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逸

隱逸(隱逸)

【辭彙】:隱逸【拼音】:yǐn yì
【注音】:ㄧㄣˇ ㄧˋ
【英語】:[privacy]
【釋義】:隱居不仕,遁匿山林,也指隱居的人。在封建社會裡,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隱居避世。
組詞】:隱逸山林

解字

無內容

軌跡

在中國各個歷史時期,隱逸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大致有如下軌跡:
【萌芽期】——先秦
【發展期】——兩漢
【成熟期】——魏晉南北朝
【精緻期】——宋元則是由精緻而蛻變的流程
【衰變期】——明清時則走向了衰落與尾聲

實例

(1).猶隱居;隱遁。
《漢書·何武傳》:“吏治行有茂異,民有隱逸,乃當召見,不可有所私問。” 晉 葛洪抱朴子·貴賢》:“世有隱逸之民,而無獨立之主者,士可以嘉遁而無憂,君不可以無臣而致治。”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他不能像過去的一些隱逸之士能逃掉一切。”
花之隱逸者。——宋· 周敦頤愛蓮說
(2).指隱居之士。
後漢書·岑熙傳》:“遷 魏郡 太守,招聘隱逸,與參政事,無為而化。”
宋 蘇舜欽 《獨游輞川》詩:“隱逸何曾見,孤吟對古松。”
魯迅 《熱風·隨感錄四十八》:“不知那些學‘聲光化電’的‘新進英賢’,能否駝著山野隱逸,海濱遺老,折衷一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