、《旋轉木馬》(Merry Go Round,1980)和《呼嘯山莊》(Hurlevent,1985))都顯得無足輕重。
《四個女人的故事》於1988年上映後,里維特的導演生涯迎來了第二個高潮。這部電影圍繞一群學習戲劇的學生展開,她們先後遇到了同一位神秘的男人,他為每個人都講述了一個關於朋友遇險的故事,但故事內容又各不相同。戲劇學生體內天然的戲劇性為影片塑造了一種懸而未決的危險氛圍,這個巨大的陰謀並未通過她們與戲劇老師(布魯·歐吉爾(Bulle Ogier)飾)的公開接觸解釋清楚,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出局》(Out One)和《巴黎屬於我們》的啟發。最終結果還是那個相似的兩面性答案,用湯姆森的話說,“暗示了現實生活中無盡的混亂與迷惑,以及人類在這個混沌中尋找意義的責任,痴迷、絕望、滑稽甚至悲慘。”《四個女人的故事》故意製造出很多它無法解釋的謎團,讓人們對那些無法理解的力量感到興奮。在這個層面上,里維特的電影與以托馬斯·品欽(Thomas Pynchon)和唐·德里羅(Don DeLillo)為代表的美國妄想症文學有直接聯繫。其中陰謀隨處可見,以至於你基本注意不到它的存在。
《四個女人的故事》里出現了零星幾句關於畫家弗朗霍夫和其傑作《不羈的美女》的評論,並因此衍生出了1991年的同名電影。這讓里維特的冬粉們開始探索大師不同電影間存在的陰謀。這部4小時的小規模巨作簡潔明了,令人讚嘆。新浪潮時期的偶像米歇爾·皮寇利(Michel Piccoli)在片中飾演畫家,艾曼紐·貝阿(Emmanuelle Beart)和簡·伯金(Jane Birkin)飾演他生命中的兩個女人。畫家弗朗霍夫面臨著靈感枯竭的困境,而艾曼紐·貝阿飾演的模特重新點燃了畫家的激情。弗朗霍夫的妻子(簡·伯金飾)對這段闖入他們二人世界的關係感到十分嫉妒,這位“不羈的美女”的男朋友也對她與自己偶像弗朗霍夫之間的感情妒火中燒。影片對主題進行了深刻的挖掘,每次都會用幾分鐘的時間專注拍攝畫家繪畫的過程。類似題材的電影沒有一部能夠如此專注地記錄創作過程中的細小失敗和進展,有時在幾分鐘的片段里只能聽到鉛筆在紙上的沙沙聲。《不羈的美女》是導演對於藝術家和周遭環境的關係,以及藝術靈感的複雜性的深沉思考。而從不滿足於在一部電影中只表達一個想法的里維特,還在影片中清晰完整地描繪出兩對夫妻和他們所代表的兩種生活方式之間發生的碰撞,以及它出人意料的後果如何改變他們的人生。《不羈的美女》是里維特成熟階段第一部較為完滿的作品,它繼承了導演的滿懷激情,更加平和深入地勾勒出他早期電影中出現的社會風情。他的電影的主導力量從理智變為經驗,並在《不羈的美女》之後一直延續下去。如果將《不羈的美女》看做一部半自傳體的電影,你就能在弗朗霍夫身上看到里維特自己的影子:一位老藝術家在黑暗中絕望地抓住早已失去的靈感之泉,並將創作本身帶來的細微喜悅作為新的創作法寶。
里維特還發行了一個兩小時的版本,名為《不羈的美女:嬉遊曲》(La Belle noiseuse: divertimento)。這個版本由影片拍攝時的候補鏡頭剪輯而成,看起來被他自己故意剪得面目全非。但關於如何把一部由大量沉思組成的電影在不失其韻的前提下剪掉一半的長度,這個刪減後的版本也沒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當然,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主要是那些《不羈的美女》的忠實愛好者和想收集齊所有里維特作品的狂熱追隨者(《出局》可怎么辦……)。他的下部作品是分為兩部分的《聖女貞德》(Jeanne la Pucelle,1994)。在重述聖女貞德的一生時,他故意避開了之前那些拍攝貞德生平的導演,比如卡爾·西奧多·德萊葉(Carl Theodor Dreyer)、羅伯特·布列松(Robert Bresson)和奧托·普雷明格(Otto Preminger),拒絕使用他們做作的拍攝手法。這版《聖女貞德》由桑德里娜·伯奈爾(Sandrine Bonnaire)主演,對貞德充滿玄學色彩的傳奇聖績一筆帶過,反而著重描繪了角色之間的政治陰謀和社會傳統。《聖女貞德》最終並未做到精彩絕倫,但作為里維特對德萊葉-布列松電影流派的反擊,這部電影依然耐人尋味。里維特的興趣始終在這個世界裡,而不在下一個世界。即使當他在講述像聖女貞德這樣精神高尚者(他在電影裡似乎是這么認為的)的故事時,依舊堅實地紮根於我們平凡生活中的詩意。
