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興北伐

隆興北伐

隆興二年正月,金朝方面再次來函,但要價太高,口氣太大。 孝宗令張浚巡視兩淮,全力備戰,準備與金軍決一雌雄。 隆興二年歲末,宋金達成和議,史稱“隆興和議”。

隆興北伐,指的是南宋孝宗隆興年間的以北上中原,收復北宋故地為目的的軍事行動。戰爭始於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四月,南宋方面不宣而戰,至隆興二年十一月,以隆興和議的簽訂為結束標誌。

背景

金主完顏亮敗死之後,南宋高宗於紹興三十二年五月下詔宣布禪位,皇太子趙瑋改名趙昚,六月趙昚正式登基,是為孝宗。孝宗是南宋最想有所作為的君主,也是南宋唯一志在恢復的君主。即位第二個月就為岳飛案平反,並對秦檜構陷的其他冤案進一步做出處理。
海陵南侵之後,高宗重新啟用了廢黜近二十年的主戰派代表張浚。孝宗即位後,任命其為江淮宣撫使,入京共商恢復大計。隆興元年正月,同時任命張浚為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史浩為右相;陳伯康為左相。
金朝方面,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歲末,金世宗完顏雍(烏祿)已經掌握了政權並成功掃清了反動勢力。他試圖與宋講和,但遭到了南宋方面的拒絕,便派仆散忠義為都元帥坐鎮開封,統一指揮黃河以南各路金軍,對南宋採取以戰壓和的政策。大定三年春,用大將紇石烈志寧進兵靈璧(今屬安徽),同時致書張浚,以戰爭相威脅。
隆興元年四月,孝宗為防止反對派干預,逕自繞過三省與樞密院,直接向張浚和諸將下達了北伐的詔令。隆興北伐正式開始。

戰爭初期

張浚在接到北伐詔令之後,調兵八萬,號稱二十萬,一路由李顯忠率領取靈璧,一路由邵宏淵指揮攻取虹縣(今安徽泗縣)。
五月,李顯忠順利攻克靈璧,而邵宏淵卻久攻虹縣不下,李顯忠遂派靈璧降卒前去勸降,虹縣守將才放棄抵抗。而邵宏淵則以虹縣戰功不出於己為恥,對李顯忠心懷怨望。李顯忠建議乘勝進攻宿州(今安徽宿縣),邵宏淵卻按兵不動。李顯忠只能率部獨自攻克宿州,城破,邵宏淵部才投入戰鬥。
攻克宿州令孝宗大受鼓舞,但前線兩將矛盾卻趨於激化。孝宗升李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撫使,邵宏淵為副使,但他恥居李下,向張俊表示拒絕接受李顯忠的節制。而張浚則遷就了邵宏淵的要求。之後李顯忠與邵宏淵在宿州府庫賞賜的問題上產生糾紛,當時南宋軍隊都是吃飽拿足的驕兵悍將,一經挑唆,人心立刻浮動。

“符離之潰”

與此同時,金將紇石烈志寧率先頭部隊萬餘人來攻宿州,被李顯忠擊敗。但金軍十萬主力隨即趕到,李顯忠奮力苦戰,邵宏淵卻不僅按兵不動,還大說風涼話:“這大熱的天,搖著扇子還嫌不涼快,何況在大日頭下披甲苦戰!”於是,軍心立時渙散,無復鬥志。
入夜,邵宏淵部中軍統制周宏自為鼓譟,揚言金軍來攻,宋軍遂不戰自潰。金軍乘虛攻城,李顯忠殺敵兩千餘,終於難阻潰敗,嘆道:“老天未欲平中原耶?何苦阻撓如此!”於是率部撤退。但行未多遠,宋軍就全線崩潰,軍資器械喪失殆盡。所幸金軍不知底細,沒有貿然追擊,宋軍才在淮河一線站住了腳跟。宿州舊郡名符離,故史稱這場潰敗為“符離之潰”。

