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洋鎮

雁洋鎮

雁洋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地處區域東北部,位於蓮花山脈的五指峰下。全鎮轄27個村,2個居委會,279個村民小組,31852人。雁洋古時多為湖洋低洼水田,候鳥多,大雁成群,常聚居於此,故而得名。雁洋鎮山地廣闊,資源豐富。全鎮總面積188平方公里,山地面積22萬畝,水田面積1.2萬畝,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鎮。礦產資源、水力資源、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轄區內有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葉劍英紀念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雁南飛和雁鳴湖、千年古剎靈光寺、粵東名山五指峰等五大旅遊景區,有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橋溪村。2014年6月雁洋鎮被國際慢城聯盟授予“國際慢城”稱謂,成為中國繼南京高淳椏溪鎮之後的又一個“國際慢城”。2016年10月入選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清末稱雁洋堡,1948年稱雁洋鄉;建國初,屬丙村區,1956年從丙村分出成立雁洋鄉,1958年又屬丙村人民公社,1966年從丙村分出成立雁洋人民公社,1983年冬改為雁洋區公所,1987年設雁洋鎮至今。

行政區劃

雁洋鎮雁洋鎮
441421129001121圩鎮社區
441421129002220三鄉社區
441421129200220南福村
441421129201122雁上村
441421129202122雁中村
441421129203122雁下村
441421129204122松坪村
441421129206220添溪村、
441421129207220文社村

自然地理

雁洋鎮交通示意圖雁洋鎮交通示意圖
雁洋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21.2℃,最冷月(一月)均溫11.9℃,最高溫月(七月)均溫28.6℃,年平均無霜期306天,日照數2000小時,平均每天5.5小時,七、八月達8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472.9毫米,最大年降雨量2355.4毫米,最小年降雨量979.8毫米,年平均降雨日147天。年平均相對濕度78%,全年主導風向為北風,其次為西南風、東風。
梅江河丙村自西南向東北流經鎮域西部,石窟河在鎮域西側由西北向東南在鎮域南端匯入梅江。梅江、石窟河雁洋段百年一遇洪水位約在67.0~67.5米(黃基,下同)。另有添溪、下寨溪兩條小支流自東南向西北匯入梅江。鎮域內高山丘陵、河谷盆地縱橫交錯,地勢東高西低,東部陰那山自然保護區的五指峰海拔1297米,為梅縣區第一高峰,屬蓮花山脈北段起點,保護區內生態環境基本未受人為干擾,森林茂密。丘陵山地多為紅粘土或風化砂層岩,山緣部分為現代沖積物,河背、雁上、雁中、松坪一帶較低洼處為湖盆沉積地,地基承載力較小。鎮域總面積92.5km2,其中山地10.60萬畝、耕地1.35萬畝、園地2.05萬畝、魚塘0.10萬畝、村鎮建設用地0.13萬畝,分別占全部土地面積的74.5%、9.5%、14.4%、0.7%、0.9%。
鎮域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金、煤、鐵、錳、鉛、鋅、稀土、石灰石、水晶、硼、銀、銻等,其中已探明的煤儲量達3000多萬噸。水力資源也較豐富,已建成庫容1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14座,小水電9座,總裝機容量8700千瓦。位於石窟河上裝機容量1.8萬千瓦的壩頭水電站已建成投產。雁洋鎮域共16個管理區,自然分為河背片(梅江河以西),包括文社、鷓鴣、莆里、東洲、永福5個管理區;雁村片,包括雁上、雁中、雁下、松坪、對坑、添溪6個管理區;東部山區片,包括大坪、長教、陰那、塘心、南福5個管理區。2002年末鎮域總人口19888人,其中戶籍農業人口17964人,戶籍非農人口1924人,分別占總人口的90.32%、9.68%,外來人口181人。多年來,鎮委、鎮政府積極宣傳計畫生育政策,嚴格落實領導責任制,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2%以下,被區委區政府評為計畫生育先進鎮。

經濟情況

雁洋鎮雁洋鎮
全鎮有梅雁、寶麗華、華銀、超華、卡萊等110多家企業,梅雁、寶麗華2家企業是上市公司。農業以沙田柚、茶葉、油茶等種植為主,其中沙田柚種植面積達13700畝。第三產業以旅遊業為龍頭正蓬勃興起。據統計,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29.9億元,比增23%;工業總產值16.01億元;上繳國家稅收2.29億元;鎮級機動財力達1052萬元;農村人均年收入達到4897元;村集體經濟總收入279.04萬元。近年來,先後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經濟開發示範鎮”、“中國百顆星”、“全國綠化造林百佳鎮”、“省十佳模範鄉鎮黨委”、“廣東省固本強基省級示範點”、“廣東省中心鎮”、“廣東省金柚專業鎮”、“廣東省固本強基先進基層黨組織”、“廣東省旅遊技術創新專業鎮”等稱號。
該鎮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總收入9.16億元,比十年前的0.78億元增加了8.38億元。去年,該鎮被授予“廣東省旅遊技術創新專業鎮”稱號。
2007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35億元,比增17.3%;工業總產值18.7億元;上繳國家稅收4.5億元;鎮級機動財力達1160萬元;農村人均年收入達到4999元;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58萬元。

設施建設

該鎮圍繞新農村建設的總體思路,把解決民眾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問題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點來抓,開展規划進村、公共設施進村、公共服務進村和社會保障進村。這兩年,該鎮在上級領導、交通部門和企業的大力支持下,投入人民幣3650多萬元,全面實現了村委會到圩鎮的道路水泥硬底化,使全鎮27個行政村全部通水泥硬底化村道;投入150多萬元解決民眾飲水難問題;投入90多萬元解決民眾耕作灌溉難問題;分別在陰那、長教、雁上、添溪、文社、莆里、鷓鴣、東洲、南福、塘心等10個村委會及雁洋、三鄉2個居委會建立了52個垃圾池,組織有28人的環衛隊伍,有固定的人員清理、運送垃圾。

