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石獅

隋代石獅

隋代石獅,是1970年出土於隋唐東都宮城遺址的隋代石獅,高96厘米,在頸部和胸部雕成寬厚的隆起,上面規律地淺刻出圖案化螺鏇形毛卷。

(圖)隋代石獅隋代石獅

河南洛陽關林石刻藝術館中展出的一隻隋代石獅。1970年出土於隋唐東都宮城遺址的隋代石獅,高96厘米,在頸部和胸部雕成寬厚的隆起,上面規律地淺刻出圖案化螺鏇形毛卷

有史記載,石獅成名於隋代,發展於宋元,至明清已形成商業街市規模。石獅從一開始就應有大田作業的農耕文化,而是漁鹽與商工相輔佐,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多元的非農為特徵的商工綜合型生計模式,重商尚賈是石獅人的心理定勢和風俗觀念。 石獅的商工文化,是歷史傳統的延伸。在貨物集散,商賈往來中形成賴商以存、有商則興、亦商亦工、興市發家的傳統,各路商賈在此交換並共享商業信息,將自己與他人融入同樣的文化氛圍之中,承繼與變遷交並,入外與化內共舞,構成和豐富了石獅商工文化的主導特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