中期波折

“符離之潰”對孝宗的雄心給予了重大了打擊,他開始在戰和之間搖擺不定。“符離之潰”後即降張浚為江淮宣撫使,都督兩淮防線,抵擋金軍南下。六月,孝宗讓主和派代表湯思退復出,七月使其擔任右相。同時,主戰派大臣張燾、辛次膺和王十朋等相繼出朝。八月恢復張俊都督江淮軍馬的職務,並採納湯思退的建議,派淮西安撫使幹辦公事盧仲賢前往金軍大營議和。
十一月,盧仲賢帶來了議和條件:宋帝與金帝改為叔侄關係,宋朝歸還備戰的海、泗、唐、鄧四州,歸還降宋的金人,補納紹興末年以來的歲幣(因海陵南侵,南宋停止了對金的歲幣)。
南宋方面對戰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終孝宗決定繼續議和。十二月,陳伯康因病辭相,湯思退升為左相,張俊為右相。
隆興二年正月,金朝方面再次來函,但要價太高,口氣太大。孝宗在主戰派的鼓動下,將盧仲賢以擅許四州的罪名除名,編管郴州,改派胡昉出使金營,表示宋朝拒絕歸還四州。和議陷入僵局。

宋金再戰

孝宗令張浚巡視兩淮,全力備戰,準備與金軍決一雌雄。湯思退及其同黨卻攻擊張浚“名曰守備,守未必備,名曰治兵,兵未必精”。孝宗最終於四月召張浚入朝罷相。四個月後,張浚死在離京途中。至此孝宗完全倒向了主和派一方。
六月,孝宗命令湖北京西制置使虞允文放棄唐、鄧兩州,虞允文拒絕執行,於是被撤職降知平江府。七月,海、泗兩州宋軍撤退。九月,孝宗命湯思退都督江淮軍馬,楊存中(即楊沂中,被宋高宗賜名“存中”)以副都督協助對軍事一竅不通的湯思退。
湯思退與金人暗通,要求金軍重兵迫和。十月,仆散忠義揮師南下,輕而易舉地突破宋軍兩淮防線。十一月,楚州、濠州和滁州相繼失守,長江防線再度告急。湯思退主張放棄兩淮,退守長江,儘快與金議和。

戰爭結局

而孝宗此時聽說金人議和的要價貪得無厭,便激憤的表示:“有以國斃,也不屈從。”抗金呼聲再次高漲。十一月,孝宗罷免湯思退,貶至永州居住。太學生張觀等七十二人上疏請斬湯思退及其同黨王之望等,湯思退在流貶途中聞訊,驚悸而死。
湯思退罷相同時,陳伯康再次被任命為左相,主持大局。但宋軍一再處於劣勢,孝宗不得不再派王抃為使者與仆散忠義議和。金朝見以戰迫和的目的基本達到,便停止進攻,重開議和。

隆興和議

隆興二年歲末,宋金達成和議,史稱“隆興和議”。其主要條款有:宋金世為叔侄之國;“歲貢”改為“歲幣”,銀絹各為二十萬兩匹;南宋放棄所占海、泗、唐、鄧、商、秦六州,雙方疆界恢復紹興和議時原狀;雙方交換戰俘,叛逃者不再其內。
與紹興和議相比,南宋在隆興和議中的地位有所改善。皇帝不再稱臣,歲貢改為歲幣,數量也有所減少,這是金朝最大的讓步,而南宋在采石磯會戰以後收復的海、泗等六州悉數還金,則是宋朝最大的讓步。

評價

隆興議和是基於一種新的政治地緣的實力平衡,金朝的讓步在於內部的不穩定,而宋朝的妥協則在於戰場上的不爭氣。離開這點,空談議和是否平等或者屈辱與否,都是意義不大的。
隆興和議後,宋金關係再度恢復正常,直到開禧北伐才試圖再次打破這種地緣政治的均衡狀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