社會福利

雁洋人還可以享受到較完善的保障制度。僅去年,該鎮便投入50多萬元,幫助4890多戶民眾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使全鎮醫保達到75.4%,解決了民眾看病難的問題。從2004年1月起,雁洋鎮農村70歲以上老人每月都能準時領到由鎮、村幹部送來的50—100元不等的養老金;雁上村的村民每人每月有近200元的補貼;長教村考上大學的學子每年可以獲得寶麗華集團公司5000元的獎勵。

特色景點

葉帥故居

葉劍英元帥紀念館位於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虎形山下,葉劍英故居右側,1989年10月改建落成,2001年6月,獲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稱號,是廣東省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地。2005年2月國家發改委、中宣部等十三家單位把紀念館定為全國百名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2005年5月5日隆重舉行了葉劍英紀念園工程奠基儀式,目前,各項建設工作正穩步推進,計畫在2007年5月葉帥誕辰110周年之際建成開放。紀念園建設規劃占地482畝,投資1.2億元,分人文秀區、紀念景區、旅遊休閒服務區、生態林區進行建設。紀念園規劃設計定位為展現葉劍英元帥的豐功偉績和崇高風範,體現梅州客家文化特色,建成集展現偉人風範、弘揚客家文化、發展生態旅遊於一體的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目前已投入資金8000萬元,陳列館等各項建設順利進行。在葉劍英紀念園建設的帶動下,雁上村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拆遷安置工作結合起來,在客家風情街和雁洋新村新建了130多套新房,採用統一設計、統一外觀,形成具有客家特色的農民新村。大力發展餐飲業、土特產經營、農家樂等旅遊的相關行業。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和增加農民收入。2006年,雁上村集體經濟收入62萬元,人均純收入5160元,雁上村連續13年被市委評為“五好村黨支部”;榮獲“梅州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村”和區“旅遊專業村”稱號,被定為市級“新農村示範點”

陰那山靈光寺

梅州靈光寺位於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陰那山五指峰西麓,距梅州市區約50公里。始建於唐懿宗鹹通年間(公元860年—874年),原名“聖壽寺”,相傳為唐代高僧潘了拳創建,距今1100多年,是梅州市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佛教寺庵,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風景名勝區之一,也是嶺南四大古剎之一。
該寺占地面積4200多平方米,布局均衡對稱,結構合理,風格獨特,莊嚴肅穆,是梅州市梅縣區現有較為完整的佛教寺廟建築群。寺內有佛殿、天王殿、羅漢殿、諸天殿、鐘樓、鼓樓、經堂、齋堂、大悲閣、太史館等建築,尤其是佛殿內的殿頂設有玲瓏精緻的“斗八藻井”,俗稱“鳳梨頂”,工藝超絕,全國罕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寺內有木刻、石刻等多種形式的歷代楹聯、橫匾,書體各異,草、隸、篆各具風格。寺外有千年古柏3株,尤於寺廟天王殿門前的2株,一枯一榮,相映成趣,枯者已有300餘年仍枝幹蒼勁,榮者枝繁碧翠,蔚然奇觀,俗稱“生死樹”。

雁南飛度假村  

梅州市梅縣區雁南飛茶田旅遊度假村是由寶麗華集團公司投資開發,是集“三高”農業、生態農業、茶葉種植加工、旅遊度假於一體的綜合性娛樂休閒度假村,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國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省“文明視窗”單位。
雁南飛茶田旅遊度假村於1995年1月動工,1997年10月開業。按茶田風光、旅遊勝地的總體構想,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開發、旅遊設施配套建設。近年來追加投入上億元,現已投入2億多元,種下優質名茶2000多畝,梅州金柚、龍眼等優質水果500畝,園林綠化900多畝,種植速生豐產林1100多畝。興建有茶樹品種大觀園、茶葉加工廠和一批旅遊別墅、高山游泳池、網球場、茶藝館、美食街、圍龍大酒店、圍龍食府等一批旅遊配套設施。其中雁南飛圍龍大酒店榮獲2004年度中國建築工程最高榮譽獎——魯班獎。目前,該度假村正在拓展完善與景區一體相連的生態停車場及遊客接待中心,再創景區客家民俗風情的新特色。 

鎮領導

王宏基 黨委書記、人大主席:主持鎮黨委、鎮人大的全面工作。
劉志剛 黨委副書記、鎮長:負責政府的全面工作。
張柳然 副書記:分管黨群、旅遊、政法、辦公室。
賴志雄 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財貿、企業、計畫、招商引資、安全生產、環保、消防等工作;協調工商、稅務、供電、銀信等部門。
林敬寧 黨委委員、武裝部長:負責武裝、民兵工作,分管農業、水利、農村合作醫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
王曉瓊 黨委委員:分管組織、人事、黨校等工作。
林光曾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分管紀檢、機關作風建設、辦事大廳等工作。
溫永劍 黨委委員:分管交通、公路、民政、殘聯、扶貧開發、老區建設工作。
姚建輝 黨委委員、黨政辦主任:負責辦公室、統計、科技,協調移動、電信、郵政等部門
肖強斌 黨委委員:分管林業、畜牧水產、教育、食品安全、生豬屠宰管理工作。
張劍輝 黨委委員:分管綜治、環境衛生,協管國土城建工作。
吳有據 黨委委員:分管綜治信訪維穩工作
鄧慶華 副鎮長:協管計畫生育等工作。
何 懿 副鎮長:分管計畫生育、醫療衛生等工作。
楊志華 人大專職副主席:負責人大日常工作,依法治鎮等工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