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斑吊

雀斑吊成魚體橄欖綠色,胸腹部泛黃,頭部及頸部滿布白色斑點,因此得名“雀斑吊”;眼睛正後方具一黃緣之藍短色斑。背鰭和臀鰭褐色,具藍色緣;尾鰭黑褐色,基部有一黃帶,末端具藍色緣;胸鰭暗色,末端黃色;尾柄棘溝緣為藍黑色,而尾棘則為白色。幼魚與成魚不盡相同,幼魚體前半部橙色,後部藍黑色,體側具很多橄欖綠色橫紋。頭部具橙色斑點,胸腹部藍灰色,尾鰭基部具一寬闊的白豎帶。隨著成長,幼魚的體紋逐漸消失,體色轉為一致的橄欖綠色。主要以海藻為食。

概述

中午名:雀斑吊
英文名:White-freckled surgeonfish
學名:Acanthurus maculiceps
最小水族箱尺寸:450升
飼養難度:中等
飼養要求:鹽度 1.020-1.025;酸鹼度 8.1-8.4
性情:溫和
水族箱最大成體尺寸:40厘米
珊瑚兼容性:安全
食物要求:草食
主要產地:太平洋
種屬:粗皮鯛科
幼魚體前半部橙色,後部藍黑色,體側具很多橄欖綠色橫紋。頭部具橙色斑點,胸腹部藍灰色,尾鰭基部具一寬闊的白豎帶。成魚體橄欖綠色,頭部及頸部滿布白色斑點,因此得名“雀斑吊”。燕尾。450升以上水族箱飼養,需要足夠的游泳空間。建議提供活石供其啃食,提供藏身的東西供其藏身及劃分領地。對同種吊類有攻擊行為,但與其他品種的魚能和平相處。
雖然吊類魚也和其他魚一樣餵食動物性餌料,但需要注意要提供足夠的海草及海藻等植物性餌料。這能增強其身體免疫力,減少攻擊行為及提高其全面健康。也可以在石頭上綁上乾海草來餵食,每天建議餵食3次。或者準備一些人工的植物性餌料,能更方便些。
中 文 名: 雀斑吊
俗名別名:
英 文 名: White-freckled Surgeonfish、Pale-lined Surgeonfish、Earbar Surgeonfish
拉丁學名: Acanthurus maculicep
地理分布 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範圍包括西起馬爾地夫,往東從安達曼海和印度洋東部的聖誕島(Christmas Island)至菲律賓和列島群島(Line Islands),北至琉球群島(Ryukyu Islands),南至薩摩亞群島(Samoa)一帶海域。
氣 候 帶 熱帶,北緯30度和南緯15度之間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紅皮書中472Vl8
繁殖方式 群體產卵型
食 性 藻食性

雀斑吊生物特徵

形態特徵

背鰭鰭棘(總數):9條 背鰭軟條(總數):24-26條 臀鰭鰭棘:3條 臀鰭軟條:22-24條
成魚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小,頭背部輪廓明顯凸出,成魚越是明顯。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各鰭條皆不延長;胸鰭近三角形;尾鰭彎月形,隨著成長,上下葉逐漸延長。成魚體橄欖綠色,胸腹部泛黃,頭部及頸部滿布白色斑點,因此得名“雀斑吊”;眼睛正後方具一黃緣之藍短色斑。背鰭和臀鰭褐色,具藍色緣;尾鰭黑褐色,基部有一黃帶,末端具藍色緣;胸鰭暗色,末端黃色;尾柄棘溝緣為藍黑色,而尾棘則為白色。幼魚與成魚不盡相同,幼魚體前半部橙色,後部藍黑色,體側具很多橄欖綠色橫紋。頭部具橙色斑點,胸腹部藍灰色,尾鰭基部具一寬闊的白豎帶。隨著成長,幼魚的體紋逐漸消失,體色轉為一致的橄欖綠色。 
體形尺寸 最大體長25cm

習 性

棲息於清澈的面海珊瑚礁區水深1-15米之間的水域,成魚通常單獨或成群生活在外礁礁盤區中,幼魚則活動於水錶層至水深3米處。主要以海藻為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