接下來,里維特拍攝了電影《高、低與脆弱之間》(Haut/bas/fragile)。這是一部設定在巴黎的歌舞片,一部里維特風格的浪漫喜劇歷險記。現在回頭來看,這部電影和下一部《秘密的陰謀》(Secret défense)更像是他為2001年的佳作《六人行不行》(Va savoir)所進行的彩排。里維特借鑑了《高、低與脆弱之間》華麗歡快的基調,並將其與《秘密的陰謀》中神秘緊張的氛圍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了一個獨特的混合體,又一部無法分類的傑作。一對相處多年的演員情侶遇到了一些情感問題,在他們分離的這段時間裡,他們又各自在自己身邊發現了一個困惑卻又誘人的世界。烏戈(塞吉·卡斯特里圖(Sergio Castellito)飾)和卡蜜兒(珍妮·巴利巴爾(Jeanne Balibar)飾)尋找著愛情和理智的雙重刺激,但同時伴有無法修正的醜惡,這甚至會在他們的幻想中出現,令他們無法接受。從巴利巴爾在巴黎的屋頂上逃往自由,到影片設計精妙的結尾,里維特將事物形象化的天賦依舊自然流暢。《六人行不行》還延續了他對戲劇的一貫痴迷——片中的情侶是導演和女演員,影片中穿插著他們表演路伊吉·皮蘭德婁(Luigi Pirandello)的《尋找自我》(As You Desire Me)的片段。(里維特在法國還發行了電影220分鐘的版本,名為《六人行不行+》(Va savoir +),其中包含了更多表演皮蘭德婁戲劇的片段,這才是他真正的風格。)《六人行不行》的確是一部精彩的電影,這也是里維特傑出的職業生涯中的又一巔峰。
作為一名導演,里維特之所以能在過去的五十五年中一直精力充沛地拍攝出色的電影,都歸功於他在改變創新和發掘自我表達和思考的全新模式上的傑出能力。和許多新浪潮時期的作品一樣,里維特的電影似乎也完全規避了衰老的過程,一如既往的有趣鮮活、扣人心弦。縱觀他一生拍攝的所有電影,定會令人大為驚嘆。事後看來,這也許是法國電影新浪潮時期最難忘的作品。至於《塞琳和朱莉出航記》……好吧,在我看來,它是後新浪潮時期出現的最好的電影,也是影史上最出色(並且最有趣)的電影之一。
早年攻讀法學,曾從事新聞和電影評論工作,是法國《電影》雜誌的負責人,並擔任《電影手冊》雜誌主編多年。里維特曾從師法國電影大師讓·雷諾瓦,1956年拍出第一部短片《牧羊人的暴亂》。1960年,里維特的第一部長片《巴黎屬於我們》是一部較有影響的新浪潮影片。
在法國影壇活躍了60餘年,是法國電影的“第一圈”人物,以《巴黎喚醒我們》(1960)而成為“新浪潮”運動時巴黎右岸的重要人物。曾任《電影手冊》影評人、主編,代表作《不羈的美女》(1991)、《去了解》(2001)。里維特的許多作品改編自法國文學名著,根據亨利·詹姆斯小說改編的《塞琳娜和朱莉出航記》獲1974年洛加諾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珍妮.巴利巴爾和張曼玉主演過奧利維耶-阿薩亞斯的《clean》(2004),張曼玉更是憑此片在嘎納封后。
巴利巴爾曾經以舞台和喜劇演員的身份出名,而最終使她在電影界一舉成名的正是憑藉里維特的《Who Knows》(2001),在此片中,人們看到了這個法國舞台演員的激情和創造力,巴利巴爾開始向國際影壇進軍,代表作有麥可·溫特波頓執導的作品《代碼46》(2003)。巴利巴爾也許不是最紅的法國女星,但卻是最優靈氣和最優潛質的。法國老演員米歇爾-皮寇利,也是最初活躍於舞台而後走紅的影星,跟多位頂級導演有過合作,代表作《那一天》(2003),《妙想天開》(2002)。
雅克·里維特於2016年1月29日在法國去世,享年87歲。
主要作品
塞琳和朱麗去航船
Celine et Julie Vont en Bateau 根據亨利·詹姆斯小說改編,講述魔術師塞琳和圖書館員朱麗是好朋友,自從在巴黎蒙馬特相識後,她倆分享所有的一切,包括衣服和男友。當她們分享一種魔術糖果後,來到一個超現實的世界,是一座鬧鬼的屋子。在那裡,她們都愛上了塞琳擔任家庭教師那個女孩的父親,但該男子在妻子去世前曾承諾,只要重病的女兒仍活在世上,就不會再結婚。兩個女人下決心把女孩從死亡的邊緣拯救回來。
秘密的陰謀
女主角西爾維是一個年輕的科學家,父親五年前從火車上跌落而死。她兄弟保羅告訴她父親是被他的左右手瓦爾瑟暗害的,如今瓦爾瑟是父親生前那家高科技公司的總裁。西爾維一方面需要拯救她的兄弟,另一方面決定親自殺死瓦爾瑟以報復。
編劇作品
六人行不行 Va savoir (2001)
Haut bas fragile (1995)
Jeanne la Pucelle II - Les prisons (1994)
Bande des quatre,La (1989)
Religieuse,La (1966)
Paris nous appartient (1960)
導演作品
六人行不行Va savoir (2001)
秘密防守 Secret défense (1998)
Haut bas fragile (1995)
Jeanne la Pucelle II - Les prisons (1994)
Jeanne la Pucelle I - Les batailles (1994)
不羈的美女Belle noiseuse,La (1991)
Bande des quatre,La (1989)
真幻之愛 Amour par terre,L' (1984)
Religieuse,La (1966)
Paris nous appartient (1960)
獲獎記錄
坎城國際電影節 |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
柏林國際電影節 |
|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 |
|
法國電影凱